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生在深夜,没有什么情节,全部人物是年龄不同的两对夫妇。它之所以在
美国受欢迎并且获奖,在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的
苦恼和困扰,当然,也离不开荒诞派喜欢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
和孤独,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苦闷,尽管此剧不算荒诞剧。在形式上,它以
急风骤雨式的谩骂,发人深省和震惊观众的效果创出了前所未有的风格。虽
然剧情里没有死亡,也没有什么悲伤情节,但实际上这也是一出悲剧,一出
典型的现代美国悲剧,就象契诃夫的《三姐妹》是一出悲剧一样。在《三姐
妹》里,全部剧情是人物无休止的高谈阔论而全然不见行动,他们的生命就
在这无休止的高谈阔论中消磨掉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则更甚,
不是高谈阔沦,而是谩骂,互相羞辱。一对结了婚23 年的夫妻,高级知识分
子,不能说彼此不了解,却是这样地不能容忍。他们既不能面对现实,便想
象出一个孩子来“弥补缺陷”,玛莎甚至到了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地步。排
解苦闷的手段就是喝酒,发泄情绪的手段是谩骂,想得到快感就伤害别人。
这样的生活过了23 年,还要这样过下去,难道这不是一场悲剧?此剧的标题
有几层意思,其一是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幽默感,一开始就表明玛莎夫
妇及这一群人的身份,因为他们最熟悉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
夫自杀之前神经错乱,无法忍受现实而自杀,因此此处暗示他们不能忍受现
实,要到幻想中去寻求逃避,也暗示他们之间互相不能忍受。这句歌词在剧
中反复出现,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戏的主角是乔治,他的身世无疑有点神秘,
但那个杀母杀父的孩子的故事就是他的经历。他跟玛莎逆来顺受地生活了这
些年,这一晚她对他的凌辱达到了高潮,这促使他认识到靠一个幻想出来的
孩子来作精神支柱是不行的,必须重新开始。起先,“杀死孩子”是出于对
玛莎的报复,也使自己免受别人嘲笑,因为“孩子”从未为外人知道。但后
来乔治意识到“杀死孩子”才能帮助玛莎回到现实中来,因此,戏的结尾暗
示着他们重新开始的希望。一般说来,戏剧的每一幕是不设小标题的,而此
剧却有。第一幕题为“戏谑”,暗示玛莎夫妇的生活方式,以后全剧都是游
戏,作者通过“戏谑”来逐步揭示主题:人生是一场场痛苦的游戏。第二幕
是“巫婆的欢宴”,这个词原指每年四月三十日夜,巫婆及各种精灵聚集在
德国中南部的博洛肯山顶上狂欢,因此又称为巫婆的假日,是日他们狂欢狂
舞。在文学上则暗示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都可能出现的环境。在第二幕,他
们酩酊而舞,后来,52 岁的玛莎当着丈夫的面勾引28 岁的尼克上楼,丈夫
却若无其事地夜读,这种荒唐只有这个词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第三幕“驱
魔”指帮助玛莎驱逐幻想,面对现实。乔治念着拉丁文咒语,把“孩子”“杀
掉”,为的是帮助她丢掉幻想回到现实中来。玛莎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
直到“孩子被杀”之前,她一直是专横的。她朴实,精力充沛,她把自己称
为“地母”,肆意用脏话咒骂,公开挑逗。在她身上反映着60 年代女权运动
的时代色彩。乔治成不了历史系的掌权人,这使她失望,而她又不能生育了,
她无法面对这两个可怕的现实,便幻想自己是个母亲,把幻想掺和到现实生
活中以至连自己也真假莫辨了。她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际上是害怕现


实。剧终时,这个爱折磨人的专横女人非常需要同情和怜悯。尼克是作为乔
治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乔治研究历史,代表过去。尼克研究染色体和基因,
代表将来。他有野心,晚会后造访玛莎原是为了讨好校长的女儿,不料却陷
入他们的“游戏”备受戏弄,但他终于明白玛莎的“孩子”并不存在,也明
白了主人夫妇的困扰,因而也受到了震惊。对汉尼的刻画,作者落墨不多,
她置身“游戏”之外,像个孩子,但剧将终时,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害
怕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到喊出了“我也要孩子”,表现了一种觉醒。此外,
“新迦太基”、“峨摩拉”均源于《圣经》,后者是一个城市,因其居民罪
孽深重,上帝降烈怒将该城毁灭。作者用它指他们所在的大学村,自有深意
存焉。

(何海伦)


托马斯·品钦 V(1963)。。 

作者简介托马斯·品钦(1937—)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1937 年5
月8 日生于纽约市,在康奈尔大学主修英国文学获学士学位(1958)。他是
纳博科夫的学生,创作思想颇受其影响(尤其在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方
面),这也促使他在大学期间对现代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其创作的中心思想
“热寂说”即是物理学的一种学说。他的大学同学理查德·法瑞那是个极有
才华的小说家,可惜惨遭横祸年轻夭折,引起品钦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死亡
是他长、短篇小说的主题,这主题最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
虹》(1973)中,该书就是献给法瑞那的。品钦大学毕业后参加海军,退役
后为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编写宣传文章,《V·》出版后辞职当专业作家,平时
深居简出,拒绝各界的采访和一切社交活动,因此有关他的情况外人所知不
多。品钦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V·》出版之前曾发表过3 个短篇小说,都
以热力学中的“热寂说”理论为基本思想,发表后颇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注意,
品钦后来还把这几个短篇小说客入他的长篇小说《V·》中,例如《V·》里
的一个人物(水手“猪猡”鲍定)就曾在短篇小说《低地》(1960)中出现
过。品钦共出版三部长篇小说,除本书外尚有《第49 号签的吼叫》(1966)
和《万有引力之虹》(1973),后者是一部浩瀚巨作,长达千余页。“万有
引力之虹”是导弹发射后形成的弧线,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
现代世界的象征。西方文艺界称赞此书的人很不少,称它是二十世纪的佳作
之一和当代文学的顶峰,说它“概括了时代的内在活动,曲折地反映了当代
社会现实”,但也有人(如美国的著名作家戈尔·维达尔和约瀚·加德纳等)
认为该书只是一部“预告世界末日哼哼卿卿的”启示录式小说,内容杂乱难
懂,甚至无法卒读。

内容概要全书共16 章,有两条主要故事线索:一条描写历史,另一
条描写当代生活;一条作解释写意义,另一条写感觉与经验;一条写英国人
赫伯特·斯坦希尔追查父亲的死因以及神秘的V。在他父亲生活中的意义,而
且越查找越糊涂,导致他对历史的彻底失望。另一条写混迹于纽约街头的一
伙颓废青年,中心人物是班尼·普罗芬。作者称他是一个“不幸的傻瓜”,
一个“人形的‘摇摇’”(“摇摇”是一种玩具,是一卷线轴形的木块系于
绳子的一端,用手拉动绳子另一端,木块就能上下飞动,但每次都回到原处),
这种人整日里花天酒地,只知酗酒嫖女人,不懂得自己生活和行动的意义,
在今天高度商业比的社会里活象个机器人,行为重复,毫无生气。班尼·普
罗芬出生在“水手墓酒吧”,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主要是水手和妓女。这
个酒吧里的啤酒都装在泡沫塑料制成的大乳房里,乳头便是龙头,到时候总
有约莫250 个水手等候着往7 个乳头上吮吸。班尼住在纽约西区,跟一群颓
废的波多黎各“难兄难弟”厮混,有一个名叫雷切尔的女人爱他,但又指控
他“没有作爱的能力”。班尼自命为聪明人,每个聪明人都懂得抑制自己的
欲望(包括喝啤酒止渴)。他并不想有任何作为,包括拧开啤酒龙头。他所
需的女人是那种并不爱他,却能真正自给自足的机器:“有关她的任何问题
都能在一本机械维修手册中找到。你只须拆换些零件就成。”他阅读招聘广
告寻找工作,一想到有了钱就能找女人,性欲就会冲动,结果发现他勃起的
性器官会在报纸上指引出一行字。他等着性器官软下来,看它停留在哪个招
聘机构上,以便决定取舍。他要找一个最无刺激性的工作。他心境平静得已


超越理性。他曾一度受雇到纽约市地底下的阴沟里去捕杀鳄鱼。最后他被另
一条故事线索里的主人公斯坦希尔说服去马耳他,似乎自杀而死,结束了他
庸庸碌碌的一生。至于他为什么自杀,书中未作交代,不过读者可作出自己
的答案。他的名字就有象征意义(“普罗芬”在英文里是“亵渎”之意),
他一生中不知敬畏上帝,只是随波逐流,虽不作恶,也不为善,只是浑浑噩
噩地过日子,既无生活的目的,也不知生活的意义。他的这种生活是作者心
目中当代城市生活的写照。书中写到有一天马耳他的瓦莱塔城忽然断电,班
尼的生活也就一片黑暗,于是他在“漆黑的夜里向马耳他的边缘走去,消失
在地中海中。”这就象征班尼与他所生活的城市休戚相关。另一条故事线索
的主人公斯坦希尔出生于190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恰好死于这一年),他
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睡了一大觉,醒来后有了胃
口,想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父亲原是英国外交部雇用的一个侦探,因探索

V。的秘密而死得不明不白。斯坦希尔翻阅父亲的日记,看到了有关V·的一
鳞半爪记载;他访问了一些有关人士,发现“历史”象钻石一样,不知有多
少“面”,每一“面”都能耀花调查者的眼睛。斯坦希尔拼凑起有关V·的
全部历史,结果发现这部历史与这个世界一样,既真实又虚幻,V。是英文的
一个缩写字母,它究竟代表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