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鲁迅全集卷野草+朝花夕拾-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检查《百孝图》和《二百册孝图》,画师都很聪明,所画的是曹娥还未跳入江中,只
在江干啼哭。但吴友如〔16〕画的《女二十四孝图》(1892)却正是两尸一同浮出的
这一幕,而且也正画作“背对背”,如第一图的上方。我想,他大约也知道我所听到的那故
事的。还有《后二十四孝图说》,也是吴友如画,也有曹娥,则画作正在投江的情状,如第
一图下。

  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
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至于画法,我以为最简古的倒要算日本的小田海惩本,这本子早已印入《点石斋丛画》
里,变成国货,很容易入手的了。吴友如画的最细巧,也最能引动人。但他于历史画其实是
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里,耳儒目染,最擅长的倒在作“恶鸨虐妓”,“流氓拆梢
〔17〕”一类的时事画,那真是勃勃有生气,令人在纸上看出上海的洋场来。但影响殊不
佳,近来许多小说和儿童读物的插画中,往往将一切女性画成妓女样,一切孩童都画得像一
个小流氓,大半就因为太看了他的画本的缘故。

  而孝子的事迹也比较地更难画,因为总是惨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儿”,无论如何总难
以画到引得孩子眉飞色舞,自愿躺到坑里去。还有“尝粪心忧”〔18〕,也不容易引人入
胜。还有老莱子的“戏彩娱亲”,题诗上虽说“喜色满庭帏”,而图画上却绝少有有趣的家
庭的气息。

  我现在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标本,合成第二图。上方的是《百孝图》中的一部分,“陈村
何云梯”画的,画的是“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这一段。也带出“双亲开口笑”来。

  中间的一小块是我从“直北李锡彤”画的《二十四孝图诗合刊》上描下来的,画的是“
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这一段;手里捏着“摇咕咚”,就是“婴儿戏”这三个字
的点题。但大约李先生觉得一个高大的老头子玩这样的把戏究竟不像样,将他的身子竭力收
缩,画成一个有胡子的小孩子了。然而仍然无趣。至于线的错误和缺少,那是不能怪作者的
,也不能埋怨我,只能去骂刻工。查这刻工当前清同治十二年(1873)时,是在“山东
省布政司街南首路西鸿文堂刻字处”。下方的是“民国壬戌”(1923)慎独山房刻本,
无画人姓名,但是双料画法,一面“诈跌卧地”,一面“为婴儿戏”,将两件事合起来,而
将“斑斓之衣”忘却了。吴友如画的一本,也合两事为一,也忘了斑斓之衣,只是老莱子比
较的胖一些,且绾着双丫髻,——不过还是无趣味。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孩子对父母撒娇可以看得有
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顺眼。放达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爱怜的态度,有时略一跨出
有趣的界线,也容易变为肉麻。老莱子的作态的图,正无怪谁也画不好。像这些图画上似的
家庭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这样一位七十岁的老太爷整年假惺惺地玩着一个“摇
咕咚”。

  汉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或雕刻古来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列女
,孝子之类的图。宫殿当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却偶然还有,而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
石室〔19〕。我仿佛记得那上面就刻着老莱子的故事。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拓本,也没有《
金石萃编》〔20〕,不能查考了;否则,将现时的和约一千八百年前的图画比较起来,也
是一种颇有趣味的事。

  关于老莱子的,《百孝图》上还有这样的一段:

  欲亲之喜。”(原注:《高士传》〔21〕。)

  谁做的《高士传》呢?嵇康的,还是皇甫谧的?也还是手头没有书,无从查考。只在新
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倘不
是我粗心,那就是出于别的唐宋人的类书〔22〕里的了。但这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我所觉
得特别的,是文中的那“雏”字。

  我想,这“雏”未必一定是小禽鸟。孩子们喜欢弄来玩耍的,用泥和绸或布做成的人形
,日本也叫Hina,写作“雏”。他们那里往往存留中国的古语;而老莱子在父母面前弄
孩子的玩具,也比弄小禽鸟更自然。所以英语的Doll,即我们现在称为“洋囡囡”或“
泥人儿”,而文字上只好写作“傀儡”的,说不定古人就称“雏”,后来中绝,便只残存于
日本了。但这不过是我一时的臆测,此外也并无什么坚实的凭证。

  这弄雏的事,似乎也还没有人画过图。

  我所搜集的另一批,是内有“无常”的画像的书籍。一曰《玉历钞传警世》(或无下二
字),一曰《玉历至宝钞》(或作编)。其实是两种都差不多的。关于搜集的事,我首先仍
要感谢常维钧兄,他寄给我北京龙光斋本,又鉴光斋本;天津思过斋本,又石印局本;南京
李光明庄本。其次是章矛尘〔23〕兄,给我杭州玛瑙经房本,绍兴许广记本,最近石印本
。又其次是我自己,得到广州宝经阁本,又翰元楼本。

  这些《玉历》,有繁简两种,是和我的前言相符的。但我调查了一切无常的画像之后,
却恐慌起来了。因为书上的“活无常”是花袍,纱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
是“死有分”!虽然面貌有凶恶和和善之别,脚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也不过画工偶
然的随便,而最关紧要的题字,则全体一致,曰:“死有分”。呜呼,这明明是专在和我为
难。

  然而我还不能心服。一者因为这些书都不是我幼小时候所见的那一部,二者因为我还确
信我的记忆并没有错。不过撕下一叶来做插画的企图,却被无声无臭地打得粉碎了。只得选
取标本各一——南京本的死有分和广州本的活无常——之外,还自己动手,添画一个我所记
得的目连戏或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来塞责,如第三图上方。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
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先前想不到后来,曾经对于吴友如先生辈颇说过几句蹊跷话
,不料曾几何时,即须自己出丑了,现在就预先辩解几句在这里存案。但是,如果无效,那
也只好直抄徐(印世昌)大总统的哲学:听其自

然。〔24〕
  还有不能心服的事,是我觉得虽是宣传《玉历》的诸公,于阴间的事情其实也不大了然
。例如一个人初死时的情状,那图像就分成两派。一派是只来一位手执钢叉的鬼卒,叫作“
勾魂使者”,此外什么都没有;一派是一个马面,两个无常——阳无常和阴无常——而并非
活无常和死有分。倘说,那两个就是活无常和死有分罢,则和单个的画像又不一致。如第四
图版上的A,阳无常何尝是花袍纱帽?只有阴无常却和单画的死有分颇相像的,但也放下算
盘拿了扇。这还可以说大约因为其时是夏天,然而怎么又长了那么长的络腮胡子了呢?难道
夏天时疫多,他竟忙得连修刮的工夫都没有了么?这图的来源是天津思过斋的本子,合并声
明;还有北京和广州本上的,也相差无几。

  B是从南京的李光明庄刻本上取来的,图画和A相同,而题字则正相反了:天津本指为
阴无常者,它却道是阳无常。

  但和我的主张是一致的。那么,倘有一个素衣高帽的东西,不问他胡子之有无,北京人
,天津人,广州人只管去称为阴无常或死有分,我和南京人则叫他活无常,各随自己的便罢


  “名者,实之宾也”〔25〕,不关什么紧要的。

  不过我还要添上一点C图,是绍兴许广记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
于意云何。我幼小时常常走过许广记的门前,也闲看他们刻图画,是专爱用弧线和直线,不
大肯作曲线的,所以无常先生的真相,在这里也难以判然。

  只是他身边另有一个小高帽,却还能分明看出,为别的本子上所无。这就是我所说过的
在赛会时候出现的阿领。他连办公时间也带着儿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随学习
,预备长大之后,可以“无改于父之道”〔26〕的。

  除勾摄人魂外,十殿阎罗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边,也什九站着一个高帽脚色。如
D图,1取自天津的思过斋本,模样颇漂亮;2是南京本,舌头拖出来了,不知何故;3是
广州的宝经阁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龙光斋本,无扇,下巴之下一条黑,我看不透它是胡
子还是舌头;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颇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案桌边去了:这是
很特别的。

  又,老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有一个高帽的脚色,拿着纸扇子暗地里在指挥。不知道
这也就是无常呢,还是所谓“伥鬼”〔27〕?但我乡戏文上的伥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这一类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无对证”的学问,是很新颖,也极占便宜的。假
使征集材料,开始讨论,将各种往来的信件都编印起来,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颇厚的书,并
且因此升为“学者”。但是,“活无常学者”,名称不大冠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在这里
下一个武断: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
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

  但民间又有一种自称“走阴”或“阴差”的,是生人暂时入冥,帮办公事的脚色。因为
他帮同勾魂摄魄,大家也就称之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