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寒门首辅-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文华殿正殿出来,谢慎在路过偏殿时正巧遇到了小太子从偏殿走出,侍候在侧的有一班侍讲辅臣。
谢慎毕竟还是东宫辅臣,不必像其他外臣避嫌,见了太子自然要上前见礼。
“臣谢慎参见太子殿下。”
小太子显然对谢慎有些陌生,在随侍太监的提醒下才意识到此人便是新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谢慎。
“谢大人有礼了。”
八九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复杂的心思,只知道谢慎也是皇帝安排给他的辅臣,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就是。
谢慎看的却是有些心疼。
无数人都羡慕生在帝王家,但又有谁知道生在帝王家的苦楚。
这个年龄的孩子,若是在寻常百姓家定是被父母捧在手心,可作为东宫太子却得时刻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
他有些明白为何历史中的正德会在即位后性情大变贪图玩乐了。
物极必反,童年时失去的东西自然更希望找回来。正德做太子时身边都是富有德行的名士,被拘束的死死的。他做皇帝后自然从心里排斥那些酸腐诤臣,反倒青睐那些会讨他欢心的。
这也是为何八虎会在正德朝如鱼得水,而正统谏臣会被疏远了。
谢慎当然不希望历史按照既有轨迹发展,他要改造正德自然就要从一开始做起。
“不知殿下方才读的是什么?”
“先生给孤讲的是《资治通鉴》。”
我靠,谢慎险些骂出声。
这是哪头猪想出的主意,小太子还这么小,就直接上资治通鉴,这简直违反人性啊。
固然皇室教育和普通百姓的不同,但那也得看具体年龄啊。
叫一个年纪不到十岁的娃娃去读资治通鉴,能读出个什么名堂?
还不是只知皮毛,不知深意?正德便是通读了资治通鉴,又有什么意义?
“微臣觉得殿下可以先从《论语》、《孟子》读起。”
作为东宫辅臣,右庶子这个职位不算低了。
如果以前谢慎因为身份地位的缘故不太能说的上话,现在的他是应该站出来就太子的教育问题据理力争一番了。
“谢谨修,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子殿下怎么能读《论语》,《孟子》。”
谢慎抬头一看,这人不正是许久不见的朱希周朱同年吗。
怎么他半年不在京师,朱希周便跑到太子身边去了?
难道陛下开了恩旨,叫庶吉士提前散馆,把朱希周派到太子身边去辅佐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实已经证明朱希周这个扑街货就是给谢慎垫脚用的,谢慎又如何会怕他,当即沉声道:“殿下为何不能读《论语》,《孟子》?”
“这。。。。。。”
朱希周这下被噎住了。
《论语》、《孟子》是考科举之人必读的基础读物。这两本若是不能读透了,科举肯定没戏。
但太子不同,太子要的是以史为鉴,学的是帝王心术。
可这并不意味着太子不能读《论语》、《孟子》。
换句话说,读《论语》、《孟子》和教导太子以史为鉴,学习帝王心术不矛盾。
朱希周的本意是说太子没必要花时间学这些基础读物,但却把自己绕进去了。
谢慎又冲小太子拱了拱手道:“太子殿下,微臣斗胆请殿下研读《论语》,《孟子》。臣每月都会入宫为殿下讲解。”
作为右庶子,教导太子是职责所在,任何人都挑不出错来。
何况谢慎的情况特殊,他是从小太子一开始出阁读书就出任东宫侍讲的。
那时候人微言轻自然不好多说,可现在已经是五品庶子,再不发声就太对不住自己的身份了。
“孤记下了。”
朱厚照还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看的直教人心疼。
也不知道这些教导太子宫廷礼仪的都是些怎样铁石心肠的人,谢慎直是唏嘘慨叹矣。
目送着一行人簇拥着太子远去,谢慎摇了摇头。
看来历史的惯性还是很强的,他要改造正德任重而道远啊。
。。。。。。
。。。。。。
从宫中出来,谢慎径直返回府中。
刚一回府,便看到府门外落着两顶轿子。
他看着轿子十分眼熟,便问门官道:“这是哪两位大人来了?”
门官恭敬回禀道:“启禀老爷,是吏部谢主事和工部王主事造访。现在在偏厅吃茶呢。”
王守文和谢丕?
谢慎这才想起他回京来还没和两位好基友聚过,二人应该是等不及便赶来了。
想到这儿,谢慎便迈开步子朝偏厅走去。
。。。。。。
。。。。。。(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曲星与祥瑞()
“以中,你这身打扮为兄可认不出来了。”
一进偏厅,谢慎便见到谢丕面上扑粉,头上簪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女儿家。
谢丕无奈道:“谨修兄怎么一回来就挤兑我。别提了,都是颂之和轩仁兄的主意。”
“怎么你和他们打赌输了,他们罚你扮女人吗?”
谢慎走到谢丕身前,笑着拍了拍好友的肩膀道。
“这是时下最流行的装扮。据说京中名门闺秀都喜欢清秀的公子。小弟我看上了裴侍郎家的千金,故而。。。。。。”
噗,谢慎笑出了声。
“原来是为情所困啊。”
大明中后期世风偏向于奢靡,富家公子多变得脂粉气十足。
还别说这种风气流行开来,许多富家千金就喜欢这种油面小生。
不过谢丕明显不是这种风格啊。虽然他身子清瘦,可是却是棱角分明,相较而言更适合走冷峻路线。
这明显是对自身优势没有认识,才会盲目追求时下流行的元素。
“谨修兄莫要再取笑我了。”
谢丕无奈的叹了一声,朝向王守文道:“子文兄,你一直念叨着谨修兄,怎么现在见了面反而不说话了?”
谢慎心道三人果然是好兄弟,连取字都一起取。
不过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进入官场后同僚直接称呼总不能直呼名字吧,用官职相称也仅限于生分的。跟熟人称呼官职怎么听怎么别扭。
王守文嘿嘿笑道:“我这谨修老弟转了一圈回来已经是四品佥都御史了,我怕高攀不上呢。”
谢慎白了他一眼道:“说什么酸话呢。我对不起谁也没有对不起子文兄。”
“这可是你说的,今晚一起去吃酒不?”
“好啊,今晚不醉不归!”
谢慎也忽然有了兴致,仿佛找到了当年三人在余姚小酒馆里畅饮的感觉。
。。。。。。
。。。。。。
乾清宫,东暖阁。
弘治皇帝指着御案上的一份奏疏道:“于乔看看吧。”
谢迁恭敬的上前一步打开奏疏缓缓读来。
看过之后,他摇了摇头道:“东南不能乱啊。”
弘治帝面容一沉道:“海禁是祖宗之法,如果贸然开海禁,朕只怕会引起动荡。”
在这一点上弘治帝和谢迁的观点相同。
海禁不是不能开,但是何时开怎么开都需要经过悉心研究,绝不能拍脑袋下决定。
这是关系到国本国运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不知为何,最近几日朝堂之上就是否开海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以首辅徐溥为首的一干臣子支持开海,而李东阳、谢迁一派则反对开海。
双方各执己见谁都不能说服谁,把弘治皇帝闹得不胜其烦。
故而弘治皇帝才会召见谢迁想要听一听他的看法。
“陛下圣明。”谢迁顿了顿道:“东南倭寇并不像谦斋公说的那样严重。不过是一些倭寇小打小闹罢了。若是开了海禁,反倒会失去控制。”
“可有不少卿家言奏东南倭寇中不少都是海商假扮,正是因为海禁才不得不走私贩卖商货。”
对此弘治皇帝还是有些疑虑的。
“这。。。。。。”
谢迁也不由得哑声。
他也听过这种说法,但一直认为是无稽之谈。但现在这么多同僚上奏,证明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了。
弘治帝无奈的摇了摇头。
平日里谢迁最是能争善辩,从没有见过他词穷。今日到底是怎么了,连侃侃而谈的谢迁都沉默了。
难道大多数倭寇真是海商假扮的?
可若是朝廷怕“倭患”而开海是不是太软弱了?
“陛下不妨宣谢谨修觐见,听听他怎么说。”
谢迁思忖了片刻,给出了一个看似挑不出错的回答。
“谢谨修?”
弘治帝面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
“于乔的意思是,他的看法可能和朝中诸卿都不同?”
“陛下明鉴,谢谨修年岁虽轻但明事理得失,对事情分析鞭辟入里。陛下宣他觐见或许可以听到些不一样的看法。”
弘治皇帝不由得点了点头。
虽然他即位后便极为勤政,每日早朝按时参加,可与外臣相处的时间毕竟较少。
相较之下,许多政务都是内阁的这几位卿家协助处理的。
整日面对的都是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新鲜观点。
从新的源头挖一挖,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嗯,于乔觉得谢谨修是不是有些过于成熟了。”
弘治皇帝总觉得谢慎表现的太完美了。
不论是处理政务还是人际关系他都表现得无可挑剔,这可不像是十七岁之人所为啊。
“臣听闻文曲出世乃盛世之兆,此乃陛下厚德,上天才会降下文曲星以匡助陛下。”
谢迁最厉害的就是一张嘴,不经意间便把谢慎的妖孽带过,转而称颂弘治皇帝的功绩,并将两者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果不其然,弘治皇帝面露喜色道:“既然如此,朕更该重用他了。”
作为皇帝最希望看到的场面便是天降祥瑞了,神童出世自然也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