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_耿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赏懦纱亍⒐隼垂鋈サ牟世恕V劣谥形绶棺郎系拇笥愦笕狻⒕葡愎穑氯辛畹倪哼汉群纫约胺购竽浅鲎员嘧匝荨⑻ㄉ咸ㄏ吕滞淞搜拇笙肪透挥盟盗恕O氲秸饫铮揖剐朔艿貌荒茏砸眩奔唇ㄒ槠拮踊嘏┐謇霞夜飧龃竽瓿跻弧;啬母隼霞遥课业母改敢压嗜ザ嗄辏夏盖谆菇≡冢ゾ腿ニ先思夷抢铩U庹衅拮酉禄常谑牵挥酶匆椋颐橇⒖糖瞪下妨恕�
出了市区,驶入乡野,眼前无限开阔,天上没有一缕云丝,太阳的金粉飘飘洒洒,还没长出庄稼的土地无遮无拦平展展铺开,可以任目光小马驹似的在上面撒欢。两边不断有村庄掠过,隔得远的仿佛丹青妙手无意间遗落的淡墨;路近旁的,红瓦白墙,明快而素雅;而村头那片片掉光了叶子的小树林,枝条舒展,疏朗有致,静静地闪着银亮的光泽,无声地透出生命的力量。
这是乡野的诗意。这诗意是繁富、拥挤、喧嚣而又冷漠的城市所缺少的。
到岳母家不足一个小时的车程,行车很少,柏油路像一条飘荡的亮带子,一下子把我们甩了过来。到了村头,就见篮球场上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人们拜完年后聚到了这里——中间穿着绿绸子裤、红绸子袄、头上插着花,脸上抹了胭脂的女子们在扭秧歌;另一头,是十几个擂鼓敲锣打镲镲的汉子,都撑起架子来,很卖力的样子,说是为下午、晚上的演出作预演,实际上是满心的欢喜实在憋不住了。可惜我们不能留恋这里,看了一眼赶紧离开。
接到我们来过年的电话,内弟、妻妹还有也是本村的一个表兄弟,早就在家里摆上瓜子、洗好水果、沏了茶等候了。岳母、妻妹她们到厨房去忙菜,内弟和在某单位当头儿的老安表弟陪着我说话。这个老安绰号“嘴儿”,是天生还是后天练就的?他特能侃。打开话匣子,天南海北、天文地理、雅的俗的、荤的素的,一箩筐一箩筐地来。我领教过,和他拉呱,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这样的嘴儿在大年初一正派上用场,但我还不能坐下来当他的听众,妻子要和我趁吃饭前的空儿去看望二姑。
二姑的村子在县城北面三里路外,村名齐王。妻子说叫这个村名,是因为村里人全为王姓,且心特别齐。有例证,远的不说,打日本鬼子那会儿,这个村是有名的堡垒村,男女老少都上阵杀敌,全村没出一个汉奸。1948年解放县城的时候,敌军在城墙上架起机枪,居高临下,我突击队被“封”
在了围子沟里。村子里的人听说了,情急之下,各家把自己的木箱子献了出来,刚过门儿的新媳妇献箱子也不二乎。他们装满土,用箱子“筑”成了一座比城墙还高的工事,凭借这道工事解放军才压倒敌人、攻进城去。如今过年办玩儿,这个村的踩高跷、划旱船、舞双龙、耍狮子,在十里八里也最叫好,这还是得益于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不觉对齐王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但是,进了村,走在街上,我们却感到不大对头:村子里冷冷清清,或者说死气沉沉,没有一点过年的喜庆气氛。家家大门上都没贴红艳春联,倒是每座院子的墙上刷着一个大大的“拆”字,是用红漆刷的,“拆”字上还打了红×,显得异常刺眼。
一只狗朝着我的车头惊恐地扑咬起来,很是奇怪。
左拐右拐,找到了二姑的家门。二姑父和他的儿子小旺正偎着炭炉子烤火,二姑却不在家,说是到村南头“放哨”去了。
“放什么哨?”我不解。
“还不是怕警车到村里来抓人吗?”
表弟去喊二姑。寒暄过,二姑父说:“村子里乱腾坏了,年不像年、节不像节的……”原来,自去年初秋,这一带实行“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出路在于市民化”的伟大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农民由分散的村庄迁入统一规划的社区楼房。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到各村宣传拆迁政策,一名机关干部包几个拆迁户,拆迁有经济补偿,早拆迁的还发奖金。可没想到这么好的“民生工程”,多数村民却不买账。在别的村子,不买账也不要紧,你能“抗”
得住?还不是一个一个被瓦解,陆陆续续都搬走了?只有这个齐王村不好对付,他们抱成一团,硬如石头,刀砍不动,火烧不烂,死活不搬迁,并与政府发生了严重冲突。
那天,齐王村的拆迁动员大会开得十分隆重,一大早,高音喇叭就可着嗓门叫开了,满天空是它绽放的美丽花朵;大胖子镇委书记的主题讲话洋洋数万言,还不断地挥动着手臂做手势,很给力。社区建设,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灿烂前景,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齐王的村民们却无一人应和。
下午,心急的工作队员就开始往墙上刷那“拆”字,孰先孰后排好了顺序。
第三天,一队推土机、铲车就意气风发、胜券在握地开过来。然而它们开到村头却被挡住了去路——齐王人已经在进村的两个路口用煤气罐垒起了高高的堤坝,爆破手就在“堤坝”旁边待命,推土机、铲车再向前一步就是他点火引爆的命令。
我能想象出当时的对阵是多么尖锐。一边是逢山山躲、遇河河退、无坚不摧、铁履带能碾平一切的拆迁大队,一边是同仇敌忾、寸土不让、宁可搭上性命也要保住自己家园的村民。两强相争鱼死网破,情势紧张到一触即发。
如果那推土机、铲车恼羞成怒、怒不可遏,加大马力一拱;如果那一手放在煤气罐阀门上、一手持打火机的村民急了眼、发了疯……这里顷刻会化为一片弹坑、火海——多么可怕!好歹,第一次,双方还有所克制,还只是对峙着。这样到了晚上,夜色暂时把矛盾模糊、化解了。
第二次冲突发生在次日黎明时分,两辆卡车载着上百名身穿迷彩服的机关干部、治安小分队队员,由警车开路(警车一反常态没拉警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齐王村。这次来主要目标是把带头闹事的(已连夜打出一串黑名单)抓起来。打蛇打七寸,把他们的组织者打掉,拆迁工作就可顺利进行了。不料,村头的一户人家,男子闹肚子上厕所,意外地发现了“敌情”。
他来不及系腰带,提着裤就到外面喊人。说来真悬乎,“迷彩服”们也下车了,村民们也在街上列成方队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站在一起,手里紧紧握住铁锨、锄头、棍子、钢叉,严阵以待。那边的警犬虎视眈眈,这边的家狗也横眉冷对。而有的年轻村民则爬到墙头、屋脊上,抢占“制高点”,砖块、瓦片就在脚下……
从此,齐王村设了“岗哨”——是老头儿、老太太们义务担当的,随时注意村外的动静。
有些问题我不明白,问二姑父:“住新楼房不也很好吗?”
“咱也不是不想住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新楼房,可咱住不起啊!”
他嘴角咧了咧,似是一丝苦笑,“听说住楼房得交不少物业管理费,咱又没工作,地里那点收入也就够填饱肚皮的。再说咱那锄镰锨镢、犁铧耢耙往哪里放?干草秸柴火棒往哪里堆?楼上有猪狗牛羊的房间吗?……咱庄稼人就是土命,就像庄稼棵儿,根得扎在土里,吊在半空的高楼上,和土隔开了,还有活路吗!”
我还以为二姑父会说住楼不习惯,像装在罐头瓶子里,闷得慌,哪里比得上平房小院,四敞大亮,进出方便呢。看来我并不了解农民,要不就是这些他们已顾不上计较。为了生存,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不可以改变。
“俺们到省里上访,人家省领导也知道俺条件达不到这一步,让停止拆迁,可下边这些狗娘养的却不按上级说的办,还是逼着搬。”二姑父又愤愤地说。
“他们为什么这样?”
“这还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低价把咱的地弄到手,然后高价卖给开发商,他们才有大吃大喝的钱,一个个才吃得那么肥……”
我想起去年春天到邹平县的鹤伴山去,这里新建起一个旅游景点,邀我们去看看、玩玩,顺便给他们写篇文章,吹一吹。我们去了十几个人,镇上的接待很排场,给人的印象是这个镇经济很发达,富得流油。镇长是我在大学教学时的学生,我问他:“旅游收入很可观吗?”他说不能指望;“企业搞得很好?”答也不咋样;“农业呢?”他反问我:“现在有谁还靠农业?”“那你们的优势是……?”“房地产开发呀……”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社会上议论纷纷,怨声载道:市里没钱花了就盖楼,县里没钱花了也盖楼……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另搞一套,不把子孙后代的家当糟蹋光不罢休……
可我立刻在心里否定了这一点,群众带着情绪说的事情很难说多么靠谱儿。我宁愿相信这主要还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像他们讲的那样,一些人就认定农村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当然不能不说这个认识也有失偏颇。我对社会发展没有深入的研究,搞不清城市化是否在本质上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就是落后的,该淘汰。单从建筑美学角度看,城市也未必绝对的好看,农村就丑陋;田园是另一种美,如果真要“彻底消灭农村”,地球上没有了草房,一色的高楼大厦,那会是多么单调!
二姑父患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很费力,接下来的话简直含混成呻吟了:“老百姓盖座屋容易吗,那是一辈子的血汗啊,推土机三下五除二就推倒了,造孽啊!”
这时,二姑回来了,我和妻子走出屋。妻子嗔怪道:“大过年的放什么哨哇,外面这么冷!”
“越是过节越不能放松革命警惕性啊……”二姑倒挺幽默,她经历过“文革”,说这种语言是很熟练的。不过她说得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