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母亲、妹妹和妻子都反对他这样做。母亲说:“我们家里五代人不是奴隶就
是佃户,可是谁也没拿过一分不义之财。我们还没穷到那个地步。我们的心
从来没有死过。”妹妹班妮莎是全家真正有理想的人物,在大学学医,想当
一名医生,对种族歧视和同化主义都特别反感,她倾心的对象是尼日利亚的
留学生阿撒盖,因为他有一整套关于非洲独立的理论和梦想,深信自己的祖
国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班妮莎还决定毕业之后随他回非洲去。她从
心底里瞧不起她哥哥的所作所为,现在听到他要向白人屈服,就对他冷嘲热
讽,说他不配当她的哥哥。但母亲不许班妮莎这么说,反而劝她要爱华特,
因为他受够了苦,因为他是被人整成这个样子的。母亲还说,爱一个人应该
在他最抬不起头的时候,在他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华特听了她们母
女俩的对话很受感动,使他产生一股新的精神力量。那个白人应约来时,母
亲指着孙儿对儿子说:“你要让这孩子懂得你干了什么,给他好好上一课,
让他看看我们这五代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华特沉默一会儿后,挺起腰杆对
白人说:“我约你来是要告诉你我们是自尊心很强的人。我们不想跟别人过
不去,我们会努力做和和气气的邻居,可我们决定搬进我们的新家去。”白
人眼看事情已无法挽救,就恫吓说:“但愿你们这些人明白你们所干的事,”
说完灰溜溜地走了。搬运工开始搬运家具,杨格一家人换上最好的衣服,信
心十足地搬入新家。

作品鉴赏由于长期以来美国社会上存在着种族歧视,美国黑人文学几
百年来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美国黑人戏剧更是如此。在本世纪二三十年
代,通过所谓“哈莱姆文艺复兴”,黑人诗人和小说家战胜重重困难,开始
征服隔离他们的种族山,但戏剧比其他文艺形式更不易发展,因为里面牵涉
到培养演员、建造剧场、招徕观众等问题,有许多困难在种族歧视的社会里
是很难克服的。直到本世纪50 年代,美国黑人通过斗争,逐步改善了自己的


处境,黑人戏剧才获得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初步的繁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剧名取自美国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士的一首
诗,诗中写道:“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想会有什么下场?/它会不会干瘪枯萎,
/象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这个剧本主要写白人的价值观对黑人社会的影
响。杨格一家人各有各的梦想,母亲笃信宗教,女儿想当医生治病救人,儿
子想发横财,这些梦想无不打有美国白人社会价值观的印记,但最后在民族
自尊心的激励下,他们各自的梦想虽未能实现,却并不象太阳下的一颗葡萄
干那样干瘪枯萎,而是信心十足地生活下去。汉斯伯雷作为黑人作家,她的
政治立场是很坚定的。60 年代黑人抗暴斗争风起云涌的时候,美国司法部长
罗伯特·肯尼迪在1963 年5 月24 日召集一些黑人知识分子讨论黑人问题,
她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黑人是个“受伤害的民族,他们的处境并不象官方所
粉饰的那样好”。1964 年6 月15 日在纽约举办的《黑人革命和白人反扑》
的辩论会上,她主张黑人有武装自卫的权利。当一个白人开明人士质问她所
要求的究竟是种族合一还是推翻社会结构时,她毫不含糊地回答:“要使种
族合一成为可能,推翻整个社会结构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在她的戏剧里,
她并不象过去的进步黑人作家那样单纯地继承“抗议文学”的传统专写白人
迫害黑人的罪恶行径,而是着眼于揭发白人的意识形态渗透到黑人头脑里后
白人价值观对黑人民族的影响,从心理的角度描写普通黑人在一个种族歧视
的社会里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应尽的新的责任。从汉斯伯雷的《太阳下的一
颗葡萄干》开始,美国黑人戏剧中出现一种新的倾向,就是把描写重点转向
黑人家庭生活与黑人民族的内部矛盾上,黑人剧作家开始从单纯地抗议种族
歧视与社会上的不公道转为以高超的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黑人生活。在艺术
上,本剧也有很高的造诣。林赛·帕特森在《黑人戏剧》(1971)的序言中
强调《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是百老汇演出的所有戏剧中结构最完美的一出,
认为它含义丰富,其中的一重意义是寻找和接受非洲传统。1959 年5 月号《主
流》杂志的一篇剧评中除给剧本的思想内容以高度的评价外,肯定汉斯伯雷
是“第一个能使自己的作品在百老汇上演的黑人女剧作家。这是历史。该剧
由黑人导演。这也是历史。剧中登场人物除一个白人当配角外,全是黑人,
由黑人演员扮演,这也是历史。”美国的一些大报如《纽约时报》、《纽约
先驱论坛报》、《纽约晚报》、《纽约新闻》等在本剧公演后也纷纷发表评
论赞扬,称它“有人情味”,“写真实的人”,“艺术上是成功的”。。。
确实,本剧在艺术上颇有独到之处:结构完美,人物真实可信,对话隽永,
富于幽默感,耐人寻味。

(施威荣)


菲利普·罗思再见吧,哥伦布(1959)

作者简介菲利普·罗思(1933—),美国小说家。生于新泽西州的纽
瓦克市,犹太血统。祖父母来自奥匈帝国,父亲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他自
幼在纽瓦克市的犹太人聚居区长大,高中时即主编校刊,大学时代主编过文
学杂志。1954 年毕业于巴克内尔大学,次年入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美
国陆军中服役1 年后回芝加哥大学当英国文学讲师,此后一直在大学任教和
写作。1959 年出版过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一举成名,次年该书获得
全国图书奖。1962 年他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放任》,描写一位年轻的犹
太知识分子在芝加哥大学和纽约等地的经历。不久又写了《当她是好女人的
时侯》,这本书的风格不同于罗思的其他小说,不写犹太人的生活,而是刻
画了中西部地区一位信奉新教的主妇,致力于改造父亲和丈夫,结果失败了。
1969 年,他创作了最有争议也是最著名的小说《波特诺的怨诉》,该书通过
对犹太青年亚历山大·波特诺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的揭示,讽刺了纽约的犹
太中产阶级的丑态。罗思的主要作品还有:《我们这一伙》(1971)讥刺尼
克松政府;《乳房》(1972),描写一位文学教授象卡夫卡的人物一样一夜
间变成一个巨大的乳房的故事;《伟大的美国小说》(1973),通过一位棒
球明星的陨落影射美国的政治和社会;《我作为男人的一生》(1974),描
写一位作家的生活和文学上的挫折;《情欲教授》(1977),是《乳房》的
前篇,写主人公在变形前作为情欲的牺牲品在欲海中沉浮的情形。此外还有
《鬼作家》(1979)、自传体系列小说《解放了的朱克曼》(1981)和最近
新作《欺骗》(1990)。

罗思是战后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擅长表现当代犹太中产阶
级的生活和心理,反映他们在多变的美国社会中的处境和失落感。他同索
尔·贝娄、艾萨克·辛格、诺曼·梅勒和伯纳德·马拉默德一起被称为犹太
小说家五杰。

内容概要尼尔·克鲁格曼是一位耽于幻想的犹太青年,他与姑妈生活
在一起。一次,他在游泳池见到一位叫布伦达·帕蒂姆金的姑娘,她那优美
的泳姿、金褐色的头发和俏美的身材迷住了他,他对她一见钟情。于是他便
打电话约布伦达出来。他们在网球场见面,经过了解,布伦达也开始喜欢上
这个充满风趣的小伙子。

第二天,他们一道去游泳,并结识了布传达的哥哥罗纳德·帕蒂姆金。
游完泳,布沦达邀请尼尔去她家吃饭,这样尼尔使认识了帕蒂姆盒一家,尤
其是布沦达的小妹妹朱莉。晚时大家谈话不多,食量却很大,尼尔觉得有点
乏味。酒足饭饱之后,尼尔参加了帕蒂姆金一家的活动,井同朱莉扛篮球;
他有意让朱莉赢了,因为他喜欢朱莉,可是他不喜欢帕蒂姆全大大,尽管她
是个标致的美人。

翌日,尼尔去图书馆上班,见到一个小黑孩,把美术部叫成“心脏部\
他对这个黑孩子恨同情,热心地向他解释。晚上,他驾车去帕蒂姆金家,见
布伦达穿一一身连衫裙,非常惊讶。因为他认为林肯学院的女生一般只穿短
衫短裤。这一夜,尼尔便留在布伦达的家里。

在后来的、妖里,尼尔感到生活中似乎只有两个人存在:布伦达和那个
喜爱高更作品的小黑孩。他在白天帮助小黑孩借书、找资料,晚上同布洽达
一起倘洋在爱情的海洋星。他向布沦达讲叙了自己的身世,他说他自己什么


打算也没有,没有任何理想。夏天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每晚尼尔都和布伦达
约会,汹飞一趔债泳,散步,乘车兜风,以看电影为由去跳舞和逛酒吧。

有一天,布伦达征得父亲的同意,约尼尔来她家度一周的假期。尼尔喜
不自禁,他向姑妈道别,向图书馆告了假,并让小黑孩把要看钓带回家去,
然后得宙洋洋地去了布伦这家。

他一进门便听朱莉说罗纳德要结婚了,新娘是哈丽特。布洽达告忻他,
一旦哈丽特到这里,大家都会忙乱不湛,因此他可以呆上两个多月。

纳德来到他的房间,问他是否喜欢音乐,并向他推荐《哥伦布》唱片。

罗纳德结婚一事使帕蒂姆金一家非常兴奋。朱莉和布伦达因为要做姑姑
而欢喜欲狂。

晚上,布伦达带领尼尔到~问脏乱潮瀑的储藏室,她相信那里藏有一大
笔钱,是她小时候父亲给她的。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有找到。

第二天晚上,尼尔听见罗纳德播放《哥伦布》那张唱片,他听到平稳地
呻吟着的钟声及和着钟声响着的柔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