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缔-第5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谠兀丫缴暇攀Т耄Ψ晒诽幕の馈�
第七百七十七章迁都开始()
朝廷的火车运送官员自然按照最简单的方法,以品级划分,有些官员不愿做火车的,赵祯也不勉强,赏赐点车马费用便是,还别说,放弃乘坐火车的朝臣还是有很多,即便是在赵祯安全抵达析津府之后也是如此。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赶到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无知。在朝中,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断层,宰相一级的官员,如庞籍,夏竦等人毫不犹豫的登上火车,而年轻的官员,如欧阳修,苏洵,范仲淹,包拯等人也是当仁不让。
反而是上了年纪的中层官员退去了,他们宁愿乘坐颠簸的马车,也不愿乘坐舒适的火车,并且在庞籍等人到达的时候他们还在大宋境内墨迹,因为这些上了岁数的人经不起马车颠簸……
五天时间,火车上的官员便抵达析津府,这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在火车上他们感觉不出有多么快来,只觉得马上的骑士都比他们快,但谁知五天后便到了析津府。
赵祯亲自带着一家老小站在析津府的城门口迎接自己的辅弼之臣,抬眼望去,全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一时间颇为感慨,都说历史上的北宋缺将,相公却是人才辈出,还真是如此,这些文臣那一个不是能独当一面的?只要运用得法,内治便妥妥的。
见到皇驾在此,朝臣们感动的不行,这皇驾不光有官家本人的,甚至连皇后以及皇嗣的大驾都到了,这意味官家是携整个天家而来,由此可见对朝臣们的尊重。
这正如孟子告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乘坐火车北上的朝臣瞧见城门下翘首以望的赵祯后,有些动情者已经泣不成声,虽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但真正能做到的君主又有几人?但官家在这一点上做的却是极好!古往今来还真都很少有帝王如官家一般为臣子考虑的如此之多,甚至是处处为臣子着想。
远的不说即便是迁都,都是征求臣子意见,虽然官家决心已定,但却不愿强扭,用上了让自己,让朝臣都有脸面的计策,朝臣们的心中其实看得清楚嘞!
众人上前行礼参拜,君臣之间其乐融融,寒暄一番之后便向析津府的皇宫进发,包拯首先发现了不同,对一旁的夏竦很庞籍二人指了指城门上的匾额,北平府三个字让众人也是一惊,要不是包拯曾经在这里整顿过治安,连他都认不出这里来了。
外臣还在施工建造,高大的城墙缓缓而起,四周满是生机勃发之势,整个北平府显得蒸蒸日上,庞籍看着北平府三个字嘴中念念有词:“北平,北平,寓意极佳!虽二字简朴无华,却有大道至简的意思,妙哉,妙哉!”
众人随着庞籍的话反复念叨一遍,还真是觉得如此,赵祯扭头笑道:“朕希望迁都北平府之后,我大宋北方平定,于是便以北平为名。正巧与北京城相对应,如此不是极佳?!”
朝臣们年年附和,但他们走在北京城最为宽阔的御道之上后,便整个人都惊呆了,宽阔的御道左右二十丈的距离,这是东京城御道的两倍有余,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一望无际似得,而远处的宏伟建筑看的他们热血澎湃,无他,只因这建筑与汉唐时的宫阙极为相像,虽然他们没见到,但汉唐诗词流传下来的可不少。
什么盛世,什么文治武功,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东西!即便是说的再好,再完美也没用,而眼前的宫殿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很。
朝臣们跟随在赵祯身后缓缓前进,又是期待又是胆怯,他们期待这雄伟高大的宫殿同时又担心这一切的不真实,大宋真的要恢复盛唐的气象了吗?大宋真的再也不会回到被外族兵临京师之地了吗?
路上的百姓把御道围的严严实实,即便是北平府的衙役去赶也赶不过来,他们都是析津府的原住民,虽然现在是天子的脚下之民,但却没有见识过如此多的相公和朝臣,自然要一看究竟,这些大宋的朝臣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而赵祯很贴心的为百姓准备了“解说”当庞籍抵达**之后,便有侍者高声叫道:“开府仪同三司,中书门下平章事庞籍入宫!”简单的一句话报出了他的官职品级以及姓名。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让许多人惊讶,但却引起百姓的欢呼,“原来这位便是咱们大宋的相公啊!真是了不得的人物!”
为了方便迁都而来的官员,北平府的皇宫各门名称还是没有变,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而已,最为壮阔的**之后便是宣德门,参知政事的夏竦,晏殊,三司使包拯等人,每人进入**都要报上一遍,让围观的百姓知晓这是大宋的什么人。
北平府皇宫要比开封府的大得多,并且城墙也比东京城皇宫要多,在皇宫之外还有专门的瓮城一般建筑,而最为高大耸立的便是**,这是外城的城门名,是赵祯亲手所书,当然还有地安门之类的……
赵祯其实极力的想要避免这里与后世重名,但无奈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北平府的官员上疏的时候便提到了天安地安四字,仿佛有所感应一般,赵祯便鬼使神差的在纸上写下**,地安门六个字,于是北平府的皇宫南北二门便由此得名。
即便是在北平府多日了,每当赵祯看到**三个字后便心生感慨,还好,皇宫的城门上还是宣德门三字,否则赵祯真有些再次穿越的感觉。
今天是朝臣第一次进入北平府的日子,也是他们第一次进入皇宫参加朝会的日子,更是在官家的引领下进入北平府的皇宫,岂能不激动,当他们在两位耸立入云的巨人之下进入乾宇殿的时候,万岁之声喊得格外响亮,在高大空旷的宫殿中久久回荡……
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的小金库()
原本大宋最北边的析津府如今已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平府,这里成为了整个大宋的中心,开始的时候东京城百姓还没有什么感觉,毕竟衰落不是一下子的事情,但随着货物,人才,劳力,等等各种资源的向北转移,慢慢的他们便感觉出了不对劲。
往来东京城的游人士子不断的减少,到后来甚至到了东京城的人也开始先北平府转移了,商贾的嗅觉更是敏锐,他们第一时间便看到了东京城的衰落,也看到了北平府的崛起,于是商人是东京城中最早拖家带口向北平府而去的人。
一旦商人离开,东京城的繁荣便开始萧条了下去,百姓之家也跟着离开,但因为有工厂的存在,许都人还是不愿意走,毕竟他们的饭碗现在在工厂之中,谁知道去了北平府之后会不会有这样的好活计?
当然,东京城的生态链并没有被打断,商人离开了一部分,百姓离开了一部分,但是却有一部分人不想走,毕竟在封建社会中,传统思想还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世世代代生活在东京汴梁的老人就不愿离开。开封府的农民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土地。
于是北上的人口只有半半之数,五十万人便已经是极限了,并不是谁都能经受得住旅途的奔波,而开封府已经发出告示,想要跟着迁都的人都有车马盘缠可以领取,但如若是不着急走的人,待火车数量增加的时候,可以乘坐火车前往北平府,并且分文不收!
这无疑是一件好消息,从东京城到北平府只需短短的五日时间,这消息已经在大宋传遍了,简直就是飞过去一般快捷,剩下的人们便更加不必担心了,官家说了迁都的时间有三五年之长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即便现在不走以后想走了还有机会,而且朝廷还鼓励百姓晚些走嘞!
所以第一批前往析津府的大多是官员的家眷以及商贾之家,他们多是乘坐马车走水泥铺就的公路北上,实在经受不起颠簸的人只能前往洛阳转水运北上,隋唐大运河的好处被体现了出来,这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广通渠,永济渠可以连通南北,使得大宋的北平府也拥有漕运繁忙的漕运。
这是北平府的动脉,不可荒废,在赵祯抵达北平府之前,便已经下旨不惜一切代价修缮隋唐运河故道,清淤,蓄水,不足之处开挖加固,务必使之通航。
北平府不似开封府,拥有完善的漕运,水网密布四通八达,仅仅依靠公路的运输还稍显不足,如若能把公路和漕运相结合,必会给北平府带来更大的繁荣,待火车完全通畅之后,一条铁轨变为两条,到时间联通大宋各地便指日可待,要知道两条双向铁轨的出现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迁都看似简单,只要皇帝搬家就行,可其中的困难数不胜数,赵祯也是准备了许久才下决心迁都,毕竟这些能解决的内部困难和外部矛盾比起来便算不得什么,草原上有着能毁灭华夏文明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大患。
一个帝国,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即便是赵祯都没有勇气如此说,他太了解历史了,甚至可以说他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的赵祯在改变历史,甚至创造历史,但这个蛮横的家伙总是不受人的控制,即便是赵祯在强大也没有能力驯服历史的脚步。
他现在要做的仅仅是把草原纳入大宋的中央管辖之类,让草原更加接近都城,从而方便镇压,或是统治,他要让大宋的都城成为第一道放止草原侵略华夏的防线,他所守护的也只不过是华夏文明而已,并非大宋一国一朝。
即便是大宋亡与内部赵祯也不会有多少痛惜,因为后继之人总会保留华夏的文化,科技,艺术,智慧等等东西,而如果亡与外族,便正是华夏的大浩劫。
自从迁都之后,又是春暖花开之时,所有的资源都开始先北平府转移,而北平府的名声也开始纵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里虽是燕云之地,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