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物,描绘心理,专心刻画那些被现代社会扭曲了心灵的人和他们的内心世
界,剖析他们的灵魂,以此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求生活的真谛,并且讽刺、
批判和嘲弄了那个现实社会。由于怀特的创作实践在澳大利亚文坛有举足轻
重的影响,他的创作主张又得到文艺界广泛的赞同。加之他荣获诺贝尔文学
奖后的声望和地位,使澳大利亚文艺界形成了以怀特为核心的一大批怀特派
作家,雄踞着澳洲的文坛,从一定意义上讲,左右着澳大利亚今后的文学发
展的方向。

内容概要在澳大利亚悉尼市郊一座豪华的花园别野里,镶着银太阳的
宽大的花犁木床上,躺着年迈、垂死的伊丽莎白·亨特。她是当地最富有的
大枚场主亨特先生的遗擂。伊丽莎白年轻时风姿绰约,聪明过人,以自己的
美貌和才干叩开金钱的大门,成了大仗场主亨特先生的妻子,享尽了人间的
荣华富贵。而今,年已耄耋的亨特太太双目失明,两腿不能行动,僵卧病榻,
但她乃是这里汉势的“女王”扣豪富的偶像。她竭力表现自我。为了显示其
不减当年的威严和活力,她雇用精干美容的曼胡德小姐每天为她化妆、打扮,
用各种油彩湿阁她那早已干瘪的肌肤,用昂贵的香粉填平她脸上深凹的皱
纹,并用稀肚的珍宝把她打汾得珠光宝气。她追求别人对她的崇拜,但也渴
望得到真正的爱。可是,她却是一个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女人,一生都
处于想让人爱却又不肯爱人的矛盾之中。如今,不管如何精心打扮,如何炫
耀财富,她只是旁人心目中一个非常有钱但令人讨厌的“老婴儿,”一个在
护士手中日渐萎缩的“包裹”。她只能日日夜夜地僵卧病床。在乱梦中昏睡,
在昏睡中追忆,在迷惆和失落中逐渐地了却残生。她儿子巴兹尔是个演员,
早年在英国舞台上因善于扮演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而享有盛名,获得过爵
士的称号,但他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欢乐,他沉涸酒色,不求上进,
随着岁月的流逝,池当演员的名声每况愈下,最后众叛亲离,孑然一身,沉
溺于酗酒和纵中不能自拔。在母亲病危之际,他回到了澳大利亚,他又一心
盘算着如何攫取母亲的钱财,垂涎母亲病榻前美貌的护士。他曾竭力寻找失
去的自我,但一切都是徒然的,正如他的第一个妻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的:“他
老是扮演同一个角色——他自己。”因为他只会见风使舵、逢场作戏,而这
一切又都是为了自己。亨特太大的另一个亲人是她的女儿多萝茜。她年轻时


远嫁法国,丈夫出身于名门望族。可借好景不长,多萝茜很快成了一名被遗
弃了的公爵夫人。在她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澳大利亚的自我,这使她顽
固成性、吝啬刻薄;另一个是法国的自我,这又匣她自命不凡、矫揉造作。
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自我却在疯狂追求钱财上统一了,更何况她在回澳大利亚
时早已穷愁潦倒,颇似丧家之犬了。巴兹尔扣多萝酋获悉风烛残年的母亲已
经奄奄一息,即将离开人世时,都急匆匆地从海外飞来,在母亲的病榻周围
展开了一场争夺遗产的激烈争斗。儿女们觊觎财产的情景亨特太太一目了
然,她发誓要更顽强地生存下去,不能让儿女们的阴谋得逞。她不时喟然长
叹:“漂亮的脸蛋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驱走孤独和失望。”她自己一生
是在自私自利的驱使下度过的,但临终前也尝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滋
味,她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海岛与海岛之间的关系一样,尽管有海水、
空气相连,但在感情上谁也不会向谁靠拢,而且“最冷峻、最偏狭的海岛,
莫过于自己的儿女”。病榻前的一切象毒蛇一样纠缠着她,啮噬着她破碎了
的心,即使她痛苦不堪,也使她重新估量人生的价值。因此,她自叹自怜,
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否定,在痛苦煎熬、乱梦、恍馏中度过她最后的
一刻。而她的儿女们为了对付不肯轻易死去的母亲,从唇枪舌战、匀心斗角,
到最后沆瀣一气,千方百计地从精神上、心灵上对她折磨,促其早死。同时,
他们还各自施展手段,分别与女护士和男律师鬼混、调情。这既有憎欲上的
要求,也有争夺同盟的企图。不仅如此,当母亲死讯传来时,这一对不知廉
耻的孪生姐弟竟在父母生育他们的床上肆意纵欲乱伦!

亨特太太终于离开了人世,她亲生的这对孪生姐弟巴兹尔和多萝茜也终
于心满意足地瓜分了母亲遗下的大笔遗产,各奔东西,追求他们新的乐趣了。
在最简单的丧葬仪式上,参加葬礼的只有侍侯过亨特太太的见名护士和佣
工,她仅有的亲人——儿子巴兹尔和女儿多萝茜都以各自的借口逃之夭夭。
这位曾经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干叩开金钱大门、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显赫一
生的富孀,只能在其死后并在这荒凉孤寂的墓地里才真正得到一角平静之地
——风暴眼——大风暴中的一点宁静点。

作品鉴赏《风暴眼》的问世使怀特荣获1973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在这部长达52 万字的小说中,怀特用“史诗般的和擅长
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介绍一个新的大陆进入文学领域”。因此,这
部小说备受评论家的推崇,称它为“怀特25 年中全部作品的大规模集中”,
“别具一格地把史诗的真实和诗歌的感情熔于一炉”。这部小说的题材在文
学创作中屡见不鲜的,但怀特从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加工赋予主题薪的内
涵。在围绕金饯而展开的这场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之中,作者不是满足于暴
露人世间表层的丑态,而是把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角落,用心理分析表现人
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敌对的原因,使作品像一把剖析灵魂的手术刀,阶那些腐
朽、堕落的创疮,唤起读者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思索。小说的中心
就是那张躺着亨特太太的病床,所有的情节设计,都是从这里向四面八方辐
射出去的。主人公亨特太太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对世俗生活贪得
无厌的追求者。她出嫁以后,生活授予她极大的权势和荣耀,成了物质生活
中的女王。但奢侈豪富并不能驱走她心灵上的孤独和失望,她在精神世界里
形单影只,是个孤家寡人。她渴望将自己编织进别人的生活图案,满足自身
的空虚、孤寂的灵魂,却发现自己不能取信于人,甚至连自己的躯体也无法
伴随那颗不甘寂寞的心,而父母与子女间最真挚的感情也被铜臭所窒息,留


下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就是铜臭味弥漫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图
像。在写作技巧上,怀特频频使用意识流手法,使以亨特太太为中心的故亭
内容具有纵横交叉、放射性的主体结构。小说中既有传统的内心独白,也有
潜意识的描述,有机地串联了主人公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和接触过的
各类人物。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描写上,一种是通过某种宜觉感触引
起的联想或者幻觉,由此及彼地把此时此地的感觉和彼时彼地的体验串联起
来,构成一张密集的意识之网。超越时空,纵横交叉,回旋翻腾,撒向四面
八方,勾起她对往事一系列喜怒哀乐的思绪。另一种是通过亨特太太的梦幻,
串联她一生的理想、憧憬、感情和际遇,组成她生平经历的画卷。在梦境中,
她有时追回到孩提时代与好友尽情戏要的林荫河畔,表现了她当时天真无邪
的童心,有时依偎在丈夫温暖的怀里,反映了他们夫妻生活中的缕缕情思,
有时却是与情夫幽会偷情的床第,彻底撕去了她清醒时那副伪善的画皮。。
这种使用辐射式立体交叉结构的写作技巧把各类人物、各层时间,甚至各色
事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多色调、多声部地融成一体,不仅扩展了小说的容量,
也构成了这部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朱炯强)


西萨摩亚文学

艾伯特,温特榕树叶子(1979)

作者简介艾伯特·温特(1950 一),当代西萨摩亚著名小说家兼诗人,
南太平洋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是带有日耳曼血统的西萨摩亚一个酋长
的儿子,十三岁获政府奖学全去新西兰学习,先读中学,后进阿德尔师范学
院,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与新西兰姑娘珍妮结婚后,
在库拉努伊学院任教。在北岛度过十二年之后,于1966 年返回萨摩亚,在首
都阿皮亚任萨摩亚学院院长。1974 年,受聘到南太平洋大学讲学,参与南太
平洋艺术创作协会的工作,现在该大学任文学教授。他是西萨摩亚第一位写
长篇小说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甫太平洋岛屿国家新兴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
位。1973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儿子们要回归祖国》付梓问世。它不仅
开创了萨摩亚小说的历史篇章。而且也标志了南太平洋文学史的重要开端。
小说以自传体为主,描写了主人公去新西兰留学,由于和白人姑娘恋爱而遭
到固守萨摩亚传统观念的父母的坚决反对,最后被迫与家庭彻底决裂的故
事,深刻地反映了种族矛盾与两种文化冲突的矛盾。1977 年,他发表了第二
部长篇小说《黑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力图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
表现主题,即把古老的神话传说与当今的社会现实融为一体而进行了大胆的
尝试。青年之际的主人公为了仍然能够控制着家族的权力,以装疯卖傻为起
始最终抡为李尔王式的人物,从而对腐朽的权力欲进行了无情的鞭挞。长篇
巨著《榕树叶子》于1979 年公开出版,先在葡西兰发行,后于美国再版。这
部巨著奠定了他在南太平洋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榕树叶子》是西萨摩亚第一部被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