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娱乐之唯一传说-第4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传奇故事,而石鼓背后的故事更为传奇,它的一生都是颠沛流离的。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1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
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
石鼓被掩埋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的名家主持挖掘,但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这就是后来曾经轰动天下,也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作原石鼓。
韩愈为其作《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从中可以看出,韩愈希望能把石鼓用几匹骆驼驮回京城长安,以便保护珍贵文物,也利于研究。
韩愈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当时为此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但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只能看着石鼓在杂草丛中长满青苔,任凭“牧童敲火牛砺角”。
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8年之久,直到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这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然而,五代战乱中,那九面石鼓再次散失于民间
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短数十年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这时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书画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是不是再次印证了谈文化精神追求总是在吃饱饭后的定律?)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块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
司马池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
心急的司马池施展了画蛇添足的拙劣招数,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这一招果真让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奖。
但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这就是节目中小剧场里演的那一段司马池司马光父子与石鼓的小故事。
九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民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
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到了风翔后,在一个屠夫家找到了已经成为磨刀石的“作原石鼓“,石鼓残断的历史才获得转机,十面石鼓再次团圆。
但别以为这样的就完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仍在继续,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个书画皇帝。在对待石鼓的问题上,他不仅继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爱。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日后,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又埋下了下一次的祸根。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灭金,攻破燕京时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出身于凤翔虢县,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三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但石鼓安稳的日子也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也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这才终得保全。
似乎都不需要说它身上那神秘的“石鼓文”了,当你了解了石鼓背后这段流离的历史之后,要如何才能做到看到它而不落泪?
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九大镇国宝之一,名不虚传!
比起石鼓的前世传奇小剧场,更另观众感动的是它的今生故事,节目组请来的是当时日军侵华时文物南迁时护送石鼓的梁家,讲述梁家三代守护石鼓的故事。
梁家五个兄弟姐妹的名字由来,就是石鼓在南迁过程中的路线图。
到峨眉时,大哥出生,所以叫梁峨生。
到了乐山,姐姐出生,乐山古代叫嘉州,所以叫梁嘉生。
到了南京时,自己和妹妹相继出生,梁金生,梁宁生。
最后再回到北京时,弟弟出生,梁燕生。
1949年的时候,更是与祖父大兄分隔两岸,知道80年代恢复交流时,才重新联系上
我们有幸再见到石鼓时,又还能说什么呢?
叹石鼓前世今生之传奇,还是庆幸中华文脉历经磨难仍未断绝?
都不需要了,当语言无法形容时,我们只需要发自内心的,
起立!
鼓掌!
致敬!……
第五百九十九章 《国家宝藏》的超神之路!()
《国家宝藏》的第一期结束了,也毫无疑问的火了,某台的开年大戏,给足了观众们精彩。
微博和朋友圈里,关于春晚的讨论顷刻便被《国家宝藏》的话题给覆盖掉了,网络上随处可见网友为这部节目的精良制作华丽唯美点赞,为大气磅礴的解说词所折服,为国宝文物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与其能传承下来经历的前世今生故事而感动。
慢慢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凭什么不自豪?
为什么网友们纷纷表示看这个节目很伤纸巾,总会莫名感动?
或许平时我们都对文物一知半解,看到博物馆里的那些文物往往也只是凑个热闹,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故事不求甚解。
所以当《国家宝藏》把这些与普通人生活看着很遥远的“国宝文物”摆上台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它们时,从中我们都找回了自己,明白了自己是谁,也就找回了该有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一场久违了的重逢,又怎么会不为之感动落泪?
西方国家许多人认为中国人没信仰,因为虽然我们的民间宗教信仰很多,但现在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
而事实上呢,中国人从来不缺少信仰,只不过这种信仰不是来自与信奉耶稣佛陀罢了,试图把西方狭隘的宗教信仰理念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他们真的想太多了。
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疾病流行,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
这就是我们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