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法家和欧洲18世纪实证主义(positivist)的
法理学家很相像。他们认为法律表彰着统治者的意志,不受习惯的羁绊,也不受世
俗的道德所约束。但是中国的法家在整个社会需要团结与凝固的时候展开,因此不
免留下了极坏的印象。通常他们支持独裁者,以赏罚为不二要义,而这些独裁者心
目中的法律则不外军法和戒严法。
我们该如何说明周朝末年的大混乱?我们该如何解释此中矛盾;一方面有人在
劝说所有的王侯与政治家要具有恻隐之心,要和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
n)一样的慈悲为怀,另一方面却有人提倡只要目的纯正; 便不怕手段不纯正,以致
施行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现实主义,弄到焚书坑儒,而这些事迹都
发生于基督降世之前百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
如果中国历史和其他各国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异,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的统一全国。随着青铜时代的终止,全国立即展开政治的统一,这种政治上初期的
早熟,创造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在此后千百年间树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传统。
传说周武王渡黄河灭商的时候,有800个商的附庸,参加他的征伐。虽说我们无
从证明每一个都是一个部落国家,只以数目之众,即表示当日自主之单位为数必多。
在春秋时代,纪录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目。当诸侯互相吞并的时候,其中之一——
楚,就独自吞并了百余国中之40个。迄至孟子之日,只有12个可以在地图上画出,
其中也只有7国可以实际算数。这样的兼并不断的继续下去,一直发展到周之封建所
划分的各国疆域全部作废,最后,所有土地归一人管辖,治下延伸到东亚大陆的一
大部分。
在东周的550年内,战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春秋时代军队人数少,战斗不
出一日,交战时保持骑上风度。交战者按仪节行事使战斗艺术化,符合封建时代的
道德标准。一到战国时代,这样文明的作风已荡然无存,强国已有今日欧洲各国的
疆域规模。作战起来其凶残也不下于现代人物。一到战国末年,每方投入战斗的兵
员近50万,实为常事。野战之后又包围城市,可以连亘数月。有好几个国家已做到
全民动员的地步。至少有一次,有一个国君命国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一个前线
的重镇集结。当时战死的人数和加于俘虏的残酷事例,不论是否经过夸传,足以使
现代的读者战栗。在这样鲜血淋漓的纪录中,不免令人怀疑许多作家提及中国人的
和平性格是否名副其实。
中国因秦而统一也是世界史上的一桩大事。如此大规模螺旋式的发展,其程度
愈加深,速率也愈加快,在世界其他各地无此事例。很多背景上的因素无从全部缕
列。可是有了现代科学的知识,我们自信可以将此中主要的原因概述有如下章。由
此也可以看出为什么盂子提倡全国慈悲为怀这种平平之论,足以在如此的长时间内,
得到如此热烈的支持。亚圣与始皇,恐怕他们自身还没有体会到的时候,某些客观
因素已经把他们生平事业牵连在一起了。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前言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
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
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
幕后的重要功臣。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南边际。这土壤纤细
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
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压力所粉碎而
成。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水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
成今日之深度。这种现象给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之纤细,可
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
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00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
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
结。凡此都经过无数成文资料的证实,井非某一种资料强作此说。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
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锟赡芨咧?
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
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
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
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
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
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
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
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
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
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
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
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
更是如此。
上述谷米之流通尤其值得考虑。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
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
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
能冷凝为雨。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
们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
有洪水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前人缺乏这种
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谨。其实在1911年民
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
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
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在一段章句里提及
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
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
0倍。不难想像,当日各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
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当诸侯为了好大
喜功而作战的时候,一般民众则随之争取生存。如是的竞争只有像螺旋式的使两种
因素的加入越来越多、越大。
农业与游牧
此外另有一种气象上的因素也促成中央集权的发展。虽说在某一地各年的雨量
可以相差极大,但是全中国的平均雨量却有定型。这现象不难解释,带着湿气的热
风,愈吹入内地,被蒸发的程度也愈为增高。而且沿海下雨就已减少了空中的湿气。
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谓“15英寸等雨线”。这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当中的一段与
长城大致符合,更西而南则使青海与西藏和中国本部分隔。这等雨线之东南,平均
每年至少15英寸的雨量是常态,符合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所说,“中原农
业茂盛,人口繁殖”。提及线之西及北,他则说:“几千英里内人类全然不事农桑,
他们不直接的倚赖土地上的植物为生,而在他们自己及植物之间加入一种机械作用。”
这也就是巧妙地说出这群人为游牧民族,他们与牲口来往于干燥的地区,让牛羊自
觅水草。牧人的生计不能转变为种稻人的生计。
中国的农民和塞外的牧人连亘了两千年的斗争纪录,回顾起来,欣喜的成分少,
仇恨的成分多。尤其是气候不利的时候,马背上的剽窃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袭取种
田人,后者通常有半年的积蓄。零星的侵略可能扩大为战事,防守者则企图报复,
有时也全面出击以图先发制人。
在时间上讲,亚述人的壁画在公元前9世纪即描画着骑马的弓箭手,可是全部游
牧成为一种部落习惯和随着而来的骑兵战术则出现较迟,并且经过一段长时间,才
传及东亚。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
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
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
大致与15英寸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