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9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你趁这段时间多了解下西方国家的人文经济和社会状况。我中华帝国与那新建不久的美利坚联邦有些类似,那美利坚以工商立国,又从一成立开始变是个纯粹的民权国家,与我们中华帝国政体不一样,虽不能强求相同,但我们可以稍稍改变,比如内阁制,其实也是相差不多了。他们是内阁对选举他们的议会负责,而议会又对选举他们的民众负责,而我们帝国则是内阁制对朕负责,朕其实也是对整个国家,对所有的百姓负责,实际是一样的。
多学习下那美利坚的一些具体政务方法。比如,他们有极致周详的规划,有条不紊的秩序,工业和商业的标准,甚至设备机器的零部件的标准化和工人技术等级以及工资的标准化,实业兴国,预算制度,等等都值得你多了解效仿。”
李鸿章连连点头应允,心中一阵敞亮,他有些明白皇帝的思路了。
自从面前的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开创了中华帝国之后,就一直进行改革尝试,不断推进西方的先进理念,教育、医护、殖产兴业、商贸流通、军事训练乃至武器装备等等,各方面进行改革。皇帝一方面不想亲自过多的理会政事,一方面又想让中华帝国进行改革,让帝国富强。这么说来,除了经济社会变革之外,其实际,莫非皇帝是想通过先行经济改革,最终行使社会变革乃至政治,或是说国体的改革?
想到这里,李鸿章吓了一大跳,胸口猛地发紧。
尽管这个念头无比的荒谬,他却不知为何,感觉这似乎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皇帝从头到尾,都好像跟满清的皇帝不同,从来没有想过要大权独揽,像满清皇帝那样事事过问,将一切大权抓在手中还时刻提防着被推翻皇位,整天风声鹤唳,将谋反叛逆作为严密监控的重罪时刻盯牢。
而当今的天子,好像并不怎么在意这些,反而主动推出内阁制,将手中的所有权利都摔给内阁总理一人,巴不得他自己不沾政务,安享天下太平。
当然,李鸿章也明白,当今天子是开国之君,整个帝国和百万讨虏军都是他一手打造的,所有的重臣和将领也都是他一手提起来的,威望和权势已经到达顶峰得无以复加,因此,不必像满清皇帝那般,因为是继承祖上的江山,得来太易且没有基础根基而忧心皇位不稳。
但从平时的各种政务和迹象都表面,皇帝是个明君,不是放纵声色的吃喝玩乐的昏君,而是真的不太想理繁杂的政务。就比如说臣子向天子所行的跪拜之礼,太过平常了,但皇帝却三番四次地劝朝中大臣不要动不动就跪拜,还规定除正式大朝会之外,都不得跪拜,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也不得跪拜,这样的平等思想,不正是西方的奇怪思想么?
李鸿章虽然也不大理解这种奇怪的思想,但也清楚,这些足以表明皇帝的改革方向是走向何方的。而且,正因为皇帝口口声声效仿西方先进制度,学习西方强国富民之法,李鸿章才会大胆猜测,皇帝很可能也有效仿西方那些小国的君主立宪制或是共和制,有改革政体的心思。
冯云山又盘问了李鸿章一些江苏地方上的政务,从兴修工厂到培育产业,从兴办学堂到发展教育,提倡士农工商四民平等,规劝地方乡绅和望族进城,开始实业,流通工商贸易,繁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放松路引和保甲户籍管理,推动就业自由,提高生产力。
李鸿章更为明白,向冯云山道“陛下教诲,微臣醒悟了。国之强弱系于百姓之贫富,而百姓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以往的包括满清在内的历代王朝,物产皆是田间土地所出,余者少量矿产与手工艺作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是陛下所说的农耕之国。而今西方诸国,大兴殖产兴业,都是走工业道路。
微臣也明白了,帝国的物产之多寡,便主要靠的是工业发达程度!这主要依赖于百姓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内阁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中华帝国地大物博,必定能超过英洋这种工业立国的典范,走出一条更为宽阔的发展工商业致富强国富民的道路!”
冯云山叹道“妙哉!内阁经营天下,安抚黎民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使朕之天下如昆仑山之安,如太平洋之深。
二十天后,中华帝国开始了一场巨大的人事变动。
皇帝冯云山亲自下旨,说内阁总理曾观澜劳苦功高,封其为婆罗门王,西行印度迎娶莫卧儿王朝的唯一一名公主,就任国王,世袭罔替。而内阁总理之位,改由五名内阁成员组成的团体接替,处理日常内阁事务。调江苏巡抚李鸿章、浙江巡抚罗泽南、广东巡抚伍崇耀、湖北巡抚刘长佑、直隶巡抚周胜坤五人回圣京,入内阁驻值,全部转为内阁委员,由李鸿章暂列第一委员,主持内阁政务。
因为是内阁委员的调动,由皇帝亲自下旨。而五名内阁委员调动之后留下的巡抚空缺,则由内务部提报人选,报5名内阁委员核准后,由皇帝亲笔御批后生效。
因为早有准备,接任者的名单很快便公布了出来江苏巡抚,由松江知府刘坤一接任;浙江巡抚,由宁波知府王有龄接任;广东巡抚,由广东布政使兼广州知府雷学海接任;湖北巡抚和直隶巡抚空缺,分别由湖北布政使张维翰和直隶布政使兼北京知府谭廷襄接任。
。
第1224章 刘长佑的怪胎儿子()
圣京火车站。
刘长佑和儿子刘思谦,一同随着熙熙攘攘地人流,走出火车站大门,看向火车站外的广场,一排排店铺摆开,几名军警精神抖擞地站在路口,有些吃惊。
“父亲,这圣京皇城果然不一样,简直大得没边了!刚才从一刻多钟以前,我记得火车就入了圣京城,这么长时间,火车跑得那么快,才到这城里的火车站,说明这圣京城区大得火车都要跑半个小时。唉,有几年没来圣京了,看来这皇城的城区范围又扩大了不少啊。”刘思谦望着火车站外的宽大无比的广场,感叹地道“原本以为武昌城已经是帝国数一数二的大城了,繁花似锦,没想到这圣京城更大更繁华。比几年前我印象中的圣京又热闹了许多。太好了,在这圣京城做买在武昌城肯定赚得更多,这才是我刘思谦的人生舞台,我已经闻到了圣币那熟悉的味道。”
“那是自然!这可是帝国的皇城,5亿人口的天朝上国的国都,也只有这里才能有如此盛世的景象!”刘长佑自动滤过儿子后半句话,叹道“想不到,我又回圣京了!陛下不但没忘记我,还给我升了官。你这小子,在武昌爱调皮捣蛋,在这天下脚下的圣京城中,都不要肆意妄为了。唉,都怪你妈将你惯得,成天没个正型,要像你两位兄长那样,多念些书,然后参加科举成为帝国的官员,这样多好?偏偏你这小子,要搞什么工商业,如今看看,整天游手好闲地,在武昌城搞的鸡飞狗跳的,却没一点用处。”
“哎呀,父亲大人,你这思想啊,还真是守旧得很。如今都什么时代了,官府布告上面不是都号召大家走出农村,来带城里帮工做活,赚些快钱活钱。你这堂堂的湖北巡抚,即将上任的内阁委员,却还是旧思想,只是觉得读书上学再考科举做官才是唯一的正途吗?要是陛下知道了,只怕会后悔用你这封建老顽固了。”刘思谦辩论起来,还真是有些鬼才,竟然让刘长佑还不上嘴,不过,因为刘思谦的声音太大,让车站外广场的的行人看了过来,还得刘思谦连忙闭上嘴巴。
刘长佑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也不再说话,领着儿子赶忙往前快走几步,待避开人群的注意之后,这才有些无可奈何地朝儿子道“大众广场之下,小兔崽子能不能不要大声胡说八道,差点泄漏身份引人注意。而且,没大没小的,有你这样的儿子说父亲的吗?都是你妈给你惯的!才不到二十岁就不念书,整天不务正业地想着做生意,做那商贾之事难道比读书好?就算如今朝廷鼓励发展工商业,也是以读书为重啊。”
刘思谦却笑嘻嘻地道“父亲大人,二哥虽然也是读书,可他读的是机器制造的格物之学,放在前朝可也不过是个旁门左道的杂学罢了。我虽然没去学堂念书,但这经商实业的书籍我可自幼便看了不少,如今乃是放下书本一展拳脚的时候了,说不定,到时候二哥还要被我雇请过来,替我做工呢!
再说了,父亲你别以为我忙于玩耍就没关心国家大事,这回陛下召见你,组建内阁委员,按儿子猜测,陛下和朝廷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进一步推进帝国的各项改革,深化发展。
就拿这工商业来说吧,按我的理解,工业和商业相辅相成,有了工业,也就是兴办工厂,才有货品生产出来可供出售,而有了商业,也就是洋行和行脚商贩,才能将这些货品卖出流通,变成金钱,进而购买原材料或是雇请劳动力,转为更多的商品和财富。
但仅仅是这样,也就是初始的状态而已。朝廷既然要加大内阁对国家的干预,便是想通过官府的作用,引导各行各业纵深发展——父亲你别这么吃惊——这个词还是我从报纸上看来的。
就从工商业来说吧。如今帝国的疆域虽然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但享用核心利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汉人,商品的需求,因为有海外殖民地以及帝国强大起来的缘故,虽然显著越来越大,最紧要的,还是商品的生产,商品的生产却并没有急速扩大。这一点,可能就是陛下希望你们这些新上任的内阁委员们要做的事情。”
刘长佑有些吃惊,自己的这个排行第三的儿子还真是个怪胎,虽然才19岁年纪,却真如他说的那样,熟读各种杂书,其中最多的便是工业和商业流通类的书籍,甚至连学业也不上了,偷偷在外开办所谓的实业——代销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