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跟着一伙人欢呼着向他们走来,为首的是金卡斯的相好、妓女基特利娅。她
穿着一身孝服,由两个女人搀扶着。一见到金卡斯,她立刻挣脱她们的胳膊
向他跑来。金卡斯还活着!她就势坐在金卡斯身边,一个劲地抱怨他为什么
用假死吓唬人。休息片刻之后,大家又一起向海边走去,到曼努埃尔的船上
去赴宴。半路上,他们在卡祖扎酒店停下来,想搞一点酒带到船上去。这时
酒店里一群烟鬼正在吞云吐雾。金卡斯的头倚在基特利娅胸前,两条腿直挺
挺地伸出挡住了过往顾客的道路。据说有个女人走过时曾碰到他的腿差一点
绊倒。几分钟后,又有个烟鬼要从这儿走过,请金卡斯把腿收一收。金卡斯
佯装没有听见,这个人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什么,还用力推了他一下。金卡
斯勃然大怒,一头向他撞去。酒店里立刻发生了一场混战。金卡斯的一伙人
大打出手,把烟鬼们统统赶出了酒店。这时人们发现金卡斯躺在地上,头撞
在走廊上的一块石头上。他们立刻给他灌了一大口酒。酒一落肚,金卡斯又
振作起来。他们离开酒店来到码头。水手曼努埃尔根本不相信主卡斯会死在
陆地上,他正在这里等着他们。众人上了船。然后,慢慢驶离码头来到一望
无际的大海。人们又吃、又喝、又唱,只有全卡斯和基特利娅两个躺在船头
上。基特利姬吻着盒卡斯的眼睛向他情意绵绵地窃窃私语。突然,乌云涌起,
把月亮和星星遮掩了。阵阵海风过后,一场暴风雨立刻降临海上。谁也不知
道金卡斯是怎么站起来的,他靠在桅仟上微望地青着翻滚的海浪冲刷船头。
一个巨浪劈头打来,把船打入旋涡。船上的人们不禁失声惊叫。一道闪电划
破黑沉沉的夜空,人们看到盒卡斯一下子纵身跳进大海,并且听到他的最后
的遗言:“我已下定决心,按我自己的意志埋葬自己。”

作品鉴赏《金卡斯之死》原名《死与盒卡斯·贝罗·达阿爪之死》,
子1959 年4 月初版,是亚马多的一部内容比较严肃的中篇小说。小说自问世
至今,印行逾40 版,被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意大利以及阿拉伯等
十余种文字,并曾先后搬上舞台、电视屏幕和电影银幕。亚马多在创作手法
上的独到之处,是他能不拘文体,而着墨于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人物形
象饱满、性格鲜明。《金卡斯之死》已体现了作家的这一艺术风格。他通过
对主人公金卡斯及其家人和流浪汉朋友的勾勒,相当主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当
代巴西社会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自长篇小说《加市里埃拉》以来,亚马多
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或者说主要描写对象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40 年代作品
中的所谓英雄人物逐渐为妓女、流浪汉等一类被人们所不齿的人物所代替。
作家曾不止一次他说,“我是写人民的小说家。人民,特别是巴伊亚州的贫
困人民,是我创作的对象。”作家的这一倾向,在中篇小说《金卡斯之死》
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读者不难看出,作家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
倾注着深切的同情。作家启迪人们:在病态的社会里,正常的人已经失去人
性,而疯疯癫癫的流浪汉以及浪迹烟花的妓女倒还保持着真正的人性。金卡
斯原本生活在一个满不错的家庭,成员极为简单:妻子、一个已经嫁人的女
儿和他自己。他本人是州财政厅的一位模范的政府公职人员,走起路来斯斯
文文,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他工作勤奋,生活检点,简直可以为人师表。但
是,就是这么一位好丈夫和好父亲,在一次和家人吵架之后,一气之下,毅
然出走。其实,原因很简单:他越来越看不惯他的家人的虚伪、自私、贪财
和对劳动民众的偏见。他们既看不起流浪汉等下层人民,不屑与之为伍,也
反对全卡斯和他的流浪汉朋友来往,更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们知道有这么一位
“不体面,的外祖父,免得“辱没家”,金卡斯“死”后,他们先是吃了一


惊,但旋即流露出内心中的真情:死了更好,从此,压抑在他们心头的那种
耻辱仿佛一块巨石落地,永远也不会折磨人了,可金卡斯毕竟是他们的长辈,
表面上还要尽点孝道,在埋葬金卡斯之前,几个还保持着亲缘关系的家属还
要守灵,起码让人觉得,他们还出自体面知理之家,可等他们一旦知道全卡
斯身边还有他四个生前友好在那里傻乎乎地苦熬黑夜时,便一个个托词溜之
大吉了。作家在他的这部小说中,状如剥笋一般,一层层地把这些“上等人”
卑鄙龌龊的五脏六肺向读者清清楚楚地流露开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
是那些流浪汉和妓女的高大形象:与金卡斯亲属们冷漠无清的态度截然相
反,他们在惊悉金卡斯死讯之后,立即感到悲痛和失望。出售炸糕的迷人的
黑人妇女帕乌拉在她的货摊前哭成了泪人儿,妓女们悲痛欲绝,“流下了最
伤心的眼泪。”哭哭啼啼地像失去了亲人,大眼睛基特利娅的哭喊声更是响
彻云霄,听了叫人心肝欲裂;金卡斯生前四个最要好的朋友不是像在胸口上
狠狠地挨了一拳,就是长吁短叹,或者嚎啕大哭,总之,没有一个是无动于
衷的。对于他笔下所捅摩的人物,诚如作家所言,他是“爱憎分明”的。金
卡斯究竟有没有死?小说中的人物固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就是亚马多本
人也确实运用了他那支如椽之笔,造成了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氛围,
令人回味无穷。说金卡斯死了,也非谣言,因为有人亲眼目睹,有人从大老
远来向万达通报,说他在清晨与世长辞,违有人见到他纵身跳进大海,见证
人可见是不少的。然而,说他没有死,也有充分的理由,而且更令人信服。
因为这不仅反映了朋友们良好的心愿,而且还揭示了金卡斯的家属们因虚情
假意的伪善而感到心虚的一种心态。你看,在万达无可奈何地在为他父亲守
灵时,清晰地听到他在骂她:“毒蛇”,吓得她脸色煞白。姑姑马罗卡斯则
听到她弟弟金卡斯在嘲笑他那肥大的臀部:“屁篓子”。金卡斯由他的四个
好朋友扶起来,坐好,喝过酒后,他的头摇来晃去,笑得很厉害。然后,由
他们扶着,走出家门,他走起路来跟跳舞似的。在去船老大曼努埃尔船上的
半道,大伙歇了一会儿,金卡斯则躺下来,仰望夜空。在卡祖扎酒店,金卡
斯也“参加了打斗”,他“一头向人撞去”,但后来躺倒在地,脑袋撞在一
块石板上。。这一切都烘托出金卡斯又生又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作家的创
作初衷,地位卑贱、心地善良、与群众共苦乐的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而
却为“高贵者”所不容,但在他们心里,金卡斯即便“死”,又何足惜哉!

(林一安)


埃·维利西奠大使先生(1965)

作者简介埃里科·维利西莫(1905—1977),出生在巴西南里约格朗
德州的一个名叫上克鲁斯的小城里。由于家贫,中学未毕业便开始独立谋生,
先后当过店员、银行职员,还经营过药店。艰难的生活并未能影响他对文学
的热爱。从少年时起,他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英国的赫胥利,美国的
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等都是他喜爱的作家。他曾经把赫胥利的小说《对比》
译成葡文介绍给巴西读者。1930 年,他开始在南部最大的港口阿雷格里港工
作,担任《环球》杂志编辑部的秘书和编辑。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偷牛贼》
就是同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三年以后,他便进入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933
年至1943 年间,维利西莫以充沛的精力陆续写出了《克拉丽萨》(1933),
《十字路口》(1935),《远方的音乐》(1935),《太阳下的一处他方》
(1936),《传说》(1940),《余下的是沉默》(1943)等一系列以南里
约格朗德州为背景的城市生活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声誉鹊起,名噪全国,
成了巴西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1949 年到1961 年,《时间与风》三部曲
问世,即:《大陆》,《肖像》和《群岛》。其中尤以《大陆》最受推崇,
被译成七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这部长达670 页的小说是以联邦党和
共和党在小城圣菲的攻防战为线索,利用时空跳跃法,描写了两个家族五代
人在一百五十年间的矛盾冲突和兴衰荣辱。实际上,小城里发生的一切是那
一时期整个巴西社会生活的缩影。1965 年,《大使先生》问世,再次轰动巴
西文坛。1971 年,长篇小说《安德列斯事件》出版,通过一次工人罢工事件,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面貌。该作深受广大工人群众的好评。除小说外,维
利西莫还著有游记、童话、回忆录等作品。

内容概要《大使先生》全书共分四章:《递交国书》,《招待会》,
《外交圈》和《山上》。前三章叙述了拉美某国驻美国大使馆里发主的故事;
最后一章介绍主要人物回到国内之后的事件。整个小说是以该国驻美大使加
夫列尔·埃略多罗上任一年间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以一等秘书巴勃罗·奥尔
特加的活动为副线,以大使馆为主要舞台逐渐展开的。通过对大使、武官、
参赞、秘书、美籍雇员和他们的夫人、情妇间关系的描述和后来发生的游击
队进军首都夺取政权的全过程的介绍,让人们看到了那个世界的外交圈内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内幕,让人们看到种种虚伪的假面和各派政治力量间冲
突的实质。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大使加夫列尔·埃略多罗,他忠于独裁
政权,曾“为共和国作出杰出的贡献”;他踌躇满志、官运亨通,正处于飞
黄腾达的事业巅峰。但实质上,他面善心毒,口蜜腹剑,野心勃勃,期望有
一天当上华盛顿式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