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插亲信,并同外国官员建立联系,甚至“怀着早晚总能当上内阁首相的希望”。
他深谙国家机器是专政工具的道理,在与政客和金融巨头打交道时,总是再
三强调“我们需要秘密警察”,并曾亲自向警察局告发过造谣惑众者。总之,


赫达亚特以幽默、辛辣的笔触,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悭吝贪婪、骄奢淫逸、
阴险狡诈、虚伪反动的亦商亦官的典型形象,全而而深刻地揭示了以哈吉老
爷为代表的伊朗官僚资本家的阶级本质和性格特征,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
象。小说还通过哈吉老爷在前厅接客和内室密谈等场面的描写,把那些贵族
元老、上层名流、投机商、暴发户、政客、阿訇等社会蟊贼和害人虫,一个
个走马灯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将他们一伙反对民主革命运动的狰狞面目和
卑鄙龌龊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作品的缺点是缺乏感人的正面形象,
情节比较平淡,对话略嫌冗长。

(元文琪)


伯佐尔格·阿拉维她的眼睛(1952)

作者简介伯佐尔格·阿拉维(1904—)伊朗小说家。生于德黑兰,商
人家庭出身。早年留学德国,归国后在德黑兰工业学校任教。30 年代初,与
好友萨迪克·赫达亚特等4 人成立“拉贝”文学小组,经常聚会讨论国内外
大事和文学创作问题。他们为引进西方流行的小说创作方法,与保守派展开
论战。1934 年,阿拉维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手提箱》问世,引起文学界的
关注。从小说的构思谋篇和人物塑造来看,显然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
影响。1936 年,因积极参加反对礼萨王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阿拉维和以埃
朗尼博士为首的其他52 位革命志士一起被捕,直至1941 年穆罕默德·礼萨
王即位,宣布大赦,才获释出狱。出狱不久,他就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
《狱中札记》(1941),形象地描述了狱中难友的艰苦斗争经历和所遭受的
种种磨难。接着,他又发表了报告文学《五十三人》(1942),详尽地述说
了他们被捕、受审和坐牢的经过,揭露了礼萨王反动统治的罪恶行径。1952
年是阿拉维文学创作的丰收年。他先出版短篇小说集《书简》,荣获了“金
质和平奖章、继则以独具特色的中篇小说《她的眼睛》轰动了伊朗文坛。《书
简》生动地展示了40 年代伊朗北部农村围绕土地问题而展开的激烈斗争。阿
拉维是位革命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敢于面对冷酷的现实,敢于反抗
社会的压迫和不公。移居德国后,他改用德文进行创作,虽然写了几部与伊
朗有关的小说,但其成就不如前期的作品。此外,阿拉维还翻译了席勒的《乌
列昂小姐》等名著。

内容概要没落仕宦人家出身的法兰吉斯,聪明伶俐,美貌非凡,是独
生女儿,父母爱之如掌上明珠。她从小娇生惯养,性格孤傲,虚荣心极强。
师范学校毕业后,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终日以绘画消遣解闷。听父亲说起画
家马康,技艺精堪,便去拜师求学,不料遭到画家的冷遇。一气之下,她决
定自费赴欧留学,专攻美术。在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进修的,多是法国
的纨绔子弟和其他国家的公子哥儿,他们见从伊朗来的这位小姐体态轻盈、
绰约多姿,便格外动心,一个个大献殷勤,争风吃醋,招惹得法兰吉斯无心
向学,尽跟他们在一起厮混。久而久之,学业荒废不说,还使她对男性产生
反感和厌恶。发展到后来,她竟采取报复手段,以折磨求爱者为乐事。一位
意大利留学生就因失恋而投湖自尽。在众多的求爱者当中,还有她的小叔阿
拉姆中校。他作为伊朗国防部的代表,是留法军事学员的负责人,兼任警察
总署特聘的指纹专家。阿拉姆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又长得一表人材,风流
潇洒。刚到巴黎时,法兰吉斯人生地不熟,多亏他殷勤接待,鼎力相助,这
才安顿下来。所以,起初法兰吉斯对他颇有好感。后来交往多了,才发现阿
拉姆是个极端自私、狂妄而狡诈的人。他假公济私,贪污受贿,没几年时间
就在英国、瑞士和法国的银行存入巨额款项。他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自认
为“比别人更高贵、更聪明、更勇敢、更能干、还大言不惭地说:“为达到
自己的目的,不妨踏着别人的尸体走过去!”在他眼中,“那些为大众利益
而牺住个人利益的人全是傻子,活该坐牢杀头。”至于说留学生当中有人散
发进步报刊,进行反政府宣传,他认为那不过是“儿戏”罢了,成就大事者,
则非他莫属。对于专制独裁的国王,阿拉姆极尽献媚取宠之能事,甚至不惜
破费,跑遍整个欧洲,也要购买宝马奉献王宫,但他又担心遭人诬谄,受到
国王惩罚,因而产生伺机而动,给“阻碍他发展的”当权者以有力打击的念


头。尽管阿拉姆发誓说,要为法兰吉斯“打开天堂的大门”,让她享尽人间
荣华富贵,但法兰吉斯却无动于衷,不愿意领他这份情。就在法兰吉斯因虚
度年华,学无所成而自暴自弃,甚至动了自杀念头之时,有幸结识了一对革
命热情饱满的未婚夫妇。胡达达德本来也是美院的伊朗留学生,因为在学生
中间散发反对礼萨王独裁统治和反映伊朗人民生活疾苦的波斯文报纸《战斗
报》,并以事实揭露伊朗庄法使馆特务的丑恶面目,被使馆宣布为“危险分
子”,不准其他学生同他来往,而且取消了他的助学金。这位体弱多病的青
年是花匠的儿子,通过画家马康的关系,才得以赴欧深造。留学期间,他经
常得到马康的鼓励、关怀和指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胡达达德没有屈服,
他以卖画糊口,坚持正义斗争。他的未婚妻梅赫尔·芭努,是伊朗首批公费
女留学生之一,在巴黎医学院儿科专业学习。两人的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但
他们志同道合,非常乐观,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法兰吉斯从胡达达德那
里听到许多革命道理,和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分析,虽然不能全部接受,却
也深受启发。她为胡达达德带病坚持斗争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自愿帮
他寄发邮件,并给以资助。在胡达达德的建议和鼓励下,法兰吉斯决定回国
去找画家马康,参加由他领导的地下组织的秘密工作。相隔5 年之后,法兰
吉斯与马康再度相逢,心情异常激动,希望能在工作接触中赢得画家的爱情。
马康则向她强调在白色恐怖下从事政治斗争,时刻都有坐牢杀头的危险,要
特别谨慎小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第一次接头后不久,法兰吉斯收到
巴黎来信说,胡达达德病重住院,急需医疗费用。她向手头拮据的马康表示
可以出钱资助,博得画家的好感。此后,马康指示法兰吉斯学会打字,印发
传单,揭露国王在马赞德朗廉价收购土地。事发不久,德黑兰有300 余人被
捕,邮电大臣被革职,还准备撤换警察局长。马康指示法兰吉斯转移到城外
的破旧小屋,继续打字,印发传单。结果,法兰吉斯家遭到警察搜查,父亲
被流放外地,经过这场斗争的考验,马康限欣赏法兰吉斯表现出的勇敢和沉
着,进而萌发了爱慕之心。此时,法兰吉斯反而思想斗争激烈,经过彻夜不
眠的思考,她得出“自己配不上画家”的结论,因为马康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不惜抛弃垂手可得的名誉、地位和爱情;而她却舍不
得丢悼自己现有的一切:丰厚的家产和优裕的生活条件。马康一心扑在革命
工作上,置生死于度外,不遑顾及个人幸福;而她“仅仅为了他”才甘冒风
险,不怕牺牲,并不是为了他为之奋斗的“人民”、马康是“近百年来伊朗
最伟大的画家;而她意志薄弱,无力攀登艺术的高峰。两个人的差距太大,
难以结合组成家庭。不过,陷入情网的法兰吉斯无力自拔,她乃然执着地追
求着个人幸福。在以后与画家交往的七、八个月里,她主动接近马康,尽力
协助他工作。当地下组织的成员被捕时,法兰吉斯自告奋勇前去探狱,打听
虚实;并应画家的要求,亲自去找新任警察局长阿拉姆,设法搭救出狱中难
友。当她意识到马康处境危险时,极力想帮助画家摆脱困境。但她多次求见,
均遭到画家坚决拒绝。马康被捕入狱,法兰吉斯十分焦急,她生怕严刑之下
拒不招供的画家会被处以极刑。万般无奈,法兰吉斯违心地同意与阿拉姆成
婚,以换取画家的生命安全。警察局长考虑再三,勉强答应将马康流放外地。
3 年后,画家死于流放地卡拉特,留下他最后创作的油画《她的眼睛》。

作品鉴赏伯佐尔格·阿拉维的代表作《她的眼睛》,通过出身没落仕
宦之家的贵族小姐法兰吉斯执著地追求革命画家马康的爱情故事,写出了在
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活动的革命者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和他们


全心全意为工作着恩,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写出了女青年知识分子“自我
意识”的增强,对个人幸福的大胆追求,对革命者的同情和支持,以及由于
旧世界观作祟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写出了礼萨王反动政权内部的重重
矛盾,极端腐朽和堕落。以革命斗争为题材,塑造地下工作者英雄形象的作
品得以问世,这在独裁者统治下的伊朗是难能可贵的。更可喜的是,这部思
想内容健康的作品,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作者对女主人公法兰吉斯的
性格和思想特征把握得十分准确,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位大家闺秀,从小养
尊处优,出落得如花似玉,在纨绔子弟和公子哥儿们的心目中自然是备受崇
拜的“维纳斯”。当她对吃喝玩乐,谈情说爱的庸俗生活感到厌倦时,便采
取玩世不恭的态度,甚至对求爱者报以折磨的手段,这是完全可能的。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