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漫画三国人物-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见诸葛亮用人水平之高超。
而黄初二年,刘备又忙着学曹丕称帝,全不管汉献帝刘协作为山阳公活得好好的,就说他死了。以为了自己能够当皇帝就给活人大出殡的行为来推测,刘备要是得便也是不惜把活人真变成死人的。对此刘协应该庆幸当年他和刘备的奸谋没有得逞,不然他连保全首领得终天年的机会都没有。
刘备伐东吴的根本原因不过是欺软怕硬,对魏国他自认实力不足。而且此时伐魏不但因为孟达的投诚失去了地利,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在此刻对魏国进攻会使魏国能够同仇敌忾,一时攻打不下反而会使他这个新任皇帝掩面扫地。而顺流而下讨伐死了吕蒙的东吴,大耳朵自认还是有把握的,要是周瑜在世,他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吕蒙虽死,但是在死前推荐了陆逊作为继任,说陆逊“意思深长,才堪重负,观其规虑,终可大任”。陆逊是孙权的秘书出身,孙权又把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算是孙家的女婿,乍看似乎是标准的裙带官。但是陆逊所以能成为孙家的女婿,并非是因为和孙家是通家至好,而是因为他的才学,要知道他的叔父陆康当年还曾经给过孙策钉子碰,得罪过孙家的。权贵要拉拢看中的后进,招其当女婿或者认其为义子都是常用的手段。要当权贵的女婿或者干儿子要么是有确实的无耻,要么是有确实的才干,总之是要有异于常人的地方。陆逊属于特别有才干的那种,可为裙带官的翘楚。
在取荆州上陆逊也是很出了一把力气的,当时代替吕蒙屯住陆口的时候写了一封谦逊的信给关羽,送了大大的高帽给关羽戴。关羽接到信以后很是得意,以为东吴无人,彻底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事实上陆逊早就撺掇吕蒙取荆州,出其不意的点子就是他和吕蒙共同谋划的。陆逊因为取荆州的功劳被孙权封为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侯。
到了荆州的陆逊并没有闲着,他对荆州的“蛮夷君长”封官许愿,对荆州的士人广开仕进之门。这招是罗贯中之类的通俗小说家没有的注意到的,但是是对东吴非常重要的步骤。这个步骤使东吴在荆州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使荆州的士族集团为东吴所用,在刘备反攻荆州的时候至少二者能够不为其所用。刚愎自用的关羽是想不到这招的,卖鞋出身的刘备想是想到了,可是在其进军荆州的时候对少数民族的酋长采取的是用金钱收买的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酋长来说,陆逊的任命书和印绶比黄金要重要得多,因为少数民族缺的不是钱而是尊重。到了陆逊和刘备长期对峙的时候,荆州本地的少数民族没有能够为刘备所用,胡王沙摩柯应该是刘备从西蜀骗来的土特产,而荆州当地的士人也没有如刘备当初盘算的那样来欢迎他。刘备指望荆州变乱于内的图谋在建安二十四年就已经被陆逊所化解了。
陆逊以他的沉稳将钝兵之学发挥到了极至。从黄初四年初开始,陆逊在夷陵据险而守七、八个月,刘备多次求战,陆逊就是不出兵。东吴当时的兵力并不比西蜀少。东吴兵总共五万,西蜀兵总共四万。虽然两者都有分兵,但是从刘备一次试图引诱陆逊上钩的伏兵才八千人来看,西蜀在夷陵的兵力并不是很多,应该就在两、三万之间。陆逊之所以不在开始决战,目的就在于不给处于攻势的西蜀军以主动权,利用夷陵的地势消耗西蜀军的锐气,等待蜀军犯错误,正应了《孙子兵法》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毕竟刘备手下都是百战之将,而且是在东吴的根据地作战,速战对刘备有利。
沉不住气的刘备果然犯了严重的错误,误认为陆逊的钝兵是惧战,因此大大方方地从巫峡到夷陵连营数百里,摆出和东吴拼消耗的架式,正证明了刘备的无奈和愚蠢。其实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刘备完全可以后撤,以一部兵力据险而守等待战机,一部兵力向东南进行大迂回绕过夷陵或者顺流而下,胜负恐怕一时难分。“连营数百里”的行动连无耻的曹丕听说了都知道是蠢招何况于陆逊,陆逊用火攻,连破刘备四十余营,把刘备赶上了马鞍山。马鞍山一战,陆逊一改钝兵时的持重,率众围攻,西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刘备侥幸逃到了白帝城。西蜀损失惨重,不仅仅是兵员,益州多年因为免于战乱而积聚的财富也在此役中丧失殆尽。
第九 良将少善果
按照徐盛、潘璋诸将的意见,是准备打到白帝城活捉大耳贼的,但是陆逊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却是看清楚了曹丕的不怀好意。
在东吴向魏国求救的时候,刘晔给曹丕出主意,让曹丕趁火打劫,和刘备夹攻东吴,然后再吞并刘备。曹丕可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妇人之仁,轻信了孙权的投降而没有听刘晔的话。自私成性的曹丕才不会那么相信别人。曹丕当时的考虑有三,一个是他才代汉自立,还有自己的兄弟要对付,应该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为主,不宜马上兴师;一个是考虑到如果那样的话,东吴是灭了,大耳贼率领的胜利之师士气高涨、地盘扩大一倍不止,而他得半个东吴实力上的增长率远不如西蜀,未必就能够取胜老兵油子刘备;最后一个是不知道受两面夹攻的孙权会不会一赌气真地降了刘备,而且在一起讨伐东吴的时候和蜀军的关系也实在不好确定。因此曹丕是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获胜,都免不了损失兵力,也都免不了在追击的过程中补给线拉长,他就可以拦腰一刀,先收拾胜利方,然后再捡失败方的便宜,就很有可能一统天下。所以他在襄阳和新城都有大军,在濡须口也没有忘了派上一哨人马。东吴获胜的消息传到曹丕的耳朵里,曹丕肯定是乐得手舞足蹈,就等着东吴和西蜀在白帝城火并,他好渔翁得利。
可惜,陆逊早已经看出了魏国的疑点。因为魏国要是真想救东吴,应该在夷陵对峙的时候派遣襄阳和新城的部队对蜀军抄后路,就刘备放在江北的黄权的那点人根本就不是魏国的对手。魏国如果仅仅是想坐山观虎斗,又根本没有必要“大合士众”,劳民伤财。因此陆逊选择了果断退兵。吴国部队刚退到江陵,就“三方受敌”。不识时务的刘备写信给陆逊求和时候还虚言恫吓道:“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不是黄口孺子了)谓其能然不?”意思是他也要做“贼”。陆逊回信道:“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后,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刘备得到书信后,羞惭交加,最终气得一命呜呼。
夷陵之战使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和蜀国的诸葛亮也差不了许多了,孙权假陆逊黄钺,亲自执鞭相迎。东吴和西蜀联合后,孙权甚至专门刻了自己的图章放在陆逊那里,让陆逊全权代表他和西蜀谈判。被封为大将军的陆逊骨子里却是书生,不是武将,虽然后来有奉命在夹石破曹休、随同孙权进攻襄阳等武事,但是夷陵之战后的陆逊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文治上的。
陆逊认为:“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而国弱,民瘠而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陆逊和诸葛亮不同,主张对内发展经济,轻税薄赋,蓄养民力,对魏国则采取守势,等到综合国力提高了再和魏国争锋,“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因此,陆逊对孙权派遣偏师去夷洲和朱崖的远征,以及对辽东公孙渊的拉拢公然反对,认为东吴之急不在开疆拓土,而在于经营好现有的土地。应该说陆逊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东吴在实际疆域上并不比魏国小,之所以比魏国弱就在于人烟稀少,开发不够,而且境内政权的控制力远不如魏国,概括起来就是国家化程度不够。
中国江南国家化程度弱于北方的问题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除了朱元璋覆灭元朝之外,都是在逐鹿中原以后,以北制南的原因。就是朱元璋也不能够算例外,因为当时的元朝政治混乱,北方民军四起,老百姓和士大夫阶层很多就根本不把元朝作为正朔。国家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开发的程度,政权对国家的控制程度也是很重要的标准。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总能够侵略政治不清明的富裕地区的原因,宋所以败于辽、金,清之所以败给倭寇,都不是综合国力的问题,而是一盘散沙对一块小石头的问题。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甲午战争,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国都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倾国之力来进行决战,所以失败也不足为奇。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后来抗美援朝的时候,中国的综合国力还要远远弱于清朝和民国,但是成败异变,正是政权对国家控制程度的体现。陆逊隐隐知道这个真理,但是和中国绝大多数统治者一样,孙权脑子里觉得民心和民富是摆设而已,攻城略地才是主业。因此陆逊以休生养息为主的方针说多了,反而引起了孙权对他的猜疑。至少是怀疑陆逊在抢占魏国地盘的时候是出工不出力。所以直到东吴的赤乌七年才让陆逊代替顾雍出任丞相,这年底又因为陆逊劝孙权不要让鲁王孙霸逾越了太子孙和的位置,而被孙权“遣中使责让之”。连太子太辅吾粲都被以和陆逊交书的罪名“下狱死”,足见孙权对陆逊的猜忌之深。陆逊忠而被谤,在第二年二月,“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陆逊死后,“夏,雷霆犯宫门柱,又击南津大桥楹”,可谓天怒人怨,孙权因而后悔,也就没有再为难陆逊的儿子陆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