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5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道的时间,直接将黄河河水引入大清河入海,因此便能在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内便完成改道。
根据不断禀报而来的信息,冯云山知道,此次自己侥幸地完成了自登基以来的一次大考。面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这次旷世大灾,自己的国家,基本上算是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虽然还是有数十万百姓受灾,有数千百姓被洪水淹死、吞没,但也算在受控的范围内,比自己所知的那个历史上的近千万百姓受灾,数十万百姓被洪水夺取生命,已经算是一场抗灾的胜利。
虽然数据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根据魏源和他自己的估算,冯云山得出结论,此次黄河决口,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菏南、直隶和山东一带,主要是山东,可谓是出尽了全力!
一共征调了六十七万民夫,而帝国前前后后出动了十万讨虏军将士,开挖河道和引流渠,疏通大清河,加固黄河故道的沿岸河堤,前后近三个月,工程量不可为不浩大!
而因为冯云山这个皇帝的重视,加上在魏源、崇恩等人的督促下,各级地方官还算尽力,特别是因为出动了讨虏军将士,强行将可能存在水患之处的百姓全部提前迁移,集中收治,前后一共迁移了近二百万的百姓,虽然耗费巨大,可冯云山还是觉得值得。
哪怕即使很多州县因为开挖了黄河故道,洪水并没有泛滥淹没到这些州县,兴师动众地迁移让这些百姓甚是埋怨,但最终这一切,冯云山都觉得甚是欣慰。只要能保住这些百姓,不至于被洪水吞没,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天下生灵涂炭,一切,都是最好的结果。
要知道,历史上的这次黄河决堤,当时正值满清忙于镇压太平军起义,兵饷尚且不足,根本无力赈灾与救治,加上害怕百姓聚集造反,根本不敢征调民夫修筑河道,也无力堵塞已决口河堤,遂造成黄河永久性地北徙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可当时无人理会,无钱赈灾,造成无数百姓被洪水淹死,无数民宅被冲毁、农田被淹没,数百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将山东整个陷入巨大的灾难,此后的十余年,人口都没能恢复过来。
但这个最好的结果,却是冯云山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单是征调的民夫的工钱和吃食开销,便花费二百多万两银子。而迁移数百万百姓,派遣十余万讨虏军将士出征救灾,以及安顿和救济灾民,更是花费了近三百万两银子和七百万石粮食。
冯云山虽觉心疼,但看见洋溢着笑容帮忙加固河堤的民夫,便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冯云山还没意识到,他的这番黄河赈济灾民,让他收获了巨大的声望!
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纷纷将他挂在嘴上,感念于心。而这帮百姓中的大小乡绅,也因为受了新官府的庇护,避免遭受洪灾,摆脱家破人亡的厄运,身为感激,原本不信任官府的情况,如今变成了中华帝国的坚定拥护者。加上在已经灭亡的孔家儒学弟子的歌颂下,冯云山俨然犹如三皇五帝禹帝般的圣世明君,在山东等地,犹如神明,受到读书人和百姓的景仰!
不但如此,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中华帝国的皇帝冯云山亲临黄河决口处,赈济灾民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不单是菏南山东,整个中原大地,乃至整个北方和整个华夏,士绅之间,平民百姓中,都在盛传皇帝的仁政爱民,一时间,冯云山的声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天下民心尽归云山。
第682章 秦日纲称帝()
盛京奉天府的熊岳城。
原本有些破败的熊岳副都统衙门,如今已经修葺得焕然一新,里里外外虽然谈不上金碧辉煌,但也有些富丽堂皇,处处张灯结彩,一片喜庆之色。
秦日纲端坐在衙门正厅的主座上,看着两旁并排而立的兄弟和手下,连他自己也不知是何心情,高兴?满足?还是兴奋?或者都有,不过,他不想承认的是,却还有丝忐忑不安。
如今这熊岳城,已经被他改名为燕城,到底是为了纪念他即将去掉的燕王称号?还是他想好的国名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是的,他准备登基称帝!建国大燕!
三个月前,当圣王冯云山领兵从海路北伐,一举攻破天津府城,继而直捣黄龙,击败清妖的主将僧格林沁,占领北京城,继而登基称帝,建立一个叫什么中华帝国的国家。这个消息一传来,秦日纲的心便蠢蠢欲动了!
他南王能称帝,我燕王为何不能?而且,原本自己确实表示投靠他南王,但如今却不同了。自己可以宣传他背叛天国,自行称帝,已经彻底背弃了圣教,是邪魔。然后,自己再以天国正统自居,必然能得到那些太平将士的支持,就算兵力打不过南王,至少在这偏远的辽东可以自保。
中间还夹着清妖呢?而且,秦日纲早就想好了,若是哪天南王真的派兵攻打过来,就算那些清妖没能挡住,自己还可以领兵逃往凤凰城以及朝鲜去。实在不行,将那帮朝鲜蛮夷赶走,占领朝鲜,做个逍遥快活的朝鲜皇帝,也不错!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不到万不得已,他还是要当汉人的皇帝的。
于是,在冯云山称帝后,又跑回天京,立天京为中华帝国的国都,这个消息一传来,秦日纲彻底放心了。他猜测,暂时那冯云山的重心还是在南方,在那江南一带,而这,正是自己称帝的大好时机!
而且,紧接着,有一个好消息传来:残余的清妖势力,竟然发生了内讧。在绥远称帝的奕訢领兵攻入热河,将刚刚继承病死在热河的小朝廷给瓦解,还未安顿好的肃顺等辅政大臣也基本全部击杀与俘虏,只剩下肃顺机灵些,提前抱住小皇帝领兵连夜逃走。
接下来,清妖的一系列变故弄得秦日纲眼花缭乱:永平府城中称帝的礼亲王全龄,被讨虏军将士一举攻破永平,直接击杀;而在河间府献县称帝的醇亲王奕譞,被摄政王胜保护卫着,直接领兵绕道山海关,前往盛京,准备夺取大清最后的根基。而攻占热河后势力最大的奕訢,自然不甘示弱,立即放弃了热河,北上前往锦州府,想截住胜保。双方在宁远城西北的沙河堡大战一场,死伤数千人,最后还是奕譞老实,直接向兄长奕訢投降,胜保无奈之下,只得也率中归顺了奕訢,奕訢也感觉不能再痛下杀手了,满旗人必须要团结起来,否则不但是能不能收复原有的大清江山,连灭族都有可能。于是,奕訢仍封奕譞为醇亲王,又重重赏赐胜保,封他为都统、内阁学士、礼部尚书,笼络众人,一时间,奕訢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没想到的是,上个月,还未等奕訢赶到盛京,这座满清的旧都竟然被偷偷逃走的肃顺给控制了。
原来,盛京将军被革职后,盛京城能调动盛京兵马的官员便成了盛京副都统隆克托。而这个隆克托,与肃顺是表兄弟,肃顺带着小皇帝偷偷逃至盛京后,找上了他,两人一拍即合,肃顺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用小皇帝的名义下旨,封隆克托为盛京将军兼兵部尚书,而他自己,则为文体阁大学士,军机首辅。再通过隆克托,又拉拢了黑龙江将军英隆,再次推出小皇帝,组建满清小朝廷,以为正统。
而已赶到锦州府的奕訢,顿时大怒,立即率兵北上,准备攻取盛京,见整个满清全部掌握在手中。
清妖在狗咬狗,无疑让秦日纲大为高兴。他原本被黑龙江将军英隆、吉林将军景淳以及盛京副都统隆克托三人联手杀得惨败,逃回辽阳,接着又被穷追猛杀的吉林将军景淳攻占了辽阳城,带领惨败败退到海城,继而又节节败退到盖平。
原本他都已经逃到熊岳了,还准备收拾东西继续往南往东逃走,没想到这个时候清妖发生了内讧,吉林将军景淳放弃了追杀,撤兵返回盛京。而惊异未定的秦日纲幸运地不但守住了熊岳城,还趁机派兵收复了盖平。
稳住阵脚后,秦日纲感觉到自己手下的这帮太平军士兵都心散了,想的都是如何离开这辽东,投靠南方的南王,或是如何迎接南王的讨虏军攻打过来,根本就没心思效忠自己。
于是,鬼迷心窍的秦日纲决定在熊岳城登基称帝,一方面激励手下的士气,让一帮手下成为从龙功臣,日后升官发财不再话下,而另一方面,自己多年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成为一名真正的皇帝。
这天中午时分,日子和时辰都精心挑选过后,秦日纲正式登基称帝。
秦日纲封自己的各个兄弟,秦日南、秦日庆、秦日源、秦日来等兄弟全部封为王爷,兼任各部兵马主将,又封自己的王妃为皇后,其余的皇亲国戚竟然分封了上百人。而对于手下将士,秦日纲也不含糊,直接封赏了上百位将军,几十位知府和道台,让一帮追随他的手下高兴万分,虽然他连一个奉天府的一般还没占完。
享受当皇帝的快乐的同时,秦日纲还是有些担心南王会找他麻烦,他便准备先下手为强,直接通报天下,宣称南王冯云山背叛太平天国,又谋害天王,他秦日纲无奈之下,只能奋起反抗,为天王报仇。号召天下的太平军将士速速归顺其麾下,一同继承天国精神,开创真正的天国。
称帝后的第二天,秦日纲便下令出兵,攻打海城和辽阳,同时又派兵朝南方的朝鲜进发,扩大地盘招募兵力。
第683章 盛京形势()
但让秦日纲想不到的是,他的燕国其实也就那二万最早的北伐太平军有些战力,其余的都是席卷的百姓,一直又未经训练,根本就是一窝流民差不多,加上都是些刀棒铁叉等武器,战力低下,等他好不容易攻下海城,已经半个多月过去了。
再行军杀到辽阳的时候,一个让他崩溃的消息传来:
奕訢以华山泰为统兵大将,领兵四万,直扑盛京。由于兵力雄厚,盛京将军隆克托自知不敌,立刻成为墙头草,摇身一变,背叛了肃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