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颠覆性的前卫家长手册:家长的革命-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啥听,要不是学校规定要来,我们就不来了。等会儿签到之后,我好从后面走。”那个家长不知道我是主讲人,很不客气地给我泼了冷水。
一般来说,只要决定听我讲解的人,是不会离开座位的,否则,我的演讲就是失败的。我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让大家理解和认同我的观点。但让我闹心的是,虽然主持人一再强调要将手机静音,不要在演讲的过程中接电话,但手机的铃声还是此起彼伏。
“喂……我正在学校听崔老师讲课呢,是啊,请假来的,专门来学习学习。嗯,崔老师是教育专家……”不知道他是真的来学习的,还是来炫耀自己有一个铃声独特的手机的。
后来我发现,虽然我留住了家长的人,却没有留住家长的心。为什么?很多家长两手空空地来,听着哈哈大笑,连连鼓掌,但是,不见有人在关键的讲话时刻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可以想到这些家长们回家之后的表现。
“今天听了崔老师的讲话,真有意思。”家长们一般都会这么说。
“怎么有意思?”这时别人肯定会问。
“呃……忘啦……讲什么来着……”这不等于消化不吸收,白听了嘛。
更有甚者,回家之后向孩子抱怨:“今天听课真是白听了,啥也没记住,往后再也不去听了。”
其实,理想的效果是家长回去之后,兴奋地直拍大腿:“孩子,爸爸今天算是学到了,崔老师今天讲的东西真有意思。”然后亮出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他的听课感想。然后,这家长可以话锋一转:“有知识的人就是不一样啊,下次有专家来讲课,你一定要告诉我。我好早点去坐到第一排,听课清楚些。我想,将来你肯定能比他们讲得更好,听课的人更多……”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崔老师,而是激励孩子学习。
家长主动坐在前排,边听边记,保持纪律,尊重演讲者,回来之后反思。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孩子学习的时候需要的。很多人说孩子不爱听课,老往后面躲,生怕被老师点名,不爱记笔记,上课没有纪律,回家不复习……这些不正好和家长的习惯一一对应吗?
有一回,我做平行教育的时候,同时让家长组和学生组的人做活动,结果,家长组出去了一个妈妈接电话,学生组出去了一个女生打电话,一问我才知道,她们是母女!这是巧合,也是一种必然,有其母必有其子。还有一个现象,一般来说,重点高中的家长听课普遍比较安静,很配合地记笔记,我也讲得很愉快。到非重点高中,家长经常扰乱听讲的秩序差别不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的,而是从家长的身上就已经产生了。当然,人在一个严肃的环境中会变得严肃,在一个整洁的环境中会注意着装,在一个邋遢的环境中就会比较散漫。所以,家长们想要让孩子朝着优等生看齐,先要自己向优秀的家长们、重点班的家长们看齐!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天然教育一场不劳而获的美梦
以天然成长的名义让孩子放任自流,却希望将来有一个完美的孩子,这不是守株待兔,就是痴人说梦。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种菜人正在菜园里浇菜,有个人跑过来问他,为什么野菜生得很茂盛,人们栽种的菜却很瘦弱。他回答说:“地是野菜的亲娘,却是蔬菜的后娘。”
“为什么有的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却要经历很多磨难?”只有懒惰的父母,才会像种菜人一样那样解释说:“因为孩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别人帮不了。”
不要惊讶,真的有人这样对我说过,他们说,孩子没有学好,这是上天在惩罚家长,或者是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更有人对孩子说:“我看你就是往牢里送的东西。”这些人,都错过了孩子最宝贵的一段时期,也就是早教的时期。
其实有很多素质较高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是在揠苗助长,孩子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什么早期教育,大可不必。这个观点,本人肯定是不敢苟同的,因为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很多“问题孩子”都是“野生野长”,结果走上了岔路。相反,那些很早就有教育子女观念的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早期教育本身是好的,关键是看你教育些什么。
如果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就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成长,这种父母是不负责任的,而这种孩子几乎等于没有父母。他们具有无限潜能,但是这种潜能需要启发,也需要条件去支持。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让他们参加很多辅导班、学很多语言、参加各种竞赛,这些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就等于是揠苗助长了。
所以比较稳妥的早教方式,应该是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作出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辅导。
有一对上过大学的夫妇,他们坚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给他任何压力。在孩子学习说话的时候,他们像对待一个成年人一样和他说话,交流内心的想法;等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他们让孩子接触绘画、音乐、歌唱、阅读等领域,观察孩子的反应。
这个孩子几乎是对任何艺术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但是也不反感学习,于是他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也不用在父母的高压下参加任何比赛。
一直到了初中,这个孩子都是表现平平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是他很独立,有主见,而且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看起来比身边的同龄人要成熟很多。
到了高中,他发现自己喜欢研究历史,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小时候的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的头脑非常灵活,在历史上常常有新的解读。有人说这样灵活的人应该调去搞科研,研究已经定型的历史没有价值,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支持他。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考古专家,并不是特别有名,但是他生活幸福家庭和睦,有事业也有爱情。
我讲的这个故事,和金庸的小说、韩国的偶像剧相差太远了,但这是真实的故事。这个孩子很幸福,这一家人都很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接触过的很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最奢侈的梦想了。
很多家长抱着“天然教育”的说法,其实是在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孩子的内心是需要一双有力的手、一盏明亮的灯的。就像上面的这对夫妇,看起来他们没有做什么,其实,他们做好了自己该做的:给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去认识自己,充分尊重他、信任他。
现在很多家长正在做的,要么太多,要么不够。对于那些做得不够的家长,还有那些不管不问的家长,我只能毫不留情地戳穿他们的美梦了。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学习越早愈好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教育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早了,等于揠苗助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可是现在有很多家长,固执地相信,抢跑是在为孩子争分夺秒。
最近考研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对于那些在自习室里顶着熊猫眼通宵达旦狂看书的学子们,我深表同情。不过说起熊猫眼来,最近我也很“荣幸”地挂过,而原因就是为了下面的这篇报告,虽说它没有鲁迅先生的犀利,也没有琼瑶女士的柔情,可是放在这里,希望可以解除家长们的“疑难杂症”。
据一份幼儿园问卷调查显示,孩子回家后,都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的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揠苗助长,不光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卡尔·冯·路德维希就是一个在父亲进行教育“抢跑”下被毁的天才。
卡尔学业天赋极高,他的父亲把全部的心血投注在他身上。他亲自教儿子高等教学,强迫孩子醒着的每一分钟都要学习。一切与学业无关的兴趣,体育、游戏、对大自然的探索都被父亲隔在门外。最初,这样的教育似乎也取得了成就,卡尔8岁时就能够学习大学数学,9岁他就能学习微积分,不断跳级,修完大学课程只用了3年时间,也就是说11岁大学毕业。大学教授们预言卡尔会成为一名世界顶尖级数学家。父亲更是一心想使他早日功成名就,容不得卡尔有任何休息和调整就让他继续攻读研究生。
辉煌转瞬即逝,卡尔上研究生院一年后,对数学再也提不起兴趣,不久转入法律学院,但很快也对法律失去了兴趣,至此再也不想动脑筋,再也不想思考问题。最后曾经的天才从事办事员工作,远远地偏离了他父亲的培养轨道。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的做法与卡尔父亲的做法恰恰相反。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教学和鬻字卖画补贴家用。
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温和地拒绝了:“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
我们首先来分析徐达章的做法为什么和现代家长的做法大相径庭呢?原因就在于他意识到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即使以后孩子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他的心理却未必健康。不少天才的身心健康受损,在不幸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些天才因为父母特异的教育方法,成了杰出人物,但是他们的一生却很不幸。英国文学家约翰·拉斯金、哲学家尼采等人的一生遭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拉斯金是由母亲精心培养长大的。他母亲从来没给幼小的拉斯金买过玩具。母亲每天早上花几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读《圣经》,拉斯金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大部分教育则是在家中进行的。
他18岁考入牛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