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彼得对这种碍手碍脚的锦衣绣服十分厌恶。在宴会上彼得动开手了:他拿起剪刀就去剪他们的袖子。据当时目击者证实,他一边剪一边说道:“长袖子这玩意儿实在碍事,到处闯祸,不是拂掉了玻璃杯,就是蹭到汤里去;剪下来的袖头缝双靴子满够。”但人们不愿亲自下手剪短自己的长袍、无袖袍和皮领大袍。过了几个月,莫斯科人在克里姆林宫大门旁,在基塔城墙上,在秋多夫修道院附近,以及其它人烟稠密的地方,都读到了张贴的告示。为使告示不被撕掉,旁边站着卫兵。告示上写着沙皇的谕旨:“兹规定莫斯科和其它城市居民均应着如下的服装:匈牙利式男长服不得长于吊袜带衔接处,内衣要短于外衣,如此类推……”
彼得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他撤消了原来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这些改革使俄国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俄国也变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气进行军队改革。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
在改革过程中,彼得深深感到过去按门第选用官吏的这种制度的腐败,决定打破旧传统,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职。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候放过猪,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彼得及其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向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迈进,并使俄罗斯跻身于欧洲强国行列的进程。彼得激烈、激进地改革,不仅改换了俄罗斯人的头脑,甚至改变了俄罗斯皇族的血缘。他严厉地镇压改革的反对派,不惜处死反对改革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马克思曾说过:“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彼得堡
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峻的考验。
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的城堡纳尔瓦。俄军一连猛攻了两个星期,瑞典军队顽强抵抗,纳尔瓦城堡又非常坚固,俄军的炮弹都快打完了,纳尔瓦依然还在瑞典人手里。这时,瑞典18岁的国王查理十二世亲自率领1万多名瑞典军人,首先击败俄国的盟友波兰和丹麦,然后又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纳尔瓦,增援被围的瑞典军队。
初冬的北欧已经十分寒冷了。俄军在纳尔瓦激战了将近一个月,已经疲惫不堪,后边的粮食又供应不上,俄军忍着饥饿伏在战壕里,怨天怨地。瑞典军队在凌晨时分突然发动了攻击,前锋悄悄摸到了俄军的阵地上。俄军立即乱作一团,有的盲无目标地射击,有的看势头不对,开始逃跑。
这一仗下来,俄军几乎全军覆没,伤亡1万多人,大炮和各种武器全被瑞典人缴获,军官大多数死在了战场上,彼得侥幸逃脱。但是,彼得没有就此放弃。为了向国外购买武器装备,他把赋税提高了4倍,还增加了各种新的税收。对于老百姓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不缴税的,就连妇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烟囱,人脸上的胡子,都要缴税,甚至连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蓝色而是黑色或灰色,也要缴税。
彼得又下令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于是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很快建立起来。他高薪聘请外籍军官到俄国服务,让他们严格训练俄军士兵,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命令每三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钟,很快就铸造了300门大炮,比在纳尔瓦损失的大炮多3倍。他命令每1万个农民要缴纳一艘战舰的钱,然后又征集全国的工匠加紧建造船只,迅速地造了40多艘大船和200多只小船,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
一年之后,彼得率领强大的俄国军队向波罗的海进军。俄国和瑞典在波尔塔瓦再次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其。后来俄军又多次在波罗的海打败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获胜后的彼得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1712年,彼得又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这就是后来的彼得堡,一座通向欧洲的海港城市诞生了。建造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说,当时贵族们被命令离开莫斯科到这里定居;数千名农奴命丧黄泉;除这里外,其他地方禁止将石头用于建筑;每位参观者必须要搬几块大石头以充当税钱。彼得一世从此可以实现自己的诺言了:“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会需要欧洲,然后我们就可以转过身去,拿屁股对着它了!”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影响
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了专制统治,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而为欧洲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俄罗斯在彼得一世改革的基础上,最终从一个落后的内陆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甚至一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这一切,大大改变了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面貌。
第三部分 百年战争第45节 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动力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与平等去斗争。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时代的呼唤
到了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会也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义的主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时间里占统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破除迷信,批判蒙昧主义,自然成了启蒙运动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它被称为“启蒙”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理性学说有了科学的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兴起于西欧,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影响到全世界。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号召打倒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他们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们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
整个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但是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思想家辈出的年代
在启蒙运动中,诞生了许多的思想大师。他们的思想,对世界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当中最重要的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出生于巴黎,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放逐出法国后,到了英国。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回到法国后经商发了财,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伏尔泰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著作清新、机智、常带有绝妙的讽刺,对封建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深受法国人民的爱戴。1778年,伏尔泰逝世于法国和瑞士边境的小城。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人们在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句子:“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伏尔泰以批判天主教著称,但他却并不是以无神论的观点进行批判,而是以天主教的腐化、堕落、滥施淫威为出发点的。相反,他还认为宗教有助于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