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在“基金会”里与未婚妻相会,与同伴们听音乐看电视,品尝啤酒,过着
舒适的生活。他的幻觉与同伴们的现实发生了种种冲突,特别是与耿直的图
利奥发生了矛盾。他还与已死去多日正散发着臭气的同牢病友谈话,并认为
臭气是从失修的厕所里散发出来的已请“基金会”负责人派人修理。对于托
马斯的境遇,老成练达的阿塞尔十分同情,他循循善诱地开寻托马斯,力图
使托马斯从幻觉回到现实中来。与此同时,熟悉监狱图纸的阿塞尔一直在策
划越狱的计划。他让囚伴们向狱方隐瞒了牢房内一病人已死去数天的、事实,
正是企望狱方为惩罚他们的这一过失将他们罚到地下室里,以便从那里挖地
道越狱。然而,狱方对此有所怀疑,图利奥被拉出去处决,马克斯被提去受
审,居心叵测的利诺趁机向阿塞尔诬陷马克斯泄密。阿塞尔感到问题严重,
便将从地道逃跑的计划告诉了利诺和托马斯。当监狱长来提审阿塞尔的时
候,阿塞尔为了保护同伴,夺门而逃,坠楼身亡。利诺乘混乱将马克斯从楼
上推下摔死。最后,利诺和托马斯被罚到地下室。监狱长身着礼服,在大厅
迎接薪的“研究人员”的到来。

作品鉴赏《基金会》构思巧妙,主题鲜明,手法新颖,寓意深邃。作
者颇具匠心地将幻觉和现实这一对处于不同平面上的矛盾交织在一个立体画
面上,使战后西班牙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
剧中人物为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参与其中,受到自迪。幕启时,映入观
众眼帘的是一间普普通通、摆设颇雅的房间。靠墙放着一张床,上面躺着一
个病人,床边的屏风上挂着6 个挂包。房间的右侧是一个陈放着盘、叉、桌
布和精致玻璃器皿的碗橱,左侧则是一个上层陈列着精装书籍和一套剔透玲


珑的艺术瓷器,下层放着一架电视机的木书架,紧挨着书架的小铁桌上放着
杂志、报纸和一架白色电话机。胸前别着一枚黑底白字的矩形胸章C—72 的
托马斯正随着罗西尼的乐曲的节奏清扫房内的垃圾,并与那位病人谈话,这
时托马斯的未婚妻来同他相会,她胸前的胸章是蓝色的,她手里还捧着一只
小白鼠。观众从他们围绕作试验用的小白鼠的一段饶有风趣的对话中,知道
这是一个设备尚不齐全、被叫做基金会的高级研究中心。整个气氛轻松活泼,
只是两个人的胸章,以及他们对小白鼠的不幸的命运的议论,才使观众感受
到一缕含义深长的伤悼之情。接着,在托马斯的伙伴们到来时,贝尔塔已离
去,他们不相信贝尔塔也在基金会工作,也不相信贝尔塔给托马斯打的电话。
对此,托马斯十分苦恼。在托马斯收拾餐具时,图利奥去帮忙,但他只是摆
出搬餐具的样子,并不去拿餐具;托马斯给同伴们递烟,图利奥又是漫不经
心地应付,托马斯对图利奥的举动很是恼火。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开始对
自己最初看到的一切产生了怀疑,渐渐明白那都是托马斯的幻觉,作者将虚
幻与现实的位置颠倒过来,让观众感受到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托马斯
与贝尔诺、与病人的谈话,乐曲声,餐具、电视、电话都是托马斯的幻觉,
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而图利奥空握餐具、托马斯手握着看不见的铁窗
铁栏这些想象中的动作则是事实。这种幻觉与现实到置,并且同时出现在舞
台上的立体交叉的手法,使观众处在托马斯的位置上,与剧中人物错了位的
思想同步,接受现实的考验,这种观众的“积极参与意识”正是作者争比观
的核心。到了第二幕的第一场,布景有所变比,雅致的摆设消失了,但仍保
留着电话、电视机几件东西。囚犯们的衣着变得破旧不堪,室内光线也没言
前一幕明亮。这是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又一层次。图利奥与托马斯的矛盾逐渐
缓解,图利奥从托马斯的美好的幻想中受到启发,他对托马斯说:

“你去做你的梦吧!托马斯,我不该指责你,做梦是我们的权利,但要
睁开眼睛做梦,你正在睁开双眼。只有这样梦想,我们才会清醒。”图利奥
说的白日做梦指的已是更深一层的含义了。人要探索受压抑受束缚的潜意
识,才能越过自身思想深处的障碍,争得进一步的心灵的自由。作者赋予“幻
觉”的这个深沉含义在第二幕第二场,即最后一场中,得以全面展开。面对
图利奥的这番话,托马斯并不理解,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就在图利奥被
拉去处决时,他对图利奥说:“友谊是件美好的东西,朋友,你一定会带着
未婚妻回来的,生活的幸福在等待着我们大家。”同牢的难友就要绑赴刑场,
而他却这样幼稚地憧憬。这时,幻觉与现实的对比是何等鲜明!观众正是在
这幻觉与现实之间多层次的反衬中,在扑朔迷离的变化中,去思考剧中人物
的命运和人生。在最后一场托马斯回到现实中来时,舞台布景迅即变化,“基
金会”成了又脏又湿的牢房,基金会的负责人也成了穿警服的监狱长。这个
从幻觉到现实的彻底转换是作者对战后西班牙社会专制暴政的最直接的揭露
和抨击。然而,作品的深义并不局囿于此。在阴暗的死囚牢里阿塞尔和托马
斯的一段对话将上一场图利奥提出的想法加以深化。当阿塞尔问托马斯:“你
还想回到基金会去吗?”时,托马斯回答说:“我已经知道那不是真实的了,
但我常常问自己,世界的其他地方是不是真实的。。外面的人也会突然失去
电视机,失去喝水的怀子,失去手中的钱。。或者失去自己亲爱的人。。然
而他们仍然相信他们舒适的基金会。。”托马斯经过前一段的经历,开始悟
出“基金会”的双重含义了。阿塞尔又进一步开导他:“也许这一切都是一
场巨大的幻觉。如果我们逃避现实,不深入了解它,那我们永远也得不到真


理。”“几年前当我从这样一个监狱里出去时便明白了这个道理。刚一出去
时我感到无比欢欣:无拘无束地漫步,沐浴着阳光,浏览群书,享受生活,
生儿育女。。但是,我很快便发现我是在另一所监狱里。”阿塞尔意味深长
地告诉托马斯,要从一个监狱走向另一个监狱,再走到另一个监狱,如此循
环不止,也就是说要不断地从束缚心灵自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真理只有在
探求中才能得到,一旦识破了思想中的“基金会”,认识便会提高一步,只
有这样一步一步地认识,人的认识才会逐步完善。这里所说的“监狱”两字
已失去了原意,它指的不仅是肉体的囹圄,而是心灵的束缚。人们要努力发
现自己内心的“基金会”,认识自己真正的处境,只有循环往复地去探求,
方能争得往往被忽视了的心灵的自由。在阿塞尔坠楼身亡后,托马斯满怀希
望地往惩罚牢走去,他决心象阿塞尔那样坚强,不断去争取自由。这是托马
斯思想“净化”的全过程,观众的思想是否也得到了“净化”?剧的结尾正
是引导观众去回答这个问题,当监狱长身着礼服,伴着罗西尼的乐曲,去迎
接新的“研究人员”的时候,观众是否愿意再经历一次这种从幻觉到现实的
转化?可以肯定,观众会在这令人悲悯的气氛中深深地去思考,去寻求自己
的答案。

(陈凯生)


卡·何·塞拉为两个死者演奏的玛祖卡舞曲(1983)

作者简介《见“蜂房”条)

内容概要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吉辛德
家族世代居住本地。因血缘相近,后代长相古怪:两排稀松的牙齿配上一张
长长的马脸,但他们彼此和睦团结,友善相处。就是对在帕罗恰妓院里一贫
如洗的盲人客尔家高登西奥,大家也从不嫌弃。高登西奥原先并不残废,年
轻时还是神学院的学生,后因患眼疾久治不愈,被赶出神学院。他生活无着,
便在帕罗恰妓院演奏手风琴,以求温饱。古亲德家族的祖先是声名显赫的帕
尔多·德·塞拉元帅,但现今这一辈的大多数人却以种田、打猎、捕鱼为主。
另一些居民是从外省迁居来的卡罗波人,被称为“外边飞来的人。”他们长
相也很特别:额头都天生一块红晕,仿佛家族徽记,他们既不耕耘土地,也
不饲养牲畜,从事的是“坐着干活”的行当,如修鞋匠、裁缝、药材店伙计
等等。西班牙内战烽烟四起,波及加利西亚。原来就有宿怨的古辛德人和卡
罗波人关系日趋紧张。卡罗波人法维安是个20 岁出头的小伙子,他做过裁
缝,也当过小贩,长着一头暗栗色的头发。仪表堂堂,可满肚子都是坏水,
人称“死神之鸟”。此时,他认为铲除对头的机会来了。他的死敌是盲人音
乐家高登西奥的姐夫希德拉和外甥巴尔多梅罗。巴尔多梅罗兄弟9 人,都是
好汉。老大巴尔多梅罗更是胆识过人,勇猛异常。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前额生
育一块会变色的星形斑痕,有时它会发出红色光芒、有时变成晶莹透明的黄
玉,有时又仿佛玲珑剔透的翡翠。。由于巴尔多梅罗的英勇和神奇色彩,在
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法维安对他又恨又怕,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一个
阴云密布的夜晚,法维安纠集一帮歹徒,去希德拉家抓人。希德拉用枪回击,
双方相持不下。诡计多端的法维安遂点火烧房,迫使希德拉放下武器。希德
拉被孤获,其妻阿德加也被歹徒用枪托揍得失去知觉。巴尔多梅罗不甘束手
就擒,便用猎枪抵抗,打死一名歹徒。法维安恼羞成怒,就把巴尔多梅罗的
妻子和5 个孩子抓住作为人质,巴尔多梅罗被迫牺牲自己来挽救全家的生
命。希德拉和巴尔多梅罗被五花大绑,残害致死,法维安狞笑着,额上的红
晕发出咄咄逼人的凶光。阿德加大难未死,与女儿一起把丈夫和儿子的遗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