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入骨,有一次曾向他开枪,但未击中。后来拉莉萨与巴沙·安季波夫相爱,
并结为夫妇。新婚之夜,拉莉萨将自己受辱之事告诉了巴沙。这给他们的生
活投下了阴影。巴沙在一种复杂的感情支配下离开妻子参加了军队。拉莉萨
思念丈夫,离家探寻丈夫下落,到医院当了护士。不久,二月革命发生,日
瓦戈、拉莉萨这时都在麦柳泽耶夫这个小城市工作。因工作关系他俩愈来愈
熟悉。日瓦戈离家已经两年。他思念妻儿,离开了麦柳泽耶夫,踏上了归途,
回到莫斯科,又到原来的圣十字医院工作。旧历10 月下旬,传来了爆发十月
革命的消息。日瓦戈十分激动,对十月革命表示欢迎。但这是一个大变动的
时期,生活十分艰苦。日瓦戈染上了伤寒,昏睡了两个星期。第2 年的4 月,
格罗麦科和女儿托尼娅决定去瓦雷金诺。瓦雷金诺是托尼娅外祖父——地主
兼资本家——的庄园。他们去那里是想换一个生活环境,日瓦戈虽然不赞成,
但也只好同行。一路上日瓦戈听到看到许多东西,这使他想到了好多方面的
问题。他在途中还见到了拉莉萨的丈夫、现任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斯特列尔尼
科夫(即巴沙·安季波夫)。日瓦戈一家顺利到达了瓦雷金诺,过着自食其
力粗茶淡饭的生活。瓦雷金诺离尤梁津不远,日瓦戈常常到尤梁津市图书馆
看书。一天,他在这里遇到了拉莉萨。拉莉萨原来在这里教书,离开麦柳泽


耶夫后就又回到了尤梁津。与拉莉萨的相逢给日瓦戈带来极大的快乐。推心
置腹的长谈使他们彼此加深了了解,他们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日瓦戈深深地爱上了拉莉萨。一天,当日瓦戈去尤梁津看望拉莉萨时,途中
被红军游击队截住,俘在游击队,因为原来的医生阵亡了。日瓦戈被迫当了
红军游击队的医生。日瓦戈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半,这是日瓦戈一生中最重
要的时期。他认为“白军与红军互逞凶残,以暴还暴”。他厌恶游击队司令
利维里的说教与宣传,说:“十月革命以来所提出的普遍改进的思想,并未
使我感到鼓舞。它的实现,距离尚远,可是单单因为空谈这些理想,已经付
出了血流成可的代价。。”一年半中日瓦戈曾三次试图逃离游击队,都未能
成功,最后一次他终于逃走了,回到了尤梁津。这时尤梁津已在红军手中。
但意外地找到了拉莉萨,得悉他的妻儿、岳父已离开瓦雷金诺前庄莫斯科。
日瓦戈本想去莫靳科,但因身体虚弱,未能成行,便留在尤梁津与拉莉萨一
起生活。一天,科马罗夫斯基来到尤梁津,对他们说在这里住下去有生命危
险,如听他安排,可保住性命。原来他担任了远东共和国的司法部长,正准
备去赴任。他可以把日瓦戈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从那里出去与远在法国的
妻儿、岳父(他们已被驱逐出境)团聚,使拉莉萨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团
圆。日瓦戈与拉莉萨不愿与科马罗夫斯基同去远东。为了安全,他门决定去
瓦雷金诺躲避。于是他们到了瓦雷金诺。半个月后,科马罗夫斯基又来了。
他谎说拉莉萨的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即斯特列尔尼科夫)已被枪决,劝他
们立即离开。拉莉萨坚持要日瓦戈同行。在科马罗夫靳基花言巧语的动员下,
日瓦戈违心地谎称让拉莉萨先行,他随即赶来。结果科马罗夫斯基阴谋得逞,
将拉莉萨骗走。拉莉萨走后,日瓦戈万念俱灰。不久,被贬并受到追捕的巴
沙·安季波夫得悉妻子与日瓦戈在瓦雷金诺,便来与妻子会面,但拉莉萨已
走。这时巴沙向日瓦戈讲述了几年来的经历,吐露了他的内心活动。他已不
是当年日瓦戈曾经见过的那个斯特列尔尼科夫了。第二天清早,巴沙在绝望
中开枪自杀。1922 年,日瓦戈来到莫斯科,他本想张罗为家人恢复名誉,并
准备申请护照去巴黎接家人回国。但他自感把握不大,没有积极活动。不久,
他与玛琳娜——以前日瓦戈住所管院子的马尔克尔的女儿——一起生活,并
有了两个女儿。在莫斯科他又遇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戈尔顿和杜多罗夫,这
两个人历经坎坷,后来都当了红军军官。他们向日瓦戈叙述接受改造的经过。
日瓦戈听后说他们的讲话就象是“一匹马在讲述它如何被训服一样”。他和
两个朋友已没有共同语言。这时日瓦戈的同父异母兄弟格兰尼亚给日瓦戈安
排了生活和工作,介绍他到一家医院从事科研活动。日瓦戈在第一天乘电车
去医院上班途中,心脏病突发去世,时年不到40 岁。

作品鉴赏《日瓦戈医生》长期以来未能在苏联境内公开出版,宜至1988
年初才在《新世界》杂志上正式发表。这部小说是一部思想深沉,文字醇美
的作品。它描写了一个旧俄富商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日瓦戈在俄国发生的一
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特别是十月革命前后的表现。日瓦戈的个人世界同社
会的变革发生了冲突,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社会的前景产生怀疑,他一方面
反对白军的残暴,同时又不能接受革命的暴力。他郁郁寡欢,再加上个人生
活上的不幸,最后忧郁而死。日瓦戈将维护人的尊严,维护人的个性自由作
为他观察社会的准则。他认为,人的本性就存庄于他生存于别人之中;只有
和周围的人一样生活,不显得特殊的时侯,才是真正的生活,独自的幸福不
是幸福,因此人应该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他这种朴素的善良的思想是十分可


贵的。所以当发生了十月革命时,他表示欢迎。他认为革命对旧社会的丑恶
动了一个大手术。“多么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一下子就把多少年发
臭的烂疮切除了!痛痛快诀,干脆利索,一下子就把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
奉若神明的不合理制度判了死刑”。但是日瓦戈不懂得旧势力并未向革命势
力投降,它还在使用各种手段进行顽强抵抗。为了彻底切除烂疮,必须使用
革命暴力。于是这两种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这场斗争深深触动了主张“以
善求善”的日瓦戈的灵魂。这一来,他就从赞成革命转为厌恶革命。作者真
实深刻地描写了日瓦戈的内心世界和客观现实的冲突。日瓦戈没有政治野
心,也没有发财的欲望,他所向往的是能生活在一个保持人的个性自由的环
境中,能够安闲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能够问心无愧地诚实地生活,因为他
认为生活自身乃是一个不断更新、永远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然而在这个社
会大变革的风暴中,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日瓦戈只能在不满与哀叹中生活,
一事无成。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被社会变革的浪潮冲在一起的日瓦戈同
拉莉萨的爱情。尽管经历不同,但他俩却有着共同的性格,共同的生活追求,
共同的爱与恨。这是作者所钟爱的两个形象。他们心意相通,出自本能地相
互理解。可以说这两个形象是相互依存,互为理想的具体体现。作者写道,
他们的相爱,不是受着情欲的驱使。他们之所以相爱,是因为“周围的一切,
那脚下的大地,头上的青山,天空的白云和地上的树木,都希望他们相爱”。
日瓦戈失去了拉莉萨,就日渐颓唐,失去了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柱。作者对他
们的爱情的描写。是作品中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部分。作者还写了另一个人
物——安季波夫。安季波夫潇洒英俊,才华超群,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显得贫
乏低下。当他得知妻子拉莉萨曾失身于人时,他“坠入了绝望的深渊”,对
妻子的温情产生了怀疑。他怀着个人的打算参加了革命队伍。当他的希望破
灭时,他自杀身亡。作者写这个人物是为了烘托日瓦戈这个作者认为的精神
完美的形象。《日瓦戈医生》是作者在对人生、对历史进行长期的观察,思
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作者自身经历的各个侧面。作者运
用了对比、烘托以及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不同的时代、人物及人物的命运。

(冀刚)


米·亚·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1956)

作者简介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
联俄罗斯作家。苏共党员。苏联科学院院士(1939 年起)。苏共中央委员(1981
年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5)。出身于顿河继申斯克镇一个磨坊主
家庭,母亲是哥萨克。13 岁时爆发了十月革命,少年时代在战火中度过。1920
年起当过征粮员、搬运工人、办事员。1923 年参加“青年近卫军”文学团体
并在《少年报》发表最初的几篇小品文。1926 年出版以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地
区尖锐复杂的斗争、人们在这一大变动中寻找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新
世界诞主的向往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长篇小说《静静的顿
河》(共4 部,先后于1928、1929、1933 和1944 年出版)的写作和问世,
是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位成熟的天才突然出现在文坛,使评论界为
之吃惊。这部长篇史诗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一家三代的遭遇,描
绘了1912—1922 年发生的二次战争在顿河哥萨克生活中所引起的剧烈变
化。葛利高里二次投奔红军,三次参加并领导叛乱的次坷道路,特别是他这
个强有力的个体,在大动乱中寻找不到真理而碰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的悲
剧命运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1932 年发表描写农业集体化的长篇小说《被
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第二部1960 年出版。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写了许
多通讯、特写、短篇小说。1934 年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良篇小说《他们为祖
国而战》的部分章节,新版仍未完稿。最后一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于1956 年最后一天和1957 年第一天首先在《真理报》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