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帝国文明-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移到百姓自己之手,开办学府才会名正言顺,学府利益也成了天下之根本。”徐庶此时分析起来。
“那……若是如此这般,士族可不会答应啊……这犹如在士族的脸上捅刀子,关系太重大了……”此时,还没等韩玄说话,石韬当先反对起来。
的确,正如对方所说,开学府这件事就是改革的起点。改革直逼江东士族势力的要害,触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要站起来反对。在这方面,就算韩玄也不得不予以重视。
韩玄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做出了那个决定。韩玄拍案而起说道:“二位不愧是颍川奇士,所言切中要害。既然察举制已不顺应我江东变革所需,那就废了它!”
“什么!楚侯!我没听错吧?”徐庶和石广元几乎是同时站起来惊问道。
韩玄重重地点了点头,同为穿越者的陈武却是惊呼道:“莫非你要……”
“没错!我日思夜想,终于思得一法,可取代察举制!”韩玄自信满满地说道。
第五章 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此法名为科举制!”韩玄高声说道。
“科举制??”徐庶和石广元都是不知所云,只有陈武笑而不答。
韩玄便详细给徐庶和石广元他们介绍了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而不是像察举制那样,由各郡县推举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做官。
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将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韩玄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文官选拔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将是韩玄要开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丹阳郡和其他郡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建业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郡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建业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建业应试者通称举人。
郡县考试称为解试,建业的考试通称州试,州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的都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进士其次看重诗赋、文章,明经其次看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考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建业官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韩玄当务之急是要扩充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特别是寒门学子,韩玄决意规定每届考生中必须要有一定比重的寒门子弟。
如果是和平时期,韩玄还进行殿试,韩玄亲自主持考试,策问考生。如果是战时,则不举行。
然后就是武举了,乱世之中韩玄更不可能重文轻武。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军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职,其次以类升……
徐庶和石广元听完韩玄对于科举制的构想,都惊鄂地张大了嘴巴。良久,石广元反应了过来,他仔细端详着韩玄的科举之法,还是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楚侯此法虽前无古人,然而毕竟未曾推行过。若要强行于江东推行科举之制,必然会遭到士族暗中动手脚。科举考试负责监考的官员,科考考生身份的确认,科考考场之秩序,以及徇私舞弊等象皆要严加防范!”石广元不愧是内政奇才,刚接触科举制就预测出了可能存在的缺陷。
“广元所言极是!科举之法若是不能妥善施行,则为士族利用,以致执行中走样。”韩玄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知道科举制弊端很多,但韩玄想通过自己的把控,尽量克服那些弊端。
不过石广元所说倒是提醒了他,改革推行新制时一定要注意用人问题。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不当,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韩玄自然会格外注意。
韩玄左思右想,既然自己要推行科举制,那何不再推行与之相辅相成的三省六部制?韩玄在江东大力发展商业,商人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形成很多资金雄厚但没有政治地位的大家族,可以称他们为庶族。
韩玄要推行科举制,他们无疑是受益最大的群体。等到他们当中有人进入官场,便会成为自己推行改革的助力,自己一定要着重拉拢他们,以庶族来对抗士族。
江东士族的力量远比韩玄想象的强大,且说江东朝堂之上,张昭、顾雍、陈群、钟繇等大臣都是士族。陈群、钟繇等人表面上支持韩玄实行新政,或多或少在心里都有些抵触。
徐庶和石广元还沉浸在对韩玄所说的科举之法的深思中,韩玄又提出一个令他们震惊不已的新事物:“为了推行科举制,我还决定于江东进行官制改革!新官制就名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直属于尚书省。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楚侯真乃奇思妙想,先是科举制,又推三省六部制。楚侯之才,庶不及也!”徐庶没想到韩玄除了带兵打仗和偶尔搞些小发明外,对改善内政还有如此多的良方,顿时对韩玄膜拜不已。
韩玄又给二人详细解释了这些新名词。中书省是负责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是全国政务中枢。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下分为六部,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也混合统一,既能相互制衡也能相互协同。
然后是六部,首先是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郡钱粮外,也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考查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宫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会、仓廪、祭祀等事务。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
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主要负责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另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韩玄说完连忙喝了口茶,他已经感觉自己将这么多年学的历史知识斗抖出来了,剩下的只有在实践中慢慢改进发展了。现在最关键的是迈出第一步。
韩玄对徐庶和石广元说道:“改革之事关系重大,二位乃我江东股肱之臣,又非士族。此事玄就交给二位推行,如何?”
“敢不从命!我二人必将全力以赴,为江东开辟一番新天地!”二人齐声说道。
韩玄交给他们,让他们放开手去干,自己在他们后面支持和指导他们。陈武见两人表态,也是义不容辞地说道:“士族若是敢反对新政,背地里搞些小破坏,我和我麾下无当军可就不给他们面子了!”
第六章 紫虚上人()
徐庶和石广元各领命去了,韩玄又看向陈武,对他说道:“如今天劫门又有些小动作了,我江东正是改革之际,你也派人多打听打听。”
陈武点了点头,说道:“你从倭国带回来的那个杨坤,之前不是天劫门的人么,可以向他详细了解一下天劫门的情报。”
韩玄犹豫了一下,他没有与杨坤深交,就是怕这又是天劫门的阴谋。不过现在有陈武这么个顶级高手在此,也就不必担心了,韩玄和陈武一起准备去盘问一下杨坤。
谁料二人刚出来,便碰上了陈群,陈群手上拿着厚厚一沓笔记,满脸欣喜的样子。陈群瞧见他们,当即拱手施了礼:“参见楚侯。陈将军也在啊。”
韩玄问道:“长文急着来府上,可是有何要事?”
“群闻楚侯欲推行新政,故废寝忘食撰写此书,以为我江东选拔贤才。请楚侯过目!”陈群将手上笔记奉上。
韩玄接过一看,只见书目上写着《九品官人法纪要》。韩玄翻来书快速浏览了一遍,九品中正制无非是三个环节。
首先是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