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怅然年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工作却身居豪宅,会不会是~~~。再然后我感到了自己陋室的高洁,对于盲目的猜测,偷着乐了好一会儿。无论如何,至少我看明白了一点,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高贵或是卑贱。母亲的平和源于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而那个女人抽烟的身影与拍被子时的傻笑,不论出于什么缘故都让我感到有些许苍凉。
生活或许是一个很深很深的课题,我知道这种概括很蠢,但这的确是我的由衷体会。即使我不再妒忌对面的生活,可我依旧有些疑惑,为什么女人对于阳光和她们的被子有着如此专注的热爱。巴尔蒙特曾经说过:“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这是我用我愚蠢的目光看到的最为令我感动的人生箴言。可当初我感动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过女人、阳光和她们的被子,因为巴尔蒙特是一个男人。一个男人在经历了生命的浮华与沉沦之后回眸起人生的真谛,将自己的信仰与爱无私的倾注于世界,也或许带有某种宿命的感情,思索起“满目繁华何所依”,却又终究得不到答案才负气的向广袤的自然世界低头。无论如何,人生可以这么去简单的理解,生命的意义由于各人不同的人生而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人性相通的,那就是对于美好的热爱。
我相信,即使再作恶多端的人,内心深处也有阳光的一面。死刑犯面对苍茫大地最后的回眸中,浑浊的双眼在追寻着什么,脑海中在迅速回想着什么,会是那些最为不堪回首的场面吗,会是众人唾弃的场景吗,还是有可能为自己在思维中另辟一一方净土,来世重新生活的面貌,有阳光,有空气,都是新鲜的。这是一种解脱,或许对世人来说,这种解脱蕴涵着危险与奸邪,罪犯的阳光是我们的乌云,但这颗追寻的心是不容回避的。我也相信,即使再平凡的人都有着对于生命的激情,就像是我的母亲。面对普照的阳光,她会迫不及待的拿出自己的被子去融入自然。被子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被子,但对于母亲的生活,或许是家庭生活的大部分,是她生活的代表,有她对于家的爱和辛劳,她将自己的心融入自然之中,接受阳光的洗礼,怎能不由衷的微笑?我同样相信,即使再复杂的生活都有简单的对于自然的向往,就像我对面公寓中的女人。她的烟或许能够勉强衬托出她不真实的性感、成熟,或许反映了她的孤寂与失落,但完完全全帮助不了她摆脱她的处境,哪怕只是一分钟也好。但晒被子的时候,她不经意找到了自我,她看着阳光傻笑的那一刻,背后物质的浮华是不存在的,她也似乎能够暂时摆脱出束缚,摆脱出她曾经追求的,现今又不容许她后悔的包袱。笑起来的那一瞬,她与母亲的角色是一样的,都是对于生命的,执著的追寻者。
我渐渐有些热爱我的这群老房子了,从中我可以无比清晰体会普通的生活。透过它,我又能够找到生活的支点。以前,看《长恨歌》的时候,始终不明白王安忆对于上海街道的描述。她说“上海的街道是性感的”,我走过了上海的上千条街,都找不到一丝冲动的感觉。以前,读张爱玲的时候,由衷体会到三十年代上海湿润微带些粘稠的气息,却总以为这并不是我眼中喧嚣的上海,因为我找寻不到其中的静谧。以前,读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时,感受到一种酸酸的带有些许涩涩的咖啡香的城市气息,更是主观的认为她所营造的是某个时代的巴黎或是罗马的旧风情,至少不是上海。于是我常常会故作聪明地讨厌艺术的手法,把它看作是一种矫情。但现在我不得不检讨自己的庸俗,确实她们用的是一双如此高贵而暧昧的眼睛哪!
王菲有歌唱得好:“每只蚂蚁,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丽,相差有没有一毫厘,有何关系。”是没什么关系,我从来不会去关心我的鞋底粘有多少只蚂蚁,更不会去端详它们各自细微的不同。不是因为我的大意,而是仅仅因为坚信,即使蚂蚁也有自己的人生,不会白白粘在我的鞋底。在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里,或许朱丽娅…罗伯茨无暇顾及那逊色于照相机灯光的太阳光,她正在忙于为新闻发布会挑选衣服;布什依旧如往常一样翻阅秘书准备的文件,为白宫的发言做着准备,在发言时他会微笑,阳光照在他脸上时,我可以清晰看到政治的空气。每个�
第二章 美丽人生我的文字感受
我从来不知道要安慰自己浮躁而郁闷的心情需要花多少时间,我也常常弄不明白深夜令我久久不能入眠的愁绪究竟来源于那里。常常的,我想着安娜曾经在如此寂寞的夜里,起床用吗啡来缓解心中排遣不了的心碎与落寞;想着曼桢在电影院中看着卓别林的电影泪流满面;想着林黛玉临死前弥漫在屋中的喜庆的奏乐声。我感到很温暖,真的,因为我可以发现某种这个世界上在某时某刻似乎早已幻灭的东西又升腾起来,我冥冥中看到了溢满的真诚与纯净,一种很难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纯净,溢满着,让我看不清。
我是看不清,当我手捧着那样的文字泪流满面时,我早已看不清是什么样的是非,我只是能够依稀感受到一些作者的心情,依稀触碰到某个人内心深处的痛,我不忍心看,或者说,我是看了以后才不忍心的。因为,只有曾经体验过的才有可能被真正同情。曾经,我只知道是非却并不懂爱情,于是我如此激烈的憎恨白雪公主的继母,却无暇顾及赶来救她的王子;曾经,我一度以为爱情比亲情更难能可贵,于是我沉醉于张爱玲奥斯汀,从不过问朱自清丰子恺。就是这样的,我至今没有摆脱这种对于文字的强烈好恶。我钟情于苏童的时候,一口气看了十几部长篇。或许如今故事本身的情节早就串在一起,分不清来龙去脉了,但却始终记得起那种味道、那种人性的气息,或者记得某一句话,某一滴眼泪。我明白,这是我真正感动过的东西,不是一场悲剧,而仅仅是一点点内心的共鸣。
北川的那一句“虽然我不太懂爱情,但是我一直爱着你”;王安忆的那一句:“上海的街道是性感的”;《滴泪痣》中蓝扣子逼迫男友心痛的在雪白的墙上写满“蓝扣子是聋子”;《红粉》中老朴在尼姑庵前奋力敲门只是为了说一句“秋漪,你为什么要把头发剪掉,为什么”;《日出》中陈白露如此纯净的那一句“太阳出来了,我们要睡了”。我不知道别人看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我只是要说,我感到很温暖。我不敢说这些文字流露出的是什么,我从来都不善于归纳段落大意,不善于写什么作品评论,对于我来说,文字的魅力就在于那一刻我曾经如此强烈的感受到亲切,一种建立在社会之上的虚幻的亲切感。这种亲切绝不是理性的阐释情感的表示方式,只是,我坚信,人是如此可爱和天真的动物。即使再堕落的灵魂都会流露出婴儿般无邪的微笑;即使再深刻的痛苦,当它即将逝去的时候都只会留下一场无尽的落寞而不是什么痛彻心扉;即使在纠葛的事实,最根本的缘由或许也就只是不经意间一句话、一个眼神。于是,当我看到回归到初始时的人性的表现时,会真正有一种切肤的温暖。
书不曾改变过我的人生,不曾令我崇拜过某个人物或者作家,但文字的强大的诠释情感的能力让我能够完全敞开自己的心扉。当我面对文字的时候,我想到爱,一种完全投入的、释放的爱的过程。我喜欢看真实的文字,我还记得《我爱比尔》中,王安忆在小说结尾描写的阿三,手捧着一只小小的处女蛋时眼中闪过的泪光。我敢说,阿三的内心在那时是完全释放的,一个面对劳教只知道疯狂,面对男人只想到床,面对爱情只有淡漠的女人,从来不曾为谁感动过,被谁感化过,最终看到一只蛋时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堕落。人性在这样的时候回归到最初的纯净状态,只能说是一个天大的玩笑,又似乎对于命运的嘲弄。这样的方式,常常是触痛内心的,是的,我哭了。我平静的将小说一字不落的看到最后一页,却为了最后一句话,深深的心痛。
我看书是为了能够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文字有时会让我变得远离生活,有时我会讨厌人们随波逐流;文字有时也会让我讨厌这个世界,有时我真的舍得抛弃整个世界;但更多的时候,文字让我感到温暖,我看到了又如此多的人们正在与我一样经历、探求、茫然、挣扎,这种同甘共苦的感觉让我感到很幸福,真的。一种和生活相爱的感觉,是文字给我的。
第三章 我哭泣,因为我悲伤我哭泣,因为我悲伤
我想要表达一种任性的自我状态,因为宣泄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我常常嫉妒一些路上跌倒的小孩,他们一瞬间撒开喉咙的哭泣,总是会让我猛地一揪心,鼻子有些酸。然而大抵常在我如此羡慕地看着他们的任性时,他们的母亲会赶来厉声训斥,直到可怜的孩子们咬着嘴唇,眼角的泪珠没有声响地流下。
我现在不常哭了,虽然我常常悲伤。妈妈说我长大了,我也暂且把这当作成长。只是那一刻会有疼痛的感觉,心底间汹涌四溢,脸上却木讷地笑
笑……
我渐渐对于小孩子变得不够宽容,不喜欢听到他们无邪的笑声,那种飞扬跋扈的欢乐会让我想起这无情带走我童年的时光,然而我只能义无反顾地成长,没有办法挽留些什么。有时候特别无助会想,会乞求,时光可以带走我所有成功、欢乐、或者单纯,但请把眼泪流下,把我张扬的哭声留下,把我卑微的哭泣的权利,留下。
因为流不出泪水的悲伤,让我恐惧。
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看过一期有关“艾滋孤儿”的《新闻调查》,这群过早感受到生命短促的孩子们,目光中有种深邃逼人的东西,我最难忘记他们的哭泣。有个孩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