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漫画三国人物-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崇焕还冤。
陈寿和魏延家是没有什么交情的,不过陈寿还算老实,尽管对蜀怀有一定的感情,不好明斥其非,但是在为魏延立传的时候没有说什么谎话,在最后还是给他下了一个“不便背叛”的评语。
魏延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不然喜欢考证名人家世的三国时代不可能没有记载,他是荆州义阳人。最早的记载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很可能是和甘宁一样是水匪或者豪强出身。就这点来说,不知道当初他在荆州当豪强的时候是不是和诸葛家结下了什么梁子,以至于诸葛亮后来那么恨他。魏延后来是依靠战功当上了刘备手下的牙门将军,毕竟魏延不是刘备的旧部,和诸葛亮等荆州世家子弟也不是一伙,加上性格似乎也属于倔强一流,不会拍须遛马,所以能够升职,靠的唯有自己的能力。
等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地汉中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对取得汉中很有功劳,加之又是刘备亲信的张飞是众望所归的人选。关羽和张飞号称“万人敌”,武勇是有的,历史上的张飞也绝对不是《三国演义》里那样大字不识,《八濛山铭》现在还是名帖,无论是招降严颜,还是汉中破张郃,证明张飞的计谋也相当不错。但是刘备选择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却是魏延。这当然让蜀国所有的人吃惊。刘备为了显示自己能够用人,在一次大会上和魏延唱了一次双簧:〃今委卿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蜀中众将都为魏延的豪言壮语所感动。只有诸葛亮不是滋味,毕竟魏延的资历还不如诸葛亮,就有了汉中太守的实缺,实在让诸葛亮有些不舒服。
如果是魏延要造反,机会很多,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还是汉中太守,完全可以反。“建兴元年夏,臧柯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辏Х矗魈卣乓嵊谖猓菘げ唬綆‘夷王高定亦背叛”,有这么多反的,魏延没有反。诸葛亮建兴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时候,蜀中空虚,魏延还是没有反,真不知道反骨一说,从何而来?
到了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进屯汉中,不知道是诸葛亮和当地长官魏延有没有发生什么矛盾。蜀汉建兴八年的时候司马懿和曹真等讨伐蜀国,诸葛亮在汉中据险而守,加上连月阴雨,魏国撤军。同时,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的部队,因功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可坏就坏在这件事和诸葛亮有了牵涉,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因为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等,这回刘禅让他官复原职,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功劳没有魏延大,刘禅在诏书里是这样写的:“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要知道,斩王双是在逃跑途中的事情,诸葛亮未必有什么光彩,郭淮大败是偏师魏延的功劳,阴平、武都二城是陈式的手笔,就是汉中的防御工事也是魏延修的。诸葛亮当然觉得不爽,非常的不舒服,由此对陈式和魏延都很有意见,要知道他到死才是个武乡侯。
魏延的才能是为诸葛亮所妒忌的,每次给魏延偏师也不超过万人,对魏延是以打压为主的。对此魏延很是不忿,老是念道着当年要是按照他说的出子午谷,直指长安,早就赢了。这场关于子午谷的公案,按照魏延所说未必不能够成功,后来钟会伐蜀就是有一路从子午谷进军的,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说的危道。不过是诸葛亮当时对魏延就是很不满意:你的智慧怎么可能比我高?你想到了,我早就想到了,但是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是不行。其实军事上哪里来的百分之百把握?否决历史上任何一场经典战役,都可以用安全这个理由给否定掉。以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不冒险又如何有胜算。
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不忘记踩魏延一把,让和魏延一向不对付的杨仪来领导他。还说了,如果魏延不听,“军便自发”。最后一着比后世的十二道金牌也差不多,分明是要魏延如果继续讨伐魏国就是孤军奋战。魏延当然不服:“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但是什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还有成都城的蒋琬等诸葛亮的亲信走狗都是一伙,朝里朝外一起算计魏延。魏延就是一个战将,不是阴谋家,到死之前也仅仅是想回汉中,而没有想到投靠魏国。魏延之死,是蜀国的一大损失,如果魏延健在,蜀国未必那么快灭亡。
倒是那个杨仪,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发出:“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的肺腑之言,可见当初“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的董允、蒋琬等人是什么东西,或者什么动机。想想在《出师表》里大言不惭地说“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的诸葛亮的所为,不由得使人想起“朋党”二字。“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果真如此!
敏行讷言
邓艾是魏延的同乡,是义阳棘阳人,就是现在新野县东。邓艾邓士载也是个孤儿,不知道当初刘备裹胁的荆州百姓里有没有他们母子,反正那时他才三岁左右。后来曹操兵败赤壁,将荆州部分民众北迁,邓艾母子也随之被迁徙到汝南。
孤儿兼外来户的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人们称为邓吃,有人说用期期艾艾形容口吃就来源于邓艾,其实很可能邓艾的名字是起自口吃的毛病,中国的民俗就是贱名好养活。这毛病似乎到他成为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好。以至于司马昭有一次拿他开玩笑,说艾艾,共有几艾啊?邓艾用《论语》里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为对答,说接舆说的只有一个凤,他说的自然就是有一个“艾”。看来他的口吃不是很严重,就是着急的时候会带出来。
邓艾从小为人放牛,怎么说也是个贫雇农出身,孤儿寡母容易被人欺负。曾经他想改掉这个与口吃有关的名字,就取以前太丘长陈寔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打算改名叫邓范,字士则。史书上说“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其实就是他同宗里后来有富户高门觉得这名字好,叫他给让出来,和鲁迅的学生柔石原先叫赵平福,因乡绅觉得自己的儿子用更合适而改名“平复”一样,邓艾也就只能让出来,明显地是三等公民。可能邓艾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或者干活很卖力,以至于尽管因为口吃不能够当干佐,还是能够当“稻田守草吏”的小官。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生产小组的小组长,一种费力不讨好的职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能为人所不能者,多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苦难对常人来说是堕落的理由,对于天才来说是锻炼的炉火。邓艾口吃,故此少玩伴,能够用心攻读,有更多的时间冥想;邓艾地位卑贱,故此能够意志坚强,胸怀济世的抱负。同郡的一个年长的官员看小邓艾可怜,每次分配的时候都多分给他些,可能还有些额外的馈赠,邓艾却从来没有当面谢过。盖因邓艾不单是一个很高傲的人,也是一个很深沉的人。等到他官拜汝南太守,衣锦还乡后,他要报答这位当初真诚帮助他的长者,不料此人已经去世,邓艾派人祭祀之外,重金报答此人的母亲,并“举其子于计吏”。邓艾不尚虚词,很君子,他的感激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却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邓艾的知己是司马懿。机遇使他遇到了司马懿,司马懿此人对邓艾的知遇是邓艾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日后的政治动荡中他始终站在司马氏一边,为什么在司马昭下旨意逮捕他的时候,他不举兵造反,而是束手就擒。士为知己者死,可能诸葛亮还未必有邓艾的愚忠。而司马懿对邓艾的知遇也确实是超过刘备之于孔明的。毕竟,当时的邓艾仅仅是一个不知名、不入流的小吏,更有口吃的毛病,而司马懿能够认真聆听他的见解,不以他出身寒微为嫌,引之左右,淳淳然古人之风。要知道魏晋时期是“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用人制度上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说各州郡设立“中正”,将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依据主要就是先看其家世,上辈当过什么大官,然后才是看才德。就和现在先看学历,再看才德一样,以邓艾的出身,在当时如果不是司马懿,肯定连张入门券、准考证都没有,口吃可能比现在不会洋文还严重,能以一个小吏终身就感恩戴德了,哪里能够立功天下,史册留名呢?
可就如上文所说,邓艾和对周济自己的年长官员一样,他对司马懿的感激是在心里的,比任何人都深,但是他不是采取俗人的拜司马懿为义父等虚礼,而是尽心尽力为司马懿办事,以自己的才能来报答自己的知己。
邓艾先做的是兴修水利。当时司马懿让邓艾“行陈、项、东至寿春”,身份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幕僚,没有什么品级,但是见一般官员未免要大上半级。巡视回来后,邓艾给司马懿上书,认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怕自己口吃误事,专门写了一篇《济河论》给司马懿看,上面写道:“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