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戏一开始,布兰奇寻妹所走的路线是乘一辆叫“欲望号。的街车,到公
墓转车,再过六个街区,到“天堂福地”下车。这些充满象征意义的名字就
暗示了布兰奇的结局,很富讽刺意味,也暗示了欲望引向死亡。布兰奇的名
字是“白色的树林”,象春天披雪的果园,意味着纯洁,在法语里,布兰寄
还有胆怯、无辜的含义。斯坦利一词来自古英语,意为一片石头空地,冰冷、
坚硬。这两个名字暗示着人物性格。剧中布兰奇唱的歌:“唉,这只不过是
个纸月亮,正飘过纸造的海洋。但你若相信我,那就和真的一样。”第二首:
“没有你的爱。这是不值钱的炫耀,没有你的爱,这支低级的小调”。还有
第三首“玉米面包啊,玉米面包,/玉米面包没有盐”都非常贴切地暗示布兰
奇那种依赖别人而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三首则更突出她所处的那种无法忍受
的处境。内心感情的流露通过象征主义表现寻很含蓄。剧中人物的对话是高
度性格化的,布兰奇的语言富有诗意,文质彬彬;斯坦利缺乏教养,两人经
常唇枪舌剑,但讽刺挖苦的能耐各尽特色,很令人折服。象尤金·奥尼尔,
威廉斯在这出戏里也运用了表现主义的技巧来使人物的内心冲突外化,变为
可以为观众感受到的东西。整出戏在贫民窟一套狭窄的公寓里进行,三堵高
墙使空间显得格外狭小,使人有喘不过气来之感,这正好表现生活对住在这
儿的人的压力,尤其是对布兰奇的压力。布兰奇的丈夫艾伦是在舞会上自杀
的,当时奏着维苏威安纳音乐,接着是一声枪响。后来,这支曲子多次重复
出现,每次出现,表示布兰奇想起这个场面,暗示负疚一辈子折磨着她。此
外,布鲁斯乐曲,这种源于黑人悲歌的音乐的不时出现,使全剧笼罩在压抑
低沉的调子里。丛林里的声音暗示那是一个让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统治着
的社会。无论象征主义或是表现主义手法,在剧中对揭示主题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
(何海伦)
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1949)
作者简介阿瑟·密勒(1915—)美国剧作家。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
制造商家庭,父亲在大萧条时期破产。密勒1932 年中学毕业后就外出谋生,
在汽车零件仓库干过活。1934 年入密执安大学,开始戏剧创作,并得过戏剧
协会的奖。1944 年,他的《鸿运高照的人》在百老汇上演,未获成功。他的
成名作是1947 年上演的《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奖。此剧讲一个不负责
任的制造商把不及格的飞机零件卖给空军,导至飞机失事,21 名飞行员(包
括他的幼子)死亡,别人因此坐牢,他却逃过了法律制裁。后来,他的儿子
提出要娶弟弟的未婚妻,那个为他父亲坐了牢的人的女儿,终于使他受到良
心谴责,认识到那些丧命的飞行员“全是我的儿子”,于是自杀。1949 年上
演的《推销员之死》是密勒的杰作,获纽约剧评奖和普列策奖。1953 年上演
的历史剧《炼狱》,影射当时麦卡锡主义对左翼人士的迫害。密勒本人在1950
年曾受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并被判藐视国会罪。1958 年才由最高法院撤销这
一罪名。他的其他剧作有《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反映他本人早期在汽车零
件仓库工作的一些经历;《桥头眺望》反映意大利非法移民在美国的悲惨遭
遇。密勒曾和好莱坞红星玛丽莲·梦露结婚,为她写过电影剧本《不合时宜
的人》,1961 年密勒和梦露离婚后,再娶奥地利籍摄影师英吉保丽·莫拉斯,
这段经历反映在剧作《堕落以后》中。另外,他还写了《维希事件》和《代
价》、《美国时钟》及大量戏剧评论。密勒最爱写人的负罪感和良心发现。
他一贯反对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提倡严肃戏剧。
内容概要威利·洛曼是个巡回推销员,他一直相信讨人喜欢和坚持是
事业和主活成功的关键。他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 岁,只
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
他送葬,极尽哀荣。现在威利已63 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 年。早年曾
为老板在新英格兰开创地盘立过汗马功劳,可是如今年老力衰,货物又推销
不出去,也就赚不到佣金,而家里的种种费用却要如期支付,如房屋分期付
款,保险费等等。经济负担,种种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
精神错乱。他经常看见幻象,尤其无法集中精神驾车。过去的经历,在非洲
冒险发了财,但早已故去的哥哥经常出现在他面前和他说话。过去和眼前经
常交替出现,使他讲话语无伦次。他的妻子林达是个温顺的贤妻,与他分忧
几十年,早就发现他神智不正常,还有自杀倾向,但又怕说穿了更伤他的心,
所以无能为力。这天夜里,威利突然回到家里,林达告诉他,在西部干了几
年的大儿子比夫回来了,小儿子哈比也在,想让他们爷儿好好谈谈。比夫一
直是威利的希望,14 年前,他在中学时曾是足球明星,全国许多学校争相为
他提供奖学金,但比夫并不了解自己应该干什么。他视父亲为偶像,但在他
快要中学毕业时,数学不及格,为此,他曾赴波士顿找父亲解释,不料,发
现父亲在旅馆里和一个女人厮混,还以母亲的丝袜送给对方。这一发现使威
利在他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比夫从此一蹶不振,中学没有毕业就离家出走,
到西部去了。混了几年,却没混出个人样来,至今没有正式职业,想在纽约
老家重新开始。威利见儿子这般模样,不禁怒从中来,儿子也不甘受责,反
唇相讥,于是两人又象从前一样吵开了。其实,威利心爱比夫,对比夫有负
疚感,他错误地认为,比夫只是不努力,要努力准能成功。哈比也迟迟未能
接受自己是个失败者的事实,后悔没有跟哥哥去冒险。但他毕竟知道,希望
只能寄托在比夫身上,因为哈比虽然仪表堂堂,却是个只会寻花问柳的浪子。
一顿争吵之后,比夫决定次日去找旧老板借一笔钱,和弟弟开体育用品商店。
威利相信有了本钱,兄弟俩一定能成功。他也同意了妻子的建议,求老板在
纽约给他一个不用跑远途的差使。为了给父亲一个惊喜,比夫次日一早离家,
并让母亲转告父亲。当晚爷儿三人要在某饭店聚餐,一表父子修好,二贺新
的开端。次日,威利找到老板,不但没有得到纽约的差使,反而被解雇了,
威利走投无路,只好找老朋友查利借钱付保险费。查利曾多次在经济上帮助
威利,这次又答应给他一份优差,但威利谢绝了这样的照顾。晚上,威利按
时到了饭店,原先,两个儿子想瞒住他,说旧老板如何热情接待,但比夫受
不了威利老生常谈的教训,只好和盘托出,说老板让他坐了六小时冷板凳后,
又假装不认识他。比夫一气之下顺手拿了他的金笔走了。比夫还告诉威利,
他们父子两人其实都是失败者,他却偏要教比夫相信一定会成功。父子三人
不欢而散,两个儿子跟妓女走了,撇下威利在饭店里。威利离开了饭店,到
种子商店买了蔬菜种子,连夜在后园里种了起来,他明白,他活着的价值还
比不上死去。现在,房屋款已经付清,他死后还可以让家属拿到两万元保险
金。因此,他拿定了主意,种下蔬菜,作为对妻子负疚的一点补偿。深夜,
两个儿子回来了,林达大骂了他们一顿,要把他们赶走。比夫也决定从此离
家,再也不回来了。他声泪俱下地劝父亲面对现实,丢掉成功的幻想。威利
却认为他仍是个孩子,并且还需要自己,若有一笔钱,他一定能成功。因此
威利为他们而死的决心更坚定了。两个儿子已上楼睡觉,但在林达再三催促
下,威利仍迟迟不愿上楼就寝。他又见已故哥哥出现了,而且又和他谈开了,
后来,竟开车冲了出去。威利死了,林达在他的墓前说:“我不明白,你为
什么要这样干啊?。。我想啊想,怎么也弄不明白。威利,今天我已最后一
次付清了房款,亲爱的,却没人在家。我们自由了。。我们自由了”。
作品鉴赏《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它暴露了美国社会
的某些弊病,粉碎了“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话。威利·洛曼是剧中的悲剧人
物。他的悲剧在于死抱住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放,不能面对现实。他的一生在
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威利代表了他那个阶层,
因此他的悲剧也是一群抱着成功梦想的人的悲剧。正如他的名字Lowman 所暗
示,他是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威利一无所有,推销员没有工资,只领佣金。
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
大门就朝他敞开。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他对大卫·辛格
曼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大卫推销得非常成功。他不必离开旅馆,一个电话
就能成交,84 岁去世时,有这么多买家和同行为他送葬。由于他总是生活在
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又常常说大话。他不顾自己推销
不受欢迎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
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早年,他的哥哥本劝他去阿拉斯加发
财,但他的妻子林达说,“你在华纳公司不是干得很好吗?有希望成为股东
啊。”结果他错过了机会,连起初林达劝他求老板给他在城里的差使,他也
只能拒绝,因为“他在新英格兰很重要”,而事实却是,老板把他解雇了。
对待大儿子比夫,他又拼命灌输“只要讨人喜欢,有魅力就能成功”的思想,
至使比夫长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还姑息比夫的偷窃倾向,造成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