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离婚等大多数西方妇女经历过的事,但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充满着辛酸苦乐。
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她们信奉与人为善的处世观,就
象凯特一样,希望能有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盛世”。她们工富有女性特征,
而这突出地由“母爱”体现出来。没有人家德拉布尔那样深刻而细腻地展现
出女人在怀孕、生孩子、做流产时的微妙心情。而且,母爱之情往往成为拯
救她处于困境的女主人公的重要因素。当凯特处于“中年危机”时,是儿子,
长大成人的儿子给了他信心和希望。德拉布尔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第三个特点
是,她们不能安于家务琐事,而有自己的追求、敢于追求。凯特从16 岁就走
出家庭,凭着一腔热情踏进社会的大门。她回想起来,虽然也看到自己当时
恋爱的盲目和太早的婚姻,但她并不后悔。在丈夫不能维持家庭生活的情况
下,她边工作、边抚养孩子,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当然她并不是一个女强人,
她的家里常常是乱糟糟的,不象伊文琳,既干社会工作,又把家务安排得井
井有条。而且,她的善良也使凯特不能拒绝那些她不喜欢的男人,她常为此
而苦恼。《人到中年》与德拉布尔以前的小说又有很大不同。首先,它的内
容更深厚了。它反映了中年妇女的思想危机。14 岁的凯特,作为一名成功的
妇女问题专栏记者,回顾自己所做的事,除了写妇女问题还是妇女问题,她
感到那些受人吹棒的文章观点浅显毫无意义。她为之感到厌烦,甚至她开始
厌倦女权主义。“她觉得自己落入了一个老套子。她为大家都在对女权主义
感兴趣而她却反而感到心情沉重。”但她又干不了别的,她后悔当初没有读
大学,不象伊文琳、台德,都受过大学教育,而她似乎只会写那类文章。她
对今后应该怎么干,干什么而感到迷惘。实际上伊文琳也和她有同感。她对
那循环往复的填写表格感到厌倦,看不出意义和收获所在。41 岁的凯特还开
始为她那日渐衰老的父母而担心,他们和她那种快节奏的生活的距离越来越
远。她的哥也让她同情。作为母亲,凯特还要操心3 个孩子的生活。而在这
时她又怀孕,她的孩子会怎样想呢?作为一个41 岁的离婚女人,她不愿自己
在感情上越来越依赖孩子,同时她也希望有一个让她爱的男人来爱她。因此
在离婚后,她和台德有过一段恋清。台德之后她又有过阿德里安、凯文、马
修、科诺、派特里克。。,但是他们都不能让她产生爱情,而且要让这些男
朋友都满意,又令她有一种说不出的烦恼。最终在儿子的劝告下,她断然拒
绝了他们。甚至对她真的有些爱上的雨果,她也不愿放松自己的感情,而坚
守“再也不跟任何人走”的信条。德拉布尔在提到这本书时说:《人到中年》
是一本“记录”。她所追求的是“真实”。《人到中年》也许会被看作是一
部批评女权主义的书,但是“真实比思想要更加重要”。其次,《人到中年》
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是在当今世界和英国社会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慕扎备的出
现,使读者想到动乱的中东战事,他对凯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表明了两个地区、两种世界思想认识上的隔膜和差距,也使读者对
繁华的伦敦生活打上问号,而伊文琳遭受的不幸事故,更揭示了当前英国社
会的不安定。凯特的父母,和以伊文琳、台德、雨果为代表的各种类型人物,
构成了英国中产阶级30 年来的生活历史图卷。社会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然而
人的信心却越发减少。但是德拉布尔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凯特通过制作


电视片,又看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小说的结尾,她举办了“黛洛维式”
的聚会,当她看到19 岁的儿子长大成人,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战胜了“中
年危机”。第三,《人到中年》也体现了德拉布尔对艺术手法的新的尝试。
心理描写是她的特长。而在这本小说中,她试图用一个中年人的眼光来看英
国的现状,看她的现在和过去。她把第三人称的叙述描写和第一人称的思考、
表白相结合。小说通过回忆、梦,以及雨果的一段自叙,描写了二战后的一
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心态,虽然有的批评家认为德拉布尔在艺术上的尝试并不
成功,小说缺乏情节,节奏太慢,“每一件事都有太多的历史”,但是也有
德拉布尔的崇拜者赞扬这部小说的结构,成功地表现了凯特思想上经历的怀
疑的痛苦。认为这部小说是她艺术表现的顶峰。

(童燕萍)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

作者简介萨尔曼·拉什迪(1947—)英籍印度作家。他出生在印度孟
买一个富有的穆斯林商人家庭,在孟买一个英国教会学校读小学,在乌尔都
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环境中长大,1964 年举家移居巴基斯坦,对此他是反对
的。他在英国中部城市拉格比的市立学校上中学,学校中的种族主义、排外
主义使他深恶痛绝,以致他一度中断学习返回巴基斯坦。后在父亲坚持下,
他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攻读历史,其间热衷于戏剧艺术和西方现代文学。
毕业后他当过演员和广告作家。他与英国人克拉丽萨结婚,生有一子扎法尔。
他的第一部小说《格里姆斯》(1975)出版后反应平平。此后他以近6 年时
间两易书稿,写出了第二个长篇、他的代表作之一《午夜的孩子》(1981)。
此书以其丰富的想象和独特风格在英国文坛引起轰动,并在印巴次大陆和欧
美受到一致赞扬,获得布克奖、布莱克纪念奖和英语国家文学奖等三项重要
文学奖。短时间内,此书被译成12 种文字出版。英国当代文学史界公认这部
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在英国的扛鼎之作。他的第三部长篇《羞耻》(1983)
以巴基斯坦为背景,在评论界再获好评。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是本世纪引起
最广泛关注的作品——《撒旦诗篇》(1988)。该书干当年11 月获得英国怀
特右莱德书奖。次年2 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声称该书攻击了伊斯兰教先
知穆罕默德,悬赏52,万美元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除掉这个“叛逆”。作家
拉什迪只好隐身埋名,在警察的严密保护下过日子。但他并未停笔,现已完
成第五部小说。

内容概要《午夜的孩子》以第一人称叙述。书中主人公,我——萨利
姆·希奈,是午夜孩子中神通最大的一个。我的外公阿齐兹是克什米尔人,
曾在德国学医。他是印度近、现代史的见证人,他又使我的家族既有印度古
老的文化背景又有现代西方文明的自由精神。我母亲阿米娜是外公的第二个
女儿,她的前夫为逃避军方的逮捕离开了她,行前留下一封休书。阿米娜后
来再嫁给德里的商人阿赫迈德·希奈,他们便是我的父母。1947 年初,随着
印巴分治日期的迫近,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教派冲突日益激化,流血事件
不断发生,在希奈家住的穆斯林区里,在一次冲突的关键时刻,已怀孕的阿
米娜挺身而出,制止住本区冲动的群众,救了一位印度教青年的性命。为报
达救命之恩,这个青年让自己的表兄为阿米挪看手相,预言她孩子的未来。
预言家说,这孩子将有两个头,并将未老先衰,未死先亡。这些专人费解的
谶语使阿米娜惶恐,但多年后竟一一应验。印度教徒的暴力组织“罗波那”
向希奈等穆斯林企业家勒索赎金,声称如不交钱就放火烧他们的企业。希奈
等人由于阴错阳差没能把钱交到勒索者手里,结果企业被付之一炬。事后,
希奈听从老朋友纳尔里卡尔大夫的劝告,趁大量英国人离境、盂买房地产贱
如尘土之机,在盂买大买房地产,并移居孟买。阿米娜住进纳尔里卡尔的诊
所待产。同时住进去的还有卖唱歌手文基的妻子,她也马上就要临盆了。其
实她未来的孩子是她与英国老爷梅斯沃尔德偷情的产物。1947 年8 月15 日
零时,当印度全国欢庆独立时,这个私人诊所中同时降生了两个孩子。在一
片忙乱中,仇视富人的护士玛丽,乘人不备偷换了两个新生婴儿的名牌,使
穷孩子有了一个阔家庭,富该子有了一个穷童年。所以我实为卖唱人的孩子,
而卖唱人的儿子湿婆(印度教中破坏之神的名字)才是阿米娜的亲骨肉。这
个谜底10 年后才被拆穿。我被抱回希奈家。由于我与印度独立同时诞生,我


的照片被列登在《印度时报》上,并收到总理尼赫鲁的一封亲笔贸信。信中
说我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将是新生印度的一面镜子。护士玛丽原是为讨好自
己的情人、激进分子菲力普才干下调包的罪行,事后却发现菲力普已经弃她
而去。她对自己的罪过感到后悔,又不敢承认,于是自荐作了我的奶妈,以
求赎罪。玛丽住进我家后,发现废弃的钟楼上夜半有人活动,十分害怕,便
报告了警察。警察发现那是通缉的要犯菲力普,并将他击毙,而钟楼是他的
炸药库·玛丽为此悔恨终生。我从9 岁起开始具备心灵感应能力,进而发展
成为能够每天午夜与分布在全国的午夜孩子们通话,并使他们所有人的灵魂
集中到我的内心中来开会。出身于不同种姓。宗教、阶级、社会集团的孩子
们,在这个会议上谈自己的生活、理想,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于是
这个会议真正成了现代印度社会的缩影。这些午夜的孩子们,有的能随意改
变自己的大小,有的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任意旅行,有的能随意出入镜面,有
的能随意改变自己的性别,有的能比鸟飞得高,有的能比风跑得快。。但神
力最大的是主子钟敲零时整的我和湿婆,我的灵魂能钻入任何人的大脑,知
人心事,而湿婆有一双威力无比的神膝、打仗成无不胜。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