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传奇之陈逸传-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细分的话,列侯可以因食邑的大小而分成县侯、乡侯、亭侯,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勋臣。如汉初的云台二十八将,都封为县侯。二十等爵的制度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不过后来因为犯汉武帝的名讳,所以改了个名字叫通侯,在苏武牧羊哪里苏武也提到了自己家“爵通侯”;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像是三国写黄盖的时候就提到了赐子柄爵关内侯;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只不过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功了,范围自然更加宽泛了,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人的地位骤升,武将们也以能够成为儒将而努力着,这就是所说的国家政策决定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风气,因此咱们的社会风气一定能够更好的,毕竟咱们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一直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一定能够成功的。

    而现在,几个宦官互相盯着看,眼神里面都是透漏出了很多的敌意,不过是一群老狐狸吗,自然不可能那么明显。

第64章 被传阅的圣旨 关于假币() 
今天趁着汉灵帝一心一意去玩儿女人的时候,十二个中常侍终于今天有机会聚在一起好好瓜分干掉陈蕃和窦武之后的胜利果实了,大家肯定都想要最大的利益,但是在座的都知道,这里真正有分配话语权的就是曹节和王甫,但是曹节年岁已经大了,野心不像那些人一样大了,但是越是这种老狐狸,越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东西,直到自己死的时候才有可能会松嘴,曹节是真的老了,他坐在最前面,一直在闭目养神,时不时的还会有两声剧烈的咳嗽,不过在这儿的大家也没人首先发言,毕竟曹节不说话这儿还没有人敢率先发言,在这儿的这些太监们都已经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即使现在这个环境没有任何人说话,大家也都能沉得住气,房间里现在只有大家的呼吸声和曹节剧烈的咳嗽声。

    也不知道地过了多长时间,曹节终于是开口说话了:“诸位,陛下为了表彰我等的忠义,特地为我等加官进爵,现在这份圣旨就在我的手里,大家想要为陛下分忧的话,现在可以过来,拿过去看一看,也好更好的为陛下分忧。”(大家看看这个理由想的多么冠冕堂皇,说的非常的光明正大,但是只要是个有些政治头脑的人就知道这些家伙在想一些什么邪门歪道)。

    这些人里面只有王甫最积极,王甫从坐垫上面起身,从曹节手中接过圣旨以后,还对着在场的所有人说道:‘为人臣子,替陛下分忧乃是我等之本分,也是我等之荣幸,在座诸位应该尽心竭力才是。他们这么做还是为了防止隔墙有耳,前面我们提到了中央的四股势力,而其他三股势力无论怎样,都需要皇权的支持,最起码是需要皇权的名义,现在的皇帝还没有被彻底架空,所以想要干掉他们还是有可能的,这样子做做的样子主要是为了防止隔墙有耳啊。

    王甫拿到了圣旨之后就返回了自己的座位,坐下之后开始看起了汉灵帝关于册封他们这些人的圣旨。上面的主要内容就是:曹节升长乐卫尉,封育阳侯,增邑三千户;王甫升中常侍,仍为黄门令;朱王禹封都乡侯,千五百户;共普、张亮等五人各三百户;其余十一人都为关内侯,岁食租二千斛。这在那些拼命的读书人和战场上拼死拼活的军人看来就是一辈子的毕生追求,但是在这些人看来,哈哈,也就是一般般罢了,尤其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他们计算俸禄还是用粮食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后来的钱来计算俸禄,其实结合后来的问题很好理解,再过几年就是一场十分瞩目的旱灾,那个时候黄河以北的粮食主产区将会面临大规模的减产和绝收。

    而钱币这种东西主要取决于矿产和冶炼技术,他们的产量并不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产生大规模的减产,因此,当粮食是有限的时候,官员又需要俸禄,那么自然而然的,中央政府会采取更节省的方式来发放基本费用,这就是所谓的饥荒年月千金难买一张饼,东汉末年的乱世,前期的时候还能靠金钱狂捞一把,大量的征兵和购买武器,但是后期的话,钱就开始不是不值钱了,是不那么值钱了,那个时候用粮食来大规模交易和交换开始盛行,就像袁术和吕布结亲的时候,袁术送来的是粮食小米,而不是那些笨重无用的铜钱。

    不过铜钱还是很有用的,这个时候铁制兵器还没有像后来那么的普及,很多时候铜质兵器还是存在的,而用严格规范手续制造的铜币就成了很好的材料来源,而方法也挺简单的,我们拿这个时代的五铢钱来举例子。

    五铢钱是典型的圆形方孔钱,而且都是有着金属的保护壁(圆形边框和最里面的方形边框)我们假设这两个保护壁都为三毫米厚度,而钱币本身为一毫米的厚度,那么这多出来的两毫米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手段把他取下来,这些就成为了不需要冶炼的铜原料。

    铁矿和铁质物品是有严格管控的,所以要是私下里想要干点什么的话,用铁质军械明显不现实,再说了,中国人的伪造技术是出神入化的,有了一个样本以后就可以进行伪造了,虽然铜是买不到的,但是铜钱是可以有的,依样画葫芦,画出来都是可以用的,那些从正规钱币上面取下来的铜料可以用来铸造假币,如果按照五枚完整钱币可以铸造一个假币的换算来看,掌握这种技术的人肯定能够赚大钱。

    而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封建时代全都是金属钱币,基本上都是铜币,金属货币再轻巧也是很重的,而这些被夺取铜原料的这些货币当然要比那些正规的货币要来的轻巧,不管是平时买东西还是大宗交易,人们都会第一时间反应是更喜欢用这些假币或者是被取走了铜料的劣币,因为一个字儿——轻,两个字就是方便,钱币一般来说都是不能影响正常的商业交易规则的,虽然这样做确实不对,更是从另一个方面助长了这些不法分子的罪行和野心,但是现在人还没有想出来这种解决的办法,现在的印刷技术还不成熟,纸这种东西现在还能算得上是奢侈品,大规模推广不太可能,所以只能是这样听之任之,最多是使用一些行政手段进行追查和打击,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无法完全治好这种政治顽疾,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秩序混乱,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最后成为乱世的又一个诱因,并导致局势的恶化。

    因此现在,还是金钱更有诱惑力,粮食与金钱的兑换比例还是钱更占优势,这有些象是现在的货币汇率和金钱与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的换算一样,这个时候白银和黄金也会存在,但是那都不能叫不是主流,那是相当的非主流,这个时候的刚需就三样东西:粮食、金钱和布帛丝绸,就是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因为这个时候只有三种鞋子,草鞋,布鞋和皮鞋,布鞋一般不会有,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棉花这种东西,皮鞋只是在脚底的位置加上一些皮子,或者是军队将军们穿的高级皮靴,不要跟现在那些配西服的皮鞋搞混了欧)。

    所以现在这些后世被叫“没卵蛋”的这一群人,看过传阅的圣旨以后都有满意的微笑,对于这个安排看来都是比较满意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觉着曹节,果然会做“人”。

第65章 关于古代中央制度的一些看法 上() 
曹节虽然眯着眼睛,但是他的眼神一直在跟着圣旨移动,打在每个人的面孔上,这个所谓的圣旨现在已经全部掌握在了这群中常侍的手里,他的意图取决于皇帝,而实际操作已经全都归这群太监了,他们自然会趁着满朝群臣都沉浸于陈蕃窦武被杀的恐惧的时候,大肆的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至于以后会不会有人站出来,那就是另一个事情了,不在这群人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从开始贪婪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顾及身后的名声了,他们现在只是一群不断前行的恶犬,只为了这顿的吃饭,不会顾及明天会怎么样,因为现在不能有后代的他们,并不需要未来。

    怎么说那,在史学家的笔下,宦官或许是集所有负能量之最大成的历史群体,他们道德败坏、无恶不作,不仅造成了政治黑暗和经济腐败,也破坏了行政官僚制度的正常运行,即所谓“宦官乱政”。在职业官僚眼里,宦官几乎要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灭亡负全责。但是从人权上来讲,他们也只不过是在错误的人权制度下产生的一种畸形的产物,毕竟没有任何一个男人生下来就想要当太监啊。

    那么宦官制度到底是长寿基因还是致命毒瘤那?这就是下面要提到的问题。但是必须要说,我认为,两个其实都不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畸形制度的产物,一个本来不该存在的东西就无所谓了。

    宦官在西周时开始出现,当时主要负责杂役、传令等内务工作。宦官政治则从秦朝才开始出现,在封建官僚制度下作为制衡朝臣的对立集团而存在。最早的宦官全部都是奴隶,大多数都是罪犯和战俘,他们自然身份十分低微,也绝对会被别人看不起,不管男女。宦官也由负责皇宫的勤杂工变成维护皇权的政治势力。宦官政治主要集中在汉、唐和明三朝中后期,史学家们把这三个时期一致描绘成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同时也把三个王朝的衰亡归咎于宦官专政。但在中国二千年封建史中,先后存在过48个王朝,其中汉人建立的寿命200年以上的王朝仅4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