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故宫史话 作者:单士元-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殿两宫的建设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一登基,第一件大政就是这件事。自正统元年(1436)起,一共花了10年的时间。
值得提出的是,金銮宝殿重新建成使用后,封建典章制度第一次遭到了破坏。按照明代制度,“三殿”地区无论上朝或宴会都有严格的封建等级的限制,宦官是无资格参加廷宴,至多只能以家奴身份执事而已。但正统皇帝把大权交给了宦官王振,在三殿落成后举行宴会时,王振因为未能参加而大怒,居然闯到三殿。一些官吏都望风伏地而拜!这次事件成为明朝宦官专权的起始,也是明朝转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由于聚敛较多,朱祁镇把营建重点放在御苑方面。前期修建了玉熙宫、大光明殿;后期则重建了南内(在今南河沿、南池子一带)。而南内在嘉靖、万历两朝拆建改建工程频繁。朱祁镇营建南内是有其政治原因的。正统十四年(1449),他在宦官王振操纵下,仿效他曾祖父朱棣的样子,北征瓦剌部族,出动50多万军队和扈从以压倒优势,与只有2万多人马的瓦剌交战。但由于王振的极端腐败无能,在土木堡一战竟使明军全军溃败,连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首领乜先所俘虏。当时全国一片震惊,为避乜先提出的亡国条件,明政府只好另立朱祁钰作了皇帝,因而使朱祁镇失去了政治价值。瓦剌乜先勒索不成,在敲诈了一大笔赎金后,把朱祁镇送还北京。从此,正统皇帝作为“太兄太上皇”被幽禁在南内翔凤殿。到景泰七年,乘朱祁钰患病之机,朱祁镇依靠一批心腹爪牙复辟,夺东华门进宫,重新作了皇帝。从此他便重新营建幽禁时住过的南内。据记载,这座南内离宫非常幽静华丽,亭台殿阁、林木繁茂。在重建时又把通惠河(即南河沿河道)圈到红墙之内,筑有一座雕刻精致的飞虹桥。明、清笔记中说石栏上雕刻的水族形象极为生动。这座南内宫苑到明代下半叶一部分殿阁已改为庙宇。清代的马哈嘎拉庙即是其中一座殿宇。以后渐至荒废,现仅存皇史宬石室(明嘉靖所建)和织女桥这一地名了。
第三时期——嘉靖扩建时期
嘉靖朝是盛明时期,是明最长的朝代之一。这一时期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北京前三门外已形成繁盛的商业区,京都居民越来越稠密。由于治安上的需要,嘉靖二十三年(1544)加筑外罗城,由于工程浩大只筑成“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周围二十八里,共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清代改广安门)以及东便门、西便门。
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然是三大殿。这一时期的火灾最多,最大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三殿火灾,一直延烧到午门和左、右廊,“三殿十五门俱灾”,整个前朝化为瓦砾灰烬。从此陆续重建,到1562年才重新建成,并在景山西建一座大高玄殿。
第二次大火灾是西宫万寿宫,即永乐时期最早建成的西宫。起火原因是嘉靖皇帝喝醉了酒,与他宠幸的宫姬在寝室的貂帐里放焰火,结果把西宫烧光。当时他的大臣建议他回到大内乾清宫居住,但嘉靖皇帝执意不肯,临时迁到玉熙宫(今北京图书馆址),却催促火急重建万寿宫,要在几个月内抢在三殿之前完工。三殿工程只好停下来。西宫重建之后更加豪华、壮丽,成了一座自成一体的宫殿建筑群。正殿是万寿宫,后寝为寿源宫,东边四宫是万春、万和、万华、万宁;西边四宫为仙禧、仙乐、仙安、仙明。依然是三路纵列,地点大致在现在中海西侧一带。
嘉靖朝所建造的坛庙最多,这位皇帝极为迷信道教。嘉靖的父亲兴献王封地在湖北钟祥县信道教,著有《含春堂》稿,其中讲太极阴阳五行。北京的道教庙宇大都是在嘉靖朝所建或重建。但其中最大的道庙如大高玄殿、大光明殿、太素殿都遭受过火灾。这真是绝妙的讽刺!三清天尊之流原来也是自身难保!嘉靖皇帝却一味迷信道士,为了供养一个陶道士,剋期修庙,大兴土木。明人陈继儒《宝颜堂秘笈》记述,明嘉靖重建三殿时说:“今日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灾,其木石砖瓦皆二十年搬运进皇城之物……。当时起造宫殿王长寿等十万几千人,佐工者何止百万”。看来每一次工程劳动力都要百万以上。其中包括值班军在内。按规定是军三民七之例(见《闲述》。技术工匠有轮班匠,由各省抽调,三年一役,一役三月。常住北京的工人叫住坐匠,一个月服役一旬(见《明会典》)。住坐匠每月发银六钱(见《明史·食货志》)。还有民夫由全国分派,按田地出夫(见《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1387)开凿一次河道,调民夫六十万(见《国朝列卿传记·严震卿直传》)。此外还有违犯封建法律制度的囚犯供役之法。据《明会典》,囚犯死了还要囚犯家人补役。据《严震卿传》,当震卿改造各宫,工程指挥李熙由于役徒死了四万,要原户出人补足。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有放遣休息的三千七百余人,令刻期使自来赴工,结果有三千人不赴工以示反抗。
明中叶嘉靖时期大兴土木,又由于班军避役不按时到班,要输银一两二钱,雇人代替称为包工。因而官书里又有输班之名。明代雇工之例自此始,(《明世宗实录》)。这是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出现包工官木厂之先声,也是资本主义商业在建筑领域里的滥觞。
嘉靖皇帝大约有20余年不住紫禁城大内,而执意住在西宫,并大肆修造御苑,这是有政治背景的。嘉靖二十一年(1542)紫禁城发生一次重要的宫廷事件,当时宫女们不堪忍受嘉靖皇帝的昏庸暴虐,杨金英等数位宫婢乘嘉靖在乾清宫酒醉昏睡的时候,决心将他勒死。由于宫女气力薄弱,系的又不是死扣,嘉靖竟没有死,被皇后赶来把他救活了。嘉靖大为震怒,在宫内开始了狂虐的屠杀,含冤致死者一百多人。据《万历野获编》载,嘉靖整日担惊受怕,不敢住大内,只好住在西宫,并乞灵于道教斋醮无虚日。
第四时期——明末衰落时期
从万历朝到明亡,经嘉(靖)、隆(庆)、万(历)的盛世衰亡迹象越加明显。官僚集团的腐朽、宦官外戚的干政、东北满族的兴起,各地农民起义烽起不断——这些都成为明朝岌岌可危的局势。明政府仍然进行无穷尽的横征暴敛,却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殿又发生了一次火灾。万历四十三年(1615)才开始兴建,直到天启七年(1627)才完成。万历、天启重建的三大殿体量较永乐初建时似有偏低,与三台高度有不协调之感。从现存的明初旧构太庙殿与三台的比例一望可知,或是万历天启时人力、物力所致。巨大木材不易得是其关键。再一个可能是清代康熙初年兴建太和殿时营建成现在体量。从此更是每况愈下,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维修了。像主要建筑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在万历七年倒坍之后,再也无力重建了(现在的白塔是清顺治朝所建)。嘉靖所建的西宫也已荒芜,有的殿堂倒坍后只余房基。又如西宫的大光明殿和南内的延禧宫烧毁后也再没有重建。甚至南内飞虹桥石栏已坏,虽经补刻也终不及原来之精巧。
第一部分
午 门
紫禁之名来源于紫微星座,在我国古代,紫微星被认为是帝座,而皇宫又是禁区,所以称帝王宫殿为紫禁城。而其他别墅性的皇宫御苑称为离宫。千门万户的宫殿,约近万间的紫禁城,是三重城墙包围之下的“城中之城”,外观上十分规正,完全是正式城墙建筑。大城砖、清水墙,上面有女儿墙垛口。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53米,由地面到女儿墙高10米,底宽862米,上宽666米,其收分较小。所谓女儿墙,又名宇墙,即城上加砌的矮墙。全城面积是72万平方米,约1087市亩,似相当一个中小县城,豪华富丽却达极点。首先城墙全系磨砖对缝细砌,瓦工术语为五扒皮砖就是五面砍磨。四个角楼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独特形式建筑。城墙四周绕以护城河,用条石砌岸称筒子河。波光城影,庄严之中给人以玲珑剔透之感。这是中国古代“城”的最高建筑形式,而这座城只住一户人家——皇帝。
紫禁城有四个城门,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午门是正门,位置在紫禁城南面城墙的正中。北面的玄武门位置在紫禁城北面城墙的正中。南北两门在一条直线上,与紫禁城外门端门、皇城正门天安门、京城正门正阳门、南外城正门永定门都是正对着,都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午门的奇特之处正面开三个门洞,左右建两翼式城墙;当中即阙的空间是指午门外广场。双观城墙上建联檐通脊廊庑,南北两端各建崇楼一座,为阙上两观,又与午门正楼合为五座,因而俗称五凤楼。两观的北端东西相向各开一个随墙的门洞,东观下的洞口名左掖门,西观下的洞口为右掖门。进掖门洞口折而北转出口处,与午门正面三个门洞出口处平行。所以午门的门洞从正面看是三个洞口,从后面出口看是五个门洞。这样处理是由于有东西两观城墙,不能像承天门和端门那样,在正面开辟五个平行门洞口,而用左右掖门补足。这样既达到五个洞口,又在使用上符合等级制度上的要求。在外观上显示灵活而不呆板,整个午门城台又如一个U字形。古时宫门前树两观以标表宫门。登其上可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见古今注)。另古代还有在墓前立两石,如华表亦名阙,其意与门前之阙同。所谓天阙,就是皇宫大门之意。
午门门楼高达35米。其建筑面积为6583平方米。从古代建筑角度看,午门城阙是唐宋以来皇宫正门形式的延续,两翼合抱,是出自防御更加严密的需要;而从设计上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