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缔-第4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狄青低头不语,在场的亲卫也都默默不言,是个人都知道了东京城的事情,赵允让所做的一切让官家丢尽了脸面,虽然天下人都在指责赵允让,但身为宗室的他却是在实打实的打官家的脸。2yt
毕竟他赵允让是官家的族亲,身处五服不说,还是官家的堂兄弟,在官家北伐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这不是天大的笑话是什么?这不是在否定官家的文治又是什么?
但这一切毕竟是官家的家事,谁也不好过多的开解,只能努力的让赵祯开心起来。亲卫不比别人,他们是赵祯的贴身侍卫,最信任的人,当杨怀玉躲得远远的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当曹玮借此机会上奏称病的时候,当夏竦躲在军帐中努力查阅已经一文不差的账目时候,他们必须陪伴在官家身边为其宽心。
谁都知道官家因为东京城赵允让的事情心情不好,既然别人不敢沾染,那他们这些把命交给官家的人就要担起来。
赵祯长叹一声看着四周的亲卫和狄青道:“朕这个皇帝当的是不是窝囊?连自己的亲族都要反对,朕这个皇帝是不是凶残,连自己的亲族都不放过?”
这个问题自然是不会有人回答的,但却有着背负檄羽的骑士疾驰而来,他是打破现场沉闷气氛的唯一一人。
赵祯接过奏疏稍稍浏览便扔给骑士焚毁:“传朕的旨意,对外宣称赵允让一系尽数死于大火之中,唯一的血脉收入宫中由皇后亲自抚养,此时勿要再提。”
狄青呼的松了一口气,终于还是给赵允让一家留下了子嗣,这要是传出去也好,最少知道官家的仁慈。最近赵允让一事拜公路所赐已经传的沸沸扬扬,连析津府和奉圣州的军民都知道了消息。
赶尽杀绝这种事情赵祯是不会去做的,他也不屑去做,原本就是打算给赵允让一脉留下点子嗣,可谁知这货也太有心计了,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用全家上下的三百一十二人条性命才能换取一人存活,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阴暗的人总是把别人也想象的阴暗,赵祯最是瞧不起这样的人,即便赵允让谋反赵祯也不是很生气,但他理直气壮的带着全家人去奈何桥喝汤,这种行为却让赵祯觉得很恶心。
“陛下东京城的事情已经结束,大军是否可以再次向大同府推进,将士们已有数月未战……”
赵祯挥手打断狄青的话:“现在还不是时候,辽人不断的在中京道集结军队却一兵不法,而耶律宗真也是固守大同府,这就是在等待时机,朕已经掌握了主动,为何要着急?即便是耗也能耗死他们。”
狄青却不这样看,稍稍思索道:“可越是如此对辽人越有利,正好给了他们养精蓄锐的时间,到时西北夹击,我大宋所占之地广阔难免应接不暇!”
“你说的很对,但朕依然不打算动手,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那防守是不是最好的进攻?这段时间析津府已经进入正轨,公路,工厂,书院,甚至连军械司都开始发展,商业更是一片繁荣。
从南方运来的粮食填满了各地的粮仓,从中原腹地前来的士兵更是充足,这一切都是在往辽朝的身上增加石头,总有一天辽人会自己顶不住压力而被拖垮,集结在一起的军队难道不要消耗粮草?防守城池难道不要人?咱们大宋耗得起,他们辽朝耗得起吗?”
狄青想了半天憋出一句:“耗不起,但战事久拖不进难免军心动荡,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了。”
赵祯笑道:“这一切朕都相好了,你便等着吧!朕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保证无论官员,将士,所有人都会满意!”
第六百第二十二章安定军心()
东京城的事情对于析津府和奉圣州的影响并不大,即便是有消息传来也不会有人在意,不过是个不知死活的宗室谋逆罢了,大军在外,不靠兵变造反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赵允让即便是能夺取东京城又如何?官家率领十万雄兵杀回去便是,连辽皇都不是官家的对手,他赵允让岂是官家的一合之敌?从消息传来的第一天起就没有任何人看好赵允让。
现在将士们心中更加担心的是何时才能回家?乡情这东西说不出道不明却有着无限的牵绊,父母妻儿皆在大宋,将士们跟随赵祯出来征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丰厚的待遇,其次才是赵祯这位大宋帝王的征召。
这一点即便是连赵祯也不能否认,这些将士都是从农家贫家招来的役兵,经过北伐一战迅速的成长起来,成为大宋的储备力量,而赵祯便是看重了这一点。
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即便是军中的校尉,虞侯不断弹压,禁止唱家乡的俚语小调,精致同乡摆龙门也没用,来自民间的他们也是想念家乡的紧!面对上面下达的军令在浓浓的乡愁面前也顶不住。
狄青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士兵一旦开始思念家战力便会大打折扣,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一旦战争突然开始大宋的军队必会措手不及,甚至很有可能出现宋辽局势逆转的现象。
一大早他便来到赵祯的御帐之外,今天官家将会给出解决之道,狄青一夜未睡,想了许久他觉得官家的解决之道应该是用的戍边屯田之法,让将士们把家安置在边地……但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便是谁愿意背井离乡?
百姓的最大牵挂便是家乡,那是他们的根,任何一个小吏平时吊儿郎当,但在登记户籍的时候却极为认真,稍有不慎都会引来大麻烦,万一把人家的籍贯弄错,人家很可能会来拼命!
现在让百姓把自己的家搬迁到大宋刚刚拿下的析津府以及奉圣州,百姓能同意才奇怪嘞!
狄青不相信赵祯的旨意没人反对,对于这种背井离乡的事情,文官必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狄青自己觉得无所谓,毕竟地方管理对他来说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就在他思考的时候,析津府与奉圣州的文武官员逐渐赶来,他们都是接到赵祯旨意而赶来的,这段时间他们也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搞的焦头烂额,毕竟这里不是大宋境内,许多从未遇到的问题开始浮现,又不另外两个统统套用大宋的法律,否则便会出大事。
前段时间连包拯都被百姓堵在衙门里不敢出门,皆因他的判决按照大宋律法,而不是析津府百姓所习惯的地方惯例,矛盾很快升级,冲击官府衙门可大可小,大便是谋逆造反之罪,小便是两地民风民俗不同。
赵祯知道后把事情按了下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了一下,并亲自下旨官员在遇到这种事情要酌情处理,不可全数照搬大宋的律法进行,有时又要酌情办理。
夏竦脸色不太好看,一眼便瞧出昨夜没有睡好,而包拯则是顶着俩个黑眼圈出现的,白面书生的模样黑眼圈在上面尤为明显。包拯能出现在这里显然是在接到传唤后连夜赶来的,还好有公路,否则不可能赶到燕子城边上的帝王御帐。
陆续还有一些官员赶来,杨怀疑风尘仆仆,曹玮还是那副大腹便便的模样,这段时间的征战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体形,但是能从他的脚上看到奔波的痕迹。
当所有人都到齐的时候,亲卫便进入御帐通报,此时的赵祯早已是洗涮完毕,翻看奏折快有一个多时辰了,早起已经成为他的习惯,特别是在没有后宫的日子里……
“启奏官家,析津府及奉圣州文武在帐外恭候!”
赵祯点了点头:“与右帐赐宴,朕待会便至。”
人家大老远的被自己召集来,多少要招待一顿不是,尤其是在牛羊众多的奉圣州,这里的羊汤最是鲜美,先帝说羊肉最为养士。
奉圣州的大部分地区便是后世的察哈尔,这里草场千里牛羊无数,自然也有不少的辽人,赵祯占下奉圣州给辽人巨大的打击,同时也为大宋争取了更大的牧马之地。
对付辽人骑兵的最好办法便是让大宋的骑兵和他们的一样强大,而坐拥察哈尔的赵祯自然不会浪费这块宝地,既能牧马,又能放牧牛羊,还有什么比这里更适合培养骑兵的地方?
至于如何把百姓迁居过来,赵祯觉得问题并不大,早在汉代便开始有迁居内地百姓至边塞的事情,而自己要做的事情不过是让百姓自己选择,人都是这样,自己会用双腿去选择生活,好的生活坏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
总有一些人在当地生活不下去,那这些人便会成为大宋迁居的对象,你在家乡连生活都成问题,现在朝廷出钱出物,甚至提供车辆运送,让你在边地生活下去,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来?
相比虚无缥缈的乡情,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早饭在官员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下拖成了午饭,赵祯看着自己眼前空空如也的汤碗微微叹息,羊肉汤的味道经过改良,加入不同香料可比大宋的羊汤要好得多,难怪等重的香料在大宋与黄金等价。
敲了敲桌上的空碗,清脆的声音把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赵祯开口道:“诸位卿家觉得这羊汤味道如何?”
众人毫不犹豫的回答:“鲜美至极!”
赵祯笑了笑:“这些羊汤便是此地的生财之道,百姓不愿迁居那就不勉强,可以迁居大宋各地活不下去的人前来,山民,野人都可以给他们上户籍,让这些人堂堂正正的进入大宋生活,只要他们的产出上税便是!”
狄青涩声开口道:“那将士们的家眷该如何解决,实在是不能再拖了!入夜便是处处乡歌俚语,连树叶都能变成吹奏的乐器!”
赵祯笑了笑对狄青等人问道:“既然将士们回不去,那家眷前来可好?!”
第六百第五十五章进退之道()
赵祯的话让在场的众人目瞪口呆,所有人惊讶的望着他,不知官家所谓的探亲是如何探法……
将士们的家眷散落在大宋境内,即便是最近的真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