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缔-第6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沟盟寰残矶啵谑怯辛烁嗟氖奔淙ゴ砦侍狻�
格物科是否应该纳入科举之列,而非单独一科的问题,杨国安考虑的非常细致,最后他还是上疏赵祯提议。
在奏疏中,杨国安详细的列举格物入进士科的原因,他担心格物会如同明经科,或是明字,明算二科一样成为大家都不愿考的存在,所有人都冲着进士科而去,那格物不就被荒废了吗?
若是能把格物变成策论或是诗赋一样,那无论是谁,无论他喜不喜欢格物,都要在参与科举之前好生学习一二,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赵祯一口气看完杨国安的上疏,轻轻放下奏疏之后,端起茶水一饮而尽,这简直就是他赵祯的半个知己!
没想到他杨国安居然还有如此辅弼之才,这样的远见显然要领先于普通的朝臣赵祯稍稍平复心情,他要利用这次欧阳修主考的机会,利用杨国安上疏的机会,把格物科彻底定为大宋进士科的一项!
第九百四十六章格物致知,儒家不解之谜()
格物对大宋的影响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种学问对世间的改变如格物这般如此巨大,如今的大宋已经与格物这东西完全分不开,甚至有些人一边诋毁格物之道是礼崩乐坏,一边又享受着格物带来的便利。
对于这种人赵祯极为不耻,但大宋是言论自由的时代,赵祯不能开了因言之罪这口子,更不能因为格物而治罪于非议者,这反而会让人觉得是在报复,帝王气量狭小。
于是赵祯只能让所有人都了解什么是格物之道,什么是格物学。先贤早已经给赵祯指明了道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既然不教而诛是不对的,赵祯教给世人,然后再慢慢收拾反对的声音,在赵祯看来,反对格物就是反智,格物既然能给人带来便利,带来社会的进步,那为何还要抵触格物?
显然这是有些人担心自己过时,跟不上格物出现对现实的冲击,他肚子里的之乎者也不能解释格物之道,甚至不如格物之道,这是最让他们恐惧的地方。为了保持自己肚子里的“学问”有用,不会被淘汰,于是他们便把格物打上奇技淫巧的标签。
赵祯对此很是不耻,因为这些人往往是所谓的得道大儒,甚至还有所谓的高僧大德也参与其中,赵祯在为这么多年,对佛教的打压不可谓不大,但却依然涌现出不少高僧大德,声称朝廷越是打压佛教,佛法便越会壮硕。
而这些高僧大德在民间基本上找不到立足点,因为百姓们没有时间去礼佛,大家还要忙着工作,一旦人变得充实起来,收入变高的同时,生活质量提升,谁还没事求神拜佛?
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不是佛龛神龛,而是大宋皇帝赵祯的长生牌位……
既然在百姓当中找不到立足点,那就把手脚伸到那些不喜欢格物的人家中,于是一些高僧大德常常往来于得道大儒之家,这是在形成一种抱团取暖的方式,对抗朝廷的政策。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策略非常好,抱团取暖的他们很快就把一些“该团结”的人团结了起来,形成利益集团,不断的蛊惑官宦之家,或是官宦被蛊惑,或是觉得他们的禅机有道理,或是家中的女眷被蛊惑。
所以许多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往往最容易被蛊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学的东西与格物相对立,格物便是破坏礼制的东西。
赵祯现在急需一位在格物之道上精通,又开明的人主持对格物典籍的修缮,而目前看来曾公亮是最好的选择,他和丁度两人主持将作监如此之久,积累下来的格物知识肯定不少,作为文人的他们又善于归纳总结,让他们编写有关格物之学的书册最好不过。
明年二月是把格物纳入进士科的第一年,在此之前便要把格物的相关知识推广出去,否则便有些不教而诛的意思了。
赵祯下旨,给予曾公亮以及丁度二人编篡格物书籍之权,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把格物的知识印刷出来,并颁布天下,当然因为是第一年,又赶时间,所以让二人搜寻浅显易懂的格物,暂时用在明年科举之中。
质量高低无所谓,知识多少无所谓,赵祯只需要这些格物知识造势,让格物对科举产生影响,如此一来下一届的科举之前,举子必会自己学习或是拜师学习格物知识。
那些反对格物的人是在不断侵蚀官员,而赵祯的作法则是从大局上改变,不断把新鲜血液加入格物的认知,一旦人懂得多了,就天生会对一些东西产生怀疑。
信仰这东西很重要,赵祯不会去毁灭华夏千百年来的信仰,同样的,儒家思想其实与格物并无冲突,若是全面的理解儒家思想,反而和格物密不可分。
《礼记?大学》有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见,格物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之所以有些人抵触格物,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或是思想陈旧不想学习新鲜的知识。
其次,也不能全部把责任归咎于他们的身上,因为在儒家思想中,经史子集中,都没有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即便是《大学》文中也只有一段提及“格物致知”四字,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
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赵祯一度怀疑,其实先贤虽然知晓格物,但却没有法门,如两小儿辩日一般,他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推崇格物致知,为的是让后人自己考究答案。
格物的力量是强大的,他甚至可以改变一个王朝的兴衰,在赵祯看来,格物给大宋带来的新的生机,工厂的兴起,火车的出现,这一切都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与提高。
更让人惊骇的是,格物给大宋的军队披上了一层强力的武装,精良的铠甲,锋利的兵刃,强大的火药,哪一样不是格物的功劳?
别说是赵祯,即便是朝臣们也看的清楚,否则杨国安也不会上疏要求把格物加入科举之中,赵祯反复的翻看手中的奏疏,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出杨国安的用心,显然他比朝中的多数人都要支持格物。
在别人眼中,格物是工具,是使得大宋进步的工具,但在杨国安眼中,格物是道的一种,是大道的分支,学习格物的最终会使得人们接近本源的存在。
赵祯的眼睛猛然一亮,没错啊!格物格物,不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吗?这也不正是儒家思想中格物的最佳解释吗?
自己现在所要做的便是如何把格物之道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完善儒家思想,充实儒家思想!
同样的自己还有一个最大的便利,自己是大宋的皇帝,在这个中央集权巅峰的时代,皇帝的话便是金口玉言,皇帝的话便是出口成宪,皇帝的学问自然是大道……
。
第九百四十七章安插宗室()
赵祯起身离开勤政殿,他已经在御案之前坐了很久了,堆积如小山一般的奏疏看的他眼睛疼,出了宫殿之后,眺望远山,还好,自己的视力没有问题,这么多年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中午还要让皇后来段眼保健操……
对于密密麻麻的奏折小子,赵祯已经习惯了,勤政殿外便是一座小小的池塘,只不过冬天到了池塘也被冰封,荷花枯萎的茎秆依然矗立在上面,赵祯不准三才把这些枯萎的茎秆处理掉,如此冬季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
赵祯刚刚伸了个懒腰,三才上前道:“官家,瞧这日头已经晌午了,该用膳了!”
赵祯回头看了看勤政殿的御案,上面堆积如山的奏疏已经被处理了大半,下午应该没有上面太多的事情,不如出宫转转,嗯,顺便还能去蔡伯偂母献邓易罱谠臁罢羝保造踉缇痛蛩闳デ聘鲂孪省�
“今日不在宫中用膳,让皇后和嫔妃们自己用膳,不用等朕了,朕要去北京城中转转!”
三才笑眯眯的应下:“遵旨,奴婢这就去传令亲卫司。”
穿过东宫边上的便道,赵祯小心翼翼的离开东华门,要是被儿子们发现自己出宫没带上他们,定然是一顿闹腾,赵昀还好一点最多便是撒泼一下,可相比他哥哥幽怨的眼神,赵祯还是觉得赵昀好好一点,最少不会让自己有“负罪感”。
回首看了看东华门,赵祯催促三才离开,这里是出宫最好的一个门,相比南面正式的天安门,以及北面从未有人走的地安门,从东华门出宫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往往是诰命夫人或是皇嗣出入的地方,多少四周的百姓已经习惯。
再说宫墙上的守卫也是最为严密的,因为入了东华门之后便是太子的东宫,岂能不小心看守,即便是身为驸马的蔡伯偂蚴巧砦鞯恼悦钤家溲细竦纳蟛椤�
但是这东华门有一个好处,要想进去难如登天,但是要从宫中出来却相对的容易得多……赵祯出宫的时候真巧赶上宗室子弟赵宗敏当值,看到赵祯出宫之后,一句话没有,恭敬施礼。
他是信安郡王赵允宁的儿子,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荫恩的宫城卫官,此人和他父亲一般,老成持重,更重要的一点,他算是把赵祯的脾气看的透透的,加之他家是赵元份之一脉,因为当初太子之事被牵连,现在也算是老实做人,一切都顺着赵祯的意思来,不敢有所逾越。
何止是他赵宗敏,大宋的所有活着的宗室无不是老实巴交,绝不含有所异动,当初赵元俨和赵宗实的事情让宗室看到了天家的果断,也看到了赵祯的手段,谁若是敢挑战高高在上的皇权,除非是你有超越皇帝的手段,否则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如今的天家早已是宗室中的领头人,甚至连大宗正都由赵祯亲自兼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