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莫莉准备和一名“进步的”生意人结婚;她的儿子决定继承资本家父亲的产
业,以财产为手段做些有益的事;安娜拟去夜校为少年犯人授课,并参加工
党。对于这些,她们自己也持讥讽、怀疑的态度。这是对那节“金色笔记”
畅想曲所揭示的希望的某种“冷处理”。很显然,安娜们的难题和危机都没
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作品鉴赏莱辛早年作品深受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影响,《金
色笔记》一书精心构思的多重奏式的复合结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引起很多
批评家的注意。这部作品常常被认为是莱辛对文学和小说的一种再思索。它


强调理性化的语言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差距和矛盾。语言总是力求趋近一种秩
序,一种解释,而生活本质上就是亦此亦波,亦因亦果的说不清的混沌整体。
所以安娜的四个笔记本的内容成了对她的原始意图的嘲弄:如对政治的关心
并未能被拘在“红色笔记”里,蓝本中记述的安娜的个人危机是与红本中的
政治问题交错纠结,互相呼应的。而她的私人笔记有时又竟成了报刊新闻报
道剪贴簿。在这篇小说里,“故事”被打成了碎片,分裂成许多片断的记录
和叙说,其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具有权威性。“自由女性”从传统的全知角度
以第三人称叙事方式描写安娜和莫莉的生活,但是安娜的四个笔记本表明,
人的思想和活动是如此多面化并且矛盾重重,不可能被干净利落地收入任何
“全知”叙述中。“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和关系也变得难以确定。黄色
笔记中的爱拉是个虚构人物。但她的处境和心态十分地近似安娜本人。难怪
安娜在另一处又说:爱拉就是安娜。而试图“写实”的文字却注定要背离真
实。安娜惶恐地发现,不仅她的小说《违禁的爱》有歪曲之嫌,就连理应最
真实的私人日记(“蓝色笔记”)“也一样虚假”。有时她在日记中巨细无
遗地详录一天的活动和心理感受,但又不认为这些吃喝拉撒睡的细节的总和
就是她的生活的“真相”。于是又把这一切划去,换上“寻常一天”,“万
事如旧”等同样令她不安的表述方式。在蓝色和金色笔记本中安娜的歇斯底
里的美国男友名为索尔,但最后一节“自由女性”中提到这么个人物时,他
根本不叫索尔,也并不那么疯癫。“自由女性”的叙述具有传统小说的权威
语调,好象是客观的,可信的。然而小说其他部分中又暗示它不过是安娜的
另一部作品。全书收客着许多有时互相印证,有时互相抵牾的重叠交错的叙
述,却没有什么被绝对地肯定或否定,也无从判断孰“真”孰“假”。但是
另一方面,在莱辛的作品里形式是和内容融合一体的,艺术的疑惑和问题也
是生活的疑惑和问题,作为“主人公”的安娜思想陷入重重危机,找不到可
以当做人生蓝图的现成的情节模式。不论在社会活动和私生活中她都不知当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四分五裂的“故事”讲述的正是这种四分五裂、迷惑
不安的人生。从某个意义上说,所有笔记本中支离破碎的片断记述又都具有
“真实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或表现了主人公(有时也兼叙述人)
的精神困境。安娜们作为具有正义感的独立不羁的“自由女性”在思想上和
实践中都无所归依,彷徨痛苦,但又不肯就此彻底放弃信仰,消沉绝望。安
娜的一本本笔记就录记了她们痛苦求索的思想轨迹。这部小说虽然高度关注
艺术形式问题,却显然并非只是为艺术而艺术。莱辛仍一如既往地关心让会
和人生。也正因此,《金色笔记》不仅得到文学批评家们的重视,更在左翼
(或前左翼)知识分子以及许多具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妇女当中引起了相当大
的反响和共鸣。

(黄梅)


约翰·韦恩打死父亲(1962)

作者简介约翰·韦恩(1925—),英国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1925
年3 月14 日出生在斯托克一个富有的牙医家庭,其童年生活在自传《轻快地
奔跑》(1962)中有生动的描述。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写诗,与当时被认为
是“运动派”诗人的金斯莱,艾米斯和菲利普·拉金同出诗集《五十年代诗
人》。1947 年从牛津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当过大学讲师。1959 年后成为专业
乍家。他写过剧本、文学传记,出版过诗集《基石上刻的字》、《向上帝哭
泣》、《荒野小路》、《致五位艺术家》等;他的文学评论也很有特色,较
著名的有《初步评论文集》、《论文学与思想》、《塞缪尔·约翰逊集》等。
韦恩最大的成就是小说创作。他的成名作《每况愈下》(1953),模拟流浪
汉小说的形式,描写一个出身中产阶级的大学毕业生,挣脱家庭和社会地位
的羁绊,尝试各种职业,以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万花筒般动荡不定的英
国社会。主人公一方面努力探索人生价值,一方面倾泻着内心的愤怒。该小
说被认为是“愤怒的青年”的第一部小说。韦恩也因此被认为是五十年代“愤
怒的青年”的代表之一。韦恩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传统,在《打死父亲》
(1962)中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和种族歧视问题,在《山里的冬天》(1970)
里,描写大资本的势力无孔不入地侵蚀到每个偏僻的角落,表现了人民的不
满情绪。他的长篇小说还有《生活在现在》(1955)、《竞争者》(1958)、
《年轻的客人们》(1965)、《较小的天空》(1967)、《赦罪僧讲的故事》
(1978)等。短篇小说集有《叔叔及其他故事》(1960)、《救生员及其他
故事》(1971)等。

内容概要1943 年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英国一条乡间小路
上,16 岁的男孩子杰里米·科尔曼正欢快地骑着自行车作长途旅行。他出身
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丧母,父亲阿尔弗雷德是一个酷爱自己工作的希
腊文教授,对儿子要求很严。但是,杰里米忍受不了那间象坟墓一样又黑又
闷的屋子,更忍受不了父亲冠冕堂皇的说教和私立学校刻板严厉的管束,渴
望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大自然中去涤荡自己的心灵。蓝天,白云,生机勃勃的
嫩草,向空中笔直冲去的小鸟,都令他兴奋不已。一种超平意志的力量控制
了他,他把深恶痛绝的希腊文法书狠狠地撕碎,让纸片沉到厚厚的黑烂泥中,
回到家里弹起了钢琴。杰里米从小酷爱音乐,14 岁那年第一次听到爵士乐
时,立刻明自了这便是他的一切。现在,只有在弹琴时,他才能体会到小鸟
起飞时的那种自由。一种反叛心理使他顶撞了父亲,然后离家出走。在市中
心的舞厅里,他成功地演奏了几曲爵士乐,和一个妓女跳舞,喝酒。要不是
因为酒醉呕吐,他差一点儿把童贞献给了那个娼妓。在被人狠揍一顿之后,
他狼狈地回到家中。杰里米痛苦万分,深感自己的灵魂已经被沾污了,想到
宗教中去寻找解脱,用宗教的热诚把自己全身上下严严实实地裹起来,连钢
琴也不弹了。父亲期望他浪子回头,认真读书,他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希腊
文法同灵魂的得救搅在一起。板球课上,路边出现的一只可爱的小狗,一位
年轻漂亮的姑娘,又唤醒了他心中对美的回忆。幸福感象一阕幽静的乐曲从
他心中喷涌而出。他又弹起了钢琴,热情奔放。杰里米第二次离家出走,是
这一年的夏天。他先在乡间谷仓里挺身而出,解救了一个遭人欺侮的姑娘,
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她,然后卖了自行车,独自乘火车来到伦敦,决心找个
成长不受阻碍的地方呆它一段时间,他在舞厅里找了个弹钢琴的工作。尽管


那时的伦敦常常停电,到处是断墙残垣,他的收入菲薄,住在破破烂烂的房
子里,连食品供应证也没有,但是他能够用爵士乐迷住观众,便有了最大的
快乐。对杰里米来说,爵士乐就是他的命根子,就是他生活的目的。他忘记
了家庭和亲人,战争和时间,也忘记了自然和死亡。整个宇宙在他眼中就是
64 个黑色白色的琴键和那间烟雾腾腾的地下室酒吧。他对爵士乐的理解和演
奏技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伦敦,他先后结识了蒂姆和珀西。蒂姆欣赏他
的爵士乐,还热心地帮他搞来了身份证。但蒂姆那种玩世不恭、喜欢吹牛、
厚颜无耻地倚在女人身上混饭吃的品格却很令杰里米鄙视。珀西·布莱特与
蒂姆完全不同,他和杰里米的友谊真挚而牢固。珀西是个黑人,在美国空军
服役,身材魁梧,宽忍沉着,富于魅力,一只活阀长号被他吹奏得出神入化。
对音乐的热爱、理解和追求,把两个肤色不同的青年人紧紧联在一起。珀西
一开始吹的那几个音,杰里米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的号声畅快淋漓,似乎不
断鼓动人们向前冲锋。听了珀西的演奏,杰里米才懂得爵士乐竟可以达到那
样一种深度和广度。珀西在杰里米的心目中便有了一种天神般的力量。珀西
的家在美国马里兰州,他从5 岁起就饱尝了种族歧视的滋味。杰里米告诉他,
在英国绝对不会有人那样对待他。珀西那深沉而又哀伤的眼睛里掠过一丝嘲
讽的神情。杰里米离家出走后,他的姑姑艾莉诺急病了。她在高烧中看见杰
里米即将被烈火烧死,而他的父亲却身穿黑衣为他祈祷。艾莉诺托人找到杰
里米。杰里米从伦敦赶回来看望姑姑,并期望和父亲达成谅解。他说:您的
教育方式并不合我的意,我要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但这并没有必要使我
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阿尔弗雷德一点儿也听不进去父子俩不欢而散。回
到伦敦后,杰里米对过去的一切都一无牵挂了,潜心研究音乐。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了,他应珀西之邀来到巴黎,艺术上有所创新,觉得自己又一次获
得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