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钢丝上的。”有些人释放后回到家里,感到陌生,与妻子难以情投意合,
与子女难以感情融洽,过去的熟人也回避见面。他们孤独,怕见人,小心翼
翼地触摸各种事物。“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是获释后精禅才振奋起来,只
有这时才焕发出青春活力”,希望弥补一下过去失去的东西。但是,直到赫
鲁晓夫时代,古拉格“群岛还在”。

作品鉴赏《古拉格群岛》是苏联劳改营文学的代表作。它揭露了苏联
一个历史时期内劳改营的内幕。作者给书名加了一个副书名,叫《文艺性调
查初探》,“文艺性”就已表明其中材料并不可靠,《古拉格群岛》看起来
是个地道的地名,其实不是个地名。“古拉格”是“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
的俄文缩写译音。“古拉格群岛”作为书名,其艺术构思颇为新颖别致,同
时又具有高度浓缩的政治含义。它表示劳改营管理总局管理下的一个个孤立
的与世隔绝的劳改营,宛如一个个岛屿一般遍布于苏联各地,而书中附的一
张劳改营分布图是作者给“古拉格群岛”绘制的地图,也是作者给1917 年十
月革命后的苏联绘制的一张鸟瞰图。正是这种性质贯穿着整部著作。作者一
开始就描述的“监狱工业”,其题名与书名具有同样深刻的含义。书中不厌
其烦地罗列了许多材料,有些显然是作者的推测,也不无夸大之处,意在给
读者造成这样一个错觉:在那里,在社会主义苏联,没有法律,没有天理公
道,暗无天日,人人自危。而“劳动消灭营”,则把“群岛”——劳改营—
—描写成十足的人间地狱。那里的“土著”(犯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畜牲生
活,从事着极其艰苦的奴隶劳动,直至饿死、累死。这显然是在攻击,劳改
营的目的不是通过劳动来改造人,而是通过沉重的劳动来消灭人。这是一方
面。另方面,作者力图说明,苏联是通过建立“监狱工业”来建设社会主义
的,也就是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依靠劳改营来进行的,各个经济管理
部门需要的劳动力是由劳改营提供的。这除了他意存污蔑之外,也是一种坐


井观天之见。实际上,苏联宏伟的让会主义建设规模,岂能是一个囚徒所能
了解、得窥全貌的。其次,劳改犯的劳动是有成绩的,这是事实,作者也不
得不承认这一点,因为他们毕竟为在苏联地图上画上几条铁路和几大运河出
了些力气,许多人刑满获释后“精神振奋,焕发出青春活力”,努力作出贡
献。作者对此写得恨少,很苍白无力,而且是被歪曲着的,但也说明,通过
劳动改造犯人令其自新的政策是成功的,是行之有效的。至于劳改营里的种
种苦难,书中写得很多,很详,很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显然也是很片面的。
因为,很自然,一个囚徒绝不会赞美监狱,同样的道理,作为“群岛上土著”
的索尔仁尼琴,也绝不会赞美劳改营;憎恨、诅咒劳改营几乎是劳改犯的本
性使然,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充分地自然
主义的描写,确也补充了许多正面的报道和描写,说明苏联十月革命后和卫
国战争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艰苦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索尔仁
尼琴不吝笔墨,用14D 万字的巨大篇幅,大肆渲染地描绘苏联社会的这一“黑
暗面”,而同时,也常常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沙俄专制社会的深厚感情和
依恋不已的心态。这就暴露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是沙皇专制主义的。《古拉
格群岛》内容庞杂,结构松散。不是一部小说。说它是报告文学,也确难概
括它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而且文学的味儿也不够,作为艺术欣赏,恐怕是
会令人失望的。说它是历史著作,却又有太多的文学性,讽刺幽默的笔法、
辛辣尖刻的对话、夸张激越的描述、内涵深刻的比喻,也会使人误入歧途。
就是这个文艺性杂记深深地揭开了苏联劳改营的内幕,震动了世界,引起了
很大的反响。但它斐声世界,与其说是它的文学价值,毋宁说是它的政治原
因。

(倪合礼)


瓦·格·拉斯普京活着,并且要记住(1974)

作者简介见“最后的期限”条。

内容概要1915 年初,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胜利的曙光已经展现在
苏联的大地上。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阿塔曼村的人们翘首盼望亲人们从前
线凯旋归来,这时候古斯科夫老人家里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失窃案件:藏
在澡堂地板下的一把斧头不见了,猎用滑雪板和烟叶也被顺手牵羊偷走了。
正当老人为此大发雷霆,怒骂窃贼的时候,他的儿媳纳斯焦娜以女性特有的
敏感和细致觉得事情十分蹊跷:外人不可能对他家的情况如此熟悉,莫非是
她的丈夫?。。可怕的猜测揪住了她那颗纯洁的心。为了检验自己的猜测,
她在澡堂里放了一只刚烤出来的新鲜面包。两天后,面包不翼而飞,炉灰里
还留下一个烟蒂。一天夜里,纳斯焦娜避开众人耳目,偷偷地守侯在澡堂里。
突然门开了,一个巨大的黑影闯了进来。来人正是纳斯焦娜的丈夫安德烈·古
斯科夫。安德烈于战争暴发后应征入伍。3 年内曾经伴随坦克冲锋,猛扑德
寇机枪,滑雪夜袭抓“舌头”。战斗中他不冲在别人前头,也不落在别人后
面,侦察兵还把他看作可靠的战友。1944 年夏天,他所在的炮兵连遭到敌人
坦克偷袭,安德烈受了重伤,于是被送往新西伯利亚医院治疗。住院期间,
纳斯焦娜打算去探望,可安德烈没有同意,因为他坚信伤愈后上级会给他探
亲假,病友们也都这样认为。3 个月后,院方突然要求他出院并立即返回部
队。安德烈暴跳如雷,到处找军医评理,可是军令如山,不容违抗。人们强
迫他出院,硬给他穿上军装,把服役证和伙食供应证塞到他手里。他不满、
憎恨医院首长不近人情,他决心“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被剥夺的权利夺回来”。
经过短暂的犹豫,他终于违抗军令跳上了东去的列车,不过他准备在两三天
内打个来回,再撒个谎把事情瞒过去。然而,路途中交通堵塞,火车行驶了
3 昼夜才到达伊尔库茨克。他陷入了两难境地:若中途返回,等于白拆腾了
一场;若继续前进,耽误的时间更长,回到部队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他迟
疑不决,在车站上徘徊许久。但是回家的愿望占了上风,他便昼伏夜行,偷
偷回到了阿塔曼村。他不敢堂堂正正跨进家门看望年迈的父母和日夜思念的
妻子,就在安加拉河对岸的一间小屋里隐匿起来。趁着黑夜的掩护,他溜回
家里拿走了斧子、滑雪板等日常用品,又经不住面包的诱惑,再一次闯进了
澡堂。纳斯焦娜见到丈夫,恐惧、痛苦、惊奇和喜悦一齐涌上心头。她从未
想到自己3 年苦苦的期待换来的竟是这样屈辱的会见。纳斯焦娜早年丧父,
大饥荒的1933 年又失去了母亲,便领着8 岁的妹妹一路乞讨到了姑妈家。几
年后嫁给了安德烈。她既要负担繁重的家务,又要服侍公公和瘫痪在床的婆
婆,凭着她勤劳的双手和温柔的性格,将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她结婚4 年
没有生育,因此遭来丈夫的责骂和殴打,她自己也认为不会生育的女人算不
上女人,于是从期待发展为焦躁,进而又变成恐惧,直到战前那一年,夫妇
俩确认双方都没有毛病,迟早总会有结果,心里才变得踏实,日子也过得比
较和睦。战争使纳斯焦娜生育的希望成了泡影。她一心盼着丈夫能够活着回
来,一切将得到弥补,因此在艰难的日子里忍辱负重,克服了种种困难。谁
料到安德烈竟是这般模样回来,她既激动又害怕,既兴奋又羞愧。但她认为
丈夫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她,因此决定不管怎样也要同丈夫一起分担这份罪
责,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无论遇到什么灾难,她应该尽到妻子的责任,与丈
夫风雨同舟,相依为命。安德烈也威胁她不准向任何人透露半点风声,否则


要杀死她。于是她瞒着公婆,陆续将猎枪、弹药、面粉、土豆等日用品和食
物带到安德烈的藏身之处甚至冒着暴风雪,越过冰封的安加拉河,偷偷地看
望丈夫。安德烈原想看一眼父母和妻子之后听凭命运的安排,但是既然迈出
了可耻的第一步,必然在错误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他不仅外表上篷头垢面,
三分象人七分象鬼,而且在行动上也渐渐变成没有人性的野兽。他偷走了别
人钓到的鱼,用斧头残忍地杀死了牛犊,甚至学会了狼嚎,那尖利纯正、比
狼还象狼的嚎叫声盘旋起伏,久久回荡在空中。纳斯焦娜怀孕了。她梦寐以
求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但她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羞耻。安德烈听到这个消息
激动万分,他为自己终于有了传宗接代的亲骨肉而高兴得搂住妻子连连称她
为圣母,他吩咐妻子顶住种种污言秽语,无论如何要把孩子生下来。随着腹
部逐渐隆起胎儿日益长大,纳斯焦娜的焦虑和恐惧与日俱增。战争结束的喜
讯传到阿塔曼村,人们欣喜若狂,雀跃欢呼,互相亲吻拥抱,载歌载舞,庆
祝胜利。在这万众欢腾的日子里,纳斯焦娜既为胜利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权
与大家共亨胜利的喜悦而流下苦涩的眼泪,她愧对受尽苦难的父老乡亲,愧
对为胜利而牺牲的烈士,愧对从战场上回来的英雄。不久,纳斯焦娜怀孕的
事被婆婆发觉,面对婆婆的严厉追问,她不能吐露实情,只能违心地承认自
己与野男人勾搭。婆婆盛怒之下把纳斯焦娜逐出家门。她只能寄居在同村女
友家。公公深知媳妇人品,不相信她会做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丑事,他根据种
种迹象判断,儿子安德烈就在附近,于是央求媳妇让他跟败坏家族名声的逆
子见一面,纳斯焦娜依然矢口否认。巨大的精神压力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