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鼻姓蟮兀K骨肭蠼徊降脑鲈ㄔ鲈桓鲎凹资Α2檀睦战馑慕ㄒ椋⒋鹩芎玫叵蛳L乩兆铩�
  关于反措施的讨论似乎只限于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以及维切布斯克据点,尽管就在那天清晨,对第九集团军阵地的大举进攻已经开始,布施跟他原来的态度一样,感到没有必要讨论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局势。陆军参谋总长也许正在有点焦忧地考虑就要来到的与希特勒不可避兔的冲突,因而对不必再带回更多的这种要求感到再好也没有了。
  在前一天,也即六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得出结论,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不足以应付局势,认为“改变其作战命令要比派增援部队容易”。在这一方面,提到了第四集团军撤过第聂伯河的问题。回顾起来,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早晨也许无疑是挽救中央集团军群的最后机会,办法是“改变其作战命令”,这样就可逃脱威胁着要吞噬它的那种命运。但是即使所有有关的军事司令部意见一致,也丝毫不能肯定——正如以后几天的事态非常清楚地表明的那样——希特勒会接受它们的判断,同意下达必要的命令。
  事实上,当蔡茨勒于六月二十四日从明斯克返回后,他未能说服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建议。希特勒所同意的只是把第二一二师调往列彼利,把第五装甲师调至鲍里索夫。关于维切布斯克的问题他一步也不肯让,甚至还亲自直接给第三装甲集团军司令莱茵哈特将军发去一道命令说,维切布斯克仍是一个据点,应当守住。当布施于当天下午给希特勒打电话,再次请求放弃维切布斯克时,希特勒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说“为了政治原因”(芬兰有背叛的危险),“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维切布斯克”。他举出科韦耳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在科韦耳,四千名德军把十个师的敌人牵制了三星期之久。”为补充自己的命令,他下令,维切布斯克至少要有一个师防守。此事就到此为止。在六月二十五日晚,希特勒郑重宣布“第二○六师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与此同时,第三装甲集团军的局势变得越发困难,到六月二十四日则形成危机。越过卢切萨河的敌军正向西北展开,切断了第五十三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后方交通线,同时迫使第六和第九军相邻的两翼进一步后退,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约有二十五英里宽的缺口。这时第五十三军接到命令,留第二○六师在维切布斯克,其余往西南冲杀出去。但是这些命令到得太迟了。把第五十三军固定在希特勒的“维切布斯克堡垒”不仅使有关的部队遭了殃,也使第三装甲集团军的整个作战行动遭了殃。一九四四年四月当第一次提到此事时,莱茵哈特将军就预言过会有这种结果。
  六月二十四日,敌人继续对第四集团军进攻,成功地把德军防线的缺口扩大到莫吉廖夫以东,并一直突破到第聂伯河补给线。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于同一天沿公路发起的进攻被制止住了,但是第四集团军左翼不得不撤回到奥列希湖一线以便与在博古舍夫斯克两侧作战的第三装甲集团军右翼第六军保持联系。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此时对他的左翼深为担心。他再次要求准许尚未遭到攻击的第四集团军的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
  这一天的事态发展使中央集团军群和陆军总部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在晚上的形势讨论会上向希特勒提出了这个建议。可是希特勒又一次拒不让步。相反地,第四集团军司令部接到命令,要它与第十二军和第三十九装甲军的北翼继续留在原来的阵地上。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将军力劝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取消这道在他看来——不仅是他——是毫无意义的命令,可是无济于事。布施陆军元帅把它视为他的“元首”的命令,务必服从1944年6 月24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在这一方面,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布施个人之间有尖锐的冲突。这一点在尔后的蒂佩尔斯基尔希和勒里希特的著述中也都有所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冯·蒂佩尔斯基尔希就凭自己的良心行事。他自己作出决定,命令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可是这个决定也为时太晚。”这不仅因为第四集团军北侧的局势急剧恶化,而且还因为自那天开始在南边的第九集团军前线的事态又有了发展。
  俄军的大规模进攻是在六月二十四日发起的。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向第九集团军全力进逼,在别列津纳河以南第四十一装甲军防守的地段首战告捷。在那里,敌军迅速投入了强大的装甲部队——当地弱小的预备队无法阻止它们。敌军通过打开的一个缺口经由拉科维奇迅速向博布鲁伊斯克-拉特米罗伊维奇铁路线推进。在罗加切夫以北的第三十五军地段,敌军突入到德鲁特河西岸,然而却被德军堵住了。留作预备队的第七○七师被派向前方对付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第三次突入之敌。直到傍晚才决定使用第二十装甲师,该师作为预备队待在博布鲁伊斯克附近。起初,第九集团军司令部判断较大的危险是在罗加切夫以北。直到下午它还认为这个师应用到北翼,因此作出了相应的部署。但是到了傍晚,看法有所改变,认为第四十一装甲军地段局势的急剧恶化要求把该师南调,以在帕里奇附近进行反击。但是由于踌躇不决,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由此导致第九集团军司令官的撤换,由冯·伏尔曼将军接替约尔丹将军。然而事实上,即使这个师“按理论上最好的形式”加以使用,它也不大可能改变第九集团军的命运。
  六月二十五日早晨传来的报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由于敌军在两翼的新胜利,中央集团军群总的局势正在迅速恶化。突破别列津纳河以南第九集团军防线的敌军,已经抵达博布鲁伊斯克以南的铁路线。在其后面的其他强大的敌军通过突破口蜂拥而入。第二十装甲师尚未投入战斗,但它不得不首先扫清自己展开地区的道路,尔后到下午才能进入阵地。然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仍坚持这次进攻要直捣突入之敌的翼侧。北面的局势更是糟糕:第六军新筑的防线在博古舍夫斯克被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突破。德军被赶回奥尔沙西面的公路。这样,敌军完全可以自由地向南向西行动。
  这时,第九集团军的主力和第四集团军的全部受包围的危险越来越大。因此,在六月二十五日早晨给陆军总部的形势报告中,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作出如下请求:把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以腾出预备队加强受威胁的左翼;放弃维切布斯克,准许第二○六师突围出去;以及向斯卢茨克、明斯克和帕拉菲亚诺沃各派一个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意识到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也很可能不足以恢复态势。因而它又一次紧急请求修改给它的总的作战命令以便进一步从突出地段作有限撤退,同时保持与友邻部队的联系,因为这是使大量部队兔于覆灭的唯一办法。要是对局势有个适当的估计,德军最高统帅部本身早在六月二十三日就可作出这个决定。第二天早晨即六月二十四日也许还不晚。可是现在战事的发展使这个决定变得极为必要和非常紧急。然而,即便如此,仍不能使希特勒相信局势的严重性。在中午的会议上他还只准备同意把第四集团军在莫吉廖夫以南的那些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他仍然不准放弃维切布斯克。
  六月二十五日的战斗进程非常清楚地证实了当天上午形势报告中所表示的担忧。在第九集团军防线上的第二十装甲师发起的反突击很快因遇到强大的俄国装甲部队而停止不前,寄于希望的救援就此落空。同时,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南路进攻部队继续向西和西北推进。结果,从博布鲁伊斯克通向西面的几条公路这时都受到了威胁。在北翼,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才阻止了敌军把突破口扩大到罗加切夫以北。与第四集团军交界处的局势仍不清楚。第七○七师未能堵住缺口。第九集团军司令部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准许它撒到扩大了的博布鲁伊斯克桥头堡。但是这一请求遭到布施的拒绝。他指出他的作战命令没有更改。
  这时,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部队突破了莫吉廖夫以东第四集团军防守的第聂伯河防线,并继续向莫吉廖夫和什克洛夫推进。在公路以北,敌军在奥列希突入了奥尔沙桥头堡。第四集团军所辖的第六军在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装甲部队的强大攻势下彻底崩溃。这使敌军得以向斯莫利亚内附近的公路推进。这样,该方面军便取得了它的第一个作战目标,即占领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现在它继续利用在维切布斯克以南德军防线上撕裂的大缺口,派遣机动部队经由先进长驱直入第四集团军的深远翼侧。第三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五十三军此时试图向西南突围,但面对敌军在奥斯特罗夫诺的坚强防御,这一企图也告失败。坚守在德维纳河河畔别申科维奇阵地上的第九军右翼部队这时被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向西逐退到博切伊科沃,这使局势变得更加无望。
  布施陆军元帅向蔡茨勒将军进一步紧急请求修改给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命令。希特勒在晚上会议上答复他的请求时,最后决定只准第四集团军撤到第聂伯河一线。事实上,在六月二十五日到二十六日的夜里,该军奉冯·蒂佩尔斯基尔希的命令已撤退完毕。希特勒还决定把第十二装甲师(属北方集团军群)调给马里纳城尔卡的第九集团军,但是他对维切布斯克仍不肯改变主意。“第二○六师要坚守维切布斯克直到被解围为止。”
  我们已经提到过希特勒的这句话,但在这里不妨再重复一下这话的来龙去脉。这句话作为一个命令形式传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并逐字写进了战争日志文献》第326 页。这段话是从1944年6 月25日中央集团军群战争日志中抄来的。作者很清楚地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