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汽车向中央广播电台驶去,他要去宣读《告人民书》,宣布战争的到来,
而此刻人们还一无所知。看,一队迎亲的行列唱着歌,弹着吉他,穿着白色
连衣裙的新娘走在前面,喜气洋洋。人们的生活里充满着欢乐。忙碌,光明
和美好的希望。可是《告人民书》一旦播出,周围的一切将完全变样。想到
这里莫洛托夫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将波打败,胜
利一定属于我们。”电台里终于传出莫洛托夫的广播讲话。无论是斯大林,
还是克里姆林宫的其他人都来曾料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给苏联带来的可怕灾难
和巨大损失。更为危险的是,苏联没有拟定任阿组织和进行战略防御的具体
措施。战争第3 天,敌机整天出动。机场、兵营、炮兵纵列、车库、油库、
弹药库都是他们狂轰滥炸的目标。楚马科夫的部队与敌人正面交锋,虽然付
出了代价,但顶住了德寇的进犯,然而后来还是未能坚持住。第7 天,楚马
科夫带着小股部队向东撤退,并成功地在别列津突围,回到西线特别军区指
挥部。在那里首长告诉他,虽然苏军经受了第一次打击,但已经摸到德寇的
主攻方向,转折一定会到来的。在战争爆发的日子里,斯大林一面忙于工作,
一面痛悔没有及时发出战斗警报,错失了良机,但是他振作起来,顽强地从
自己的记忆、经验,还有列宁的、党的经验里寻找办法,用最新的军事理论
武装自己。为了加强对战争的指挥,斯大林决定组建象1919 年列宁领导下的
工农防御代表大会那样的机构。经商量,这个机构名叫国防委员会,由斯大
林任主席,莫洛托夫为副主席,同时,斯大林决定派铁木辛哥替代帕伏洛夫
任西线指挥员。铁木辛哥到任后先稳定西线的局面,站稳脚跟,然后再给敌
人以打击。这时带着400 多人冲击敌人重围的楚马科夫经过组织的审查甄
别,又被任命为改编后的综合战斗部队司令。战争进行了3 个星期,大片国
土被法西斯占领,从边境到莫斯科之间的大半土地山被德寇侵占。但敌人进
攻的速度已大减,有些地方已停顿下来,而整个苏联已经动员起来,全国己
变成了一个大军营,前方后方密切配合,并肩战斗。1941 年7 月,德军以比
苏军多3 倍的坦克相比苏军多一倍的飞机、大炮和人员进攻战略要地、通往
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德国统帅部预计在8 月25 日前就能拿下莫斯
科,并在十月初直抵伏尔加河、喀山和斯大林格勒。苏军第十六集团军司令
员卢金中将受命组织斯摩棱斯克保卫战。一场血与火的激烈战斗在斯摩棱斯
克高地及其附近广阔的土地上展开了。可是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斯摩
棱斯克的南部被德寇占领,苏军炸毁了德聂伯河上的桥梁。总参谋部决定建
立莫扎伊斯克新防线,组织新的顶备队。这一决策与斯大林的想法吻合。不
久,斯大林下令集结优势兵力形成拳头对付敌人,将几个预备队集团军组成
方面军的突击集群,以粉碎斯摩棱斯克南北两面的敌军,并援救被围的苏军。
苏军的战略部署使德寇在主要战略方面上被迫转入防御。

作品鉴赏在苏联文学中,卫国战争是一个常写不衰的重要题材。当
然,不同时期育不同的特点。例如在赫鲁晓夫时代,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侧重
于描写“战壕里的真实”,也就是描写下层军人在战争中的命运,谴责战争
的残酷,如有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巴克兰诺夫的《一寸上》等。勃
列日涅夫时期战争题材作品转向侧重于“全景描写”,如西蒙诺夫的《最后
一个夏天》、邦达列夫的《热的雪》等。斯塔德纽克的《战争》也属于全景
式地描绘战争事件的广阔画面的作品。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希特勒进攻苏联前
夕和战争初期的情况。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政最


高领导的备战、外交活动和战争初期的组织指挥活动;另一条是描写由楚马
科夫少将率领的一个机械化军在战争初期遭到希特勒突然袭击后冲出重围,
迎接转折和新的战斗任务。这两条线索的交叉结合体现了作者“把真实性和
幻想,文献和虚构”结合在一起的主张。“全景式”地描写卫国战争必然要
涉及到斯大林。在《战争》第一部中,作者主要强调斯大林对希特勒的突然
袭击估计不足,迷信苏德条约,幻想用塔斯社发一个声明而使希特勒“明智”
起来,企图用外交方式来拖延时间。但是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证明斯大林是“失
算”了。这一评价基本上沿袭了赫鲁晓夫时期战争题材作品的写法,即把斯
大林刻画为在希特勒突然袭击下节节败退的罪魁祸首。第一部发表后获得评
论界的肯定,认为《战争》“以文艺的形式对认识伟大卫国战争的意义作出
了重大的贡献。”在第二部中,作者明显改变了调子,较多地肯定了斯大林
在扭转局势方面的作用,描写他从列宁的思想,从国内战争的经验中寻找办
法,组建了国防委员会,统一了军事领导并把整个苏联都动员了起来。第二
部发表后出现了批评文章,指责他“明显地按历史主观主义办事。”一些西
方舆论更是《政治角度认为小说是“恢复”斯大林的形象,是对斯大林“最
露骨”的“颂扬。”小说于1983 年获苏联国家奖。

(赵泓)


瓦·格·拉斯普京最后的期限(1970)

作者简介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1937—)苏联俄罗斯
作家,出生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一个农民家庭。祖母是一位典型的俄罗
斯妇女,温柔善良,任劳任怨,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作家日后塑造的一系列
女主人公身上都能见到她的身影。拉斯普京原来的志向是当一名教师,一个
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在伊尔库茨克大学文史系学习期间,经友
人介绍到当地的《青年报》社担任一份临时工作,数月后转为正式工作人员。
后来成为著名剧作家的万比洛夫及舒加耶夫当时均在该报社工作。周围浓厚
的文学气氛使他对文学产生了强烈兴趣。1959 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克拉斯
诺雅尔斯克青年报社工作。作为该报特派记者,他先后访问了几个巨大的建
筑工地,并于1966 年发表了《天涯海角》和《新城的篝火》两本特写集。继
而进入文学讲习班深造,受到著名老作家契维利欣的指点和引导,拉斯普京
称契维利欣为自己的“文学教父”。1967 年发表短篇小说集《来自这个世界
的人》。同年发表充满道德激情的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显示了作家
的艺术才华,从此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瞩目。1970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最
后的期限》获得普遍好评。1974 年问世的中篇小说《活着,并且要记住》(1977 
年获国家奖)确立了拉斯普京在文学界的牢固地位。中篇小说《告别马焦拉》
(1976)带有明显的“寻根”倾向,曾引起文坛的争论。1984 年推出中篇小
说《火灾》,对于世风日下,道德沧丧这一现象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深刻的忧
虑。《火灾》被授予1985 年国家奖。近年来作家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积极
参与社会活动,1989 年被选为苏联总统顾问委员会成员。拉斯普京的小说语
言朴实清新,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充满了浓重的西伯利亚乡土气息和紧张的
道德——哲理探索,代表了当前苏联农村散文的新水平。

内容概要在西伯利亚一个偏僻的山村,年届八旬的安娜老人气息奄
奄,神志昏迷,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的降临。老人生了13 个孩子,5 个夭折,
3 个儿子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上,丈夫也在卫国战争期间去世,剩下3 个女
儿和两个儿子,除了小儿子米哈伊尔留在本村陪伴母亲,其余的均已远走高
飞。她象千千万万普通的俄罗斯妇女一样,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伟业,
可是几十年来,她尽到了一个女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了把众多的子女
拉扯成人,她呕心沥血,从早到晚一刻不停“永远干不完的事情,孩子们要
这要那,奶牛叫了,菜园子等待着收拾,还有地里的活儿,树林里的活儿,
集体农社的活儿——永远忙得团团转。”为了子女和家庭,为了人类的生存
和幸福,她默默地毫无怨言地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她的为人有口皆碑:“安
娜大婶遭了不知多少罪,吃了不知多少苦,可是对谁也不抱怨。没有人讲过
她的一句坏话。”面对死亡,她态度安详、平静、坦然,没有半点恐惧。她
唯一的希望是在临终前看一眼自己的子女。米哈伊尔到邮局分别给哥哥、姐
姐和妹妹发了电报,要他们回来与母亲作最后的告别。最先回来的大女儿瓦
尔瓦拉看到母亲形容枯槁,昏迷不醒,不禁号陶恸哭。大儿子伊里亚和二女
儿柳霞乘同一趟轮船同时赶到,唯独迟迟不见小女儿塔季娅娜归来。兄妹4
人忙着为老人准备后事,米哈伊尔和伊里亚兄弟俩凑钱买来一箱优特加,打
算在葬后宴上招待众乡亲,柳霞用随身带来的黑布连夜为自己赶做了丧服。
也许是多年不见的儿女在场的缘故,也许是等待着小女儿的归来,后来处于
昏迷状态的安娜老人居然奇迹股地苏醒过来,恢复了神忘,并且要求喝点稀


粥,后来还硬撑着从床上坐了起来,完全象健康人一样。随着母亲病情的好
转,笼罩在家庭里的紧张、悲伤气氛逐渐减弱。贪怀的米哈依尔拉了哥哥躲
进澡堂,偷偷地在那儿一瓶接一瓶地喝酒。米啥伊尔本来是个朴实本分的老
实人,工作勤勤垦垦,再苦再累的活也愿意干。后来集体农庄几经拆并,挫
伤了大家的积极性,人们纷纷涌到国营林场去挣高工资去了。大家只关心自
己,以往那种同甘共苦、齐心协力、亲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