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漫画三国人物-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氖焙虿哦凰辏窖酚Ρ嚷郊ù笫暌陨稀B娇狄蛭桓趿甘车米锪嗽酰⑶乙蛭锊甙莼崴氖焙蛑慌闪烁雒厥榻蛹凰锊叽勇紊细吓芰恕T诖酥芭陕窖反患胰吮苣眩陕窖分凑泼呕В蠢绰窖坊故巧倌昀铣傻摹!�
  就比孙策小一个月的周瑜和鲁肃、陆逊一样是书生出身,世家子弟的调调,比如音乐什么的都很在行。因为年少风流,被江东称为周郎,江东当时有谚语:“曲有误,周郎顾”的话,是说周瑜在酒过三巡后还能够听出乐曲演奏中的失误,采取的方法不是拍桌子说“错了”,而是看看演奏者,意会之,足见儒将的倜傥。后世有“但为周郎顾,时时错拂”,却是说的才子佳人的眉目传情了。吕蒙虽然先前是拿刀砍人出身,后来却也读了不少书,让原先因为他没有学问而存着些鄙视的鲁肃说出了“非复吴下阿蒙”的话,他自己一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回答还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典故。 
  书生能够当将军、当元帅,并且指挥千军万马决胜于疆场确实是中国的特色。所谓的儒将风流,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出现过,而且还是举足轻重。肥水之战大破符坚百万兵的谢玄,“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的范仲淹,炮轰努尔哈赤于马下的袁崇焕,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带着棺材出玉门的左宗棠,没有怎么摸过枪的毛泽东,同样师范出身的粟裕等等,在古代的与武举无缘,在现代的与军校无缘,却杀得古时的悍将和现代军校出身的高才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比他们笔下的文章还有戏剧性,还要精彩。可惜现在沿袭西方的军事教育制度只怕出不了范仲淹、毛泽东之类的儒将了,能够出的恐怕只能是先拿刀砍人,上去了以后再读书深造的吕蒙式的半儒将。想起来确实令人怀念那个儒将辈出的时代,战争在这些人手里不是武夫的拼杀,而是一种艺术,里面充满这艺术家的浪漫和哲学家的理性。体现的真正是“运筹帷幄内,决胜千里外”,证明的确实是战争仅仅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政治的继续的真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惜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斗转星移,时世异也,前有如诗如画般的古人风流,却不知道可否能见如古人的来者,古今多少事,能够都付笑谈中么?            
第二 把酒论天下     
  江东四杰首先都是战略家,论起天下大势来不比在许昌的郭嘉或者在隆中躬耕垄亩的诸葛亮差。而说到四杰之首,当然是鲁肃鲁子敬。 
  历史上的鲁肃虽然是儒将,但是却绝对不是诸葛亮那样只会摇摇羽毛扇子的纯书生,而是身有武功的全才。早年因为他讲武习兵的事情被同宗的老头子们臭骂为:“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这点倒有些象曹阿瞒。后来鲁肃举家迁徙,让老弱先行,自己断后,州郡派兵来追,鲁肃先礼后兵,说道:“你们追上我们回到州郡里也没有什么奖赏,追不上回去也不会受罚,何苦和我们为敌呢?”说毕,“植盾于地”,引弓设盾,箭箭洞穿盾牌,和传说中的养由基能够射穿多重铠甲也差不多了,追兵不想自己的身体和盾牌一样来个透心凉,于是纷纷退走。不过是鲁肃的智商足以使他成名,以至于人们后来都忽略了他的武艺了,就如同孔夫子据说受了能够力举千斤闸父亲的遗传,可以“力能叩关”,但是不以力闻(这还不是孔子的徒弟说的,是有些瞧不起他的庄周说的,应该可信)。后来因为荆州的事情和关羽放对的时候,鲁肃又武勇了一把,单刀赴会,索要荆州。当时关羽的一个手下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却不知道大耳朵除了无耻还有什么品德),何常之有?”鲁肃厉声呵斥他,关羽挂不住,操刀而起,不过不敢对鲁肃,而是说自己的手下:“此国家事,是人何知?”让他滚下去。所以说应该是鲁大夫单刀会,而不是什么《关大王单刀会》。 
  建安五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见孙权,谈了没有多久就被孙权引入密室,合榻对饮,谈论天下大势。孙权倒很直接,想成就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事业(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当权臣),问鲁肃该怎么办。鲁肃更直接,说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让孙权别去招惹曹操,而是先在平定江东的基础上控制荆州,也就是尽占长江天险以后再伺机而动。这番话很务实,毕竟以当时经济不发达和人口相对稀少的江东还很难与足智多谋的曹操为代表的北方集团争霸,占据长江之险,先保证能够割据一方的形势才是孙权所应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兵法上说的先立于不败之地。 
  鲁肃的战略眼光是相当敏锐的,一句就点出了长江战略的急所——荆州。另外三杰也看中了荆州,不过周瑜、吕蒙和陆逊对荆州处理态度上是和鲁肃不同的。后者三人更强调对荆州的占有,然后以荆州为基地,西可取巴、蜀,北可威中原。鲁肃之所以没有如后三人那样坚持对荆州的完全收回,与他认为“曹操不可卒除”的根本观点是分不开的。东吴的兵源非常有限是一直到三国后期都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赤壁之战孙权才凑出三万兵马,夷陵之战才凑出五万兵马,诸葛恪招了几万山越人当兵就成了可以大书特书的功劳。而除非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占有荆州攻守易势,需要耗费大量的兵力防守,反而会使战略上变为被动。在兵力不足的时候,控制比占有要有利得多,以有限的兵力无限拉长战线不但补给会成为问题,更容易被兵力相对多的一方分割;另外收起拳头再打人的蓄势待发,较之那些把手伸到不能再伸的“强弓劲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力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事实证明了东吴在建安十三年击破黄祖军后也没有能力继续西进;赤壁之战后,曹操把进攻重点放在了合肥、巢湖一线,东吴更陷于被动。相反,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荆州的割据势力形成了东吴的缓冲区。同时荆州的战略位置虽然重要,但是是属于易攻难守的地面,不是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而成为进攻的基地的话,属于绝对的鸡肋。对于东吴来说,在还没有强大到不需要长江天险就可以和曹操决战之前,一个作为缓冲区的荆州远比占领区的荆州效果要大。老子的“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为而不恃”的道理还是鲁肃吃得透一些。 
  周瑜也并非不知道曹操的厉害,在建安七年曹操责令孙权派儿子到许昌当人质的时候,周瑜并没有劝孙权起衅,而是让他等待观望:“若曹操能率义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也。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只是周瑜对于刘备的反复无常颇有些不忿,加上积极进取的性格,对占有荆州更感兴趣。周、鲁二人对于曹操的对抗更多是处于对孙策、孙权的感情使然,理性上都不大觉得虽然可以在具体的战役上击败曹操,但是要彻底消灭曹操是很不现实的事情。两个人更多的是在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周瑜后来打算挟刘备以令关张的想法倒是很有创意,比吕蒙的硬上要圆滑。 
  行伍出身的吕蒙,在战术上是不成问题的,战略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如在孙权询问他可不可以攻打徐州的时候,吕蒙知道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但是考虑到曹军的骑兵占有很大优势,就是留七八万人防守徐州也不一定够用,是得不偿失的,建议孙权放弃攻打徐州的念头显示出非凡的战略眼光。但是由于是武将出身,对很嚣张的关羽是很不服气的,因此提出“蒙为国家前据襄阳,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已经有了意气之争的味道了。因此吕蒙在战略上要稍逊鲁肃半筹。 
  陆逊从小寄人篱下,深沉方面要远远超过吕蒙,在战略上和鲁肃是不相伯仲的。因此在大败刘备于夷陵之后没有穷追猛打,而是迅速回师,因为他料到了自己战线过长,曹丕随便在长江哪个点上砍上一刀他就回不了家了。 
  可惜因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原因这四个罕见的天才都没有选择投奔曹操,虽然他们知道曹操的胜面很大;也可惜这四个人偏偏遇到了本身就是军事家又极善用人的曹操作为对手,曹操在死后政权平稳移交,没有给巴望着中原大乱的东吴一点机会,虽然陆逊当时还活得不错。历史不容假设。            
第三 儒将料强敌     
  孙权还在回味着年初消灭黄祖部的胜利的时候,荆州方面传来了刘表的死讯和曹军南下的消息。孙权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大对头刘表死后荆州成了眼前的一块大蛋糕;惧的是大蛋糕后面是大老虎曹操。曹操来江南肯定不会是来游山玩水外加作诗的,孙权感到自己东吴土皇帝的地位有点玄乎。鲁肃不失时机地跑来给孙权支着,意思是培养刘备当荆州的第五纵队,帮东吴架空刘表的儿子,然后一起对付曹操。鲁肃这条计策中想的主要还是策反刘备,因为鲁肃也明白刘备是个有奶便是娘的的家伙。要知道当年公孙瓒和刘备是拜把子的兄弟,而且一直扶植他,陶谦给了刘备四千兵,刘备就投靠了陶谦。后来公孙瓒就死在袁绍手里,刘备从徐州溃败以后最先想到的并非汉室宗亲刘表,而是投靠了杀义兄的仇人袁绍,不是他一双手长有些象长臂猿就和长臂猿一样忘性大,是大耳朵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什么良心,只要利益驱动杀妻灭子的事情固然可干,腆颜事仇或者认贼作父未尝不能。刘表这样的老官僚对于刘备这种人是看得很透,知道他来投靠自己是因为袁绍不行了,绝对不是什么弟兄感情。于是就放他到新野和关张一起当看门狗,以咬曹操。因为就反曹操这点刘备是坚决的,一方面是因为刘备妒忌曹操,另外一方面是曹操不会放过这个外君子而内小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