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留着心爱的长辫子。可一夜之间,她们不得不换下漂亮的高跟鞋,穿上40
码的厚毡靴和带帆布套的美式大皮鞋,必须剪掉心爱的长辫子,习惯军队纪
律,学会识别军衔,学会射击目标,匍匐前进,缠包脚布,一连几昼夜不睡
觉,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戴上防毒面具、挖战壕。。这些具体的战争生活,在
姑娘们要求参军之前,是无论如何想不到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女人参
加了战争呢?薇拉·达维多娃说得好:“我认为,这涉及到我们民族的特点。
当我们的妇女看到她们的国土要论丧、民族要灭亡时,她们是不能心安理得
地给孩子洗澡,心安理得地烧饭做菜的。”姑浪们为此付出了10 倍的艰辛、
惨重的代价:她们有的将鲜血洒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有的落下了终身的残
疾,有的才20 多岁就白发苍苍,有的甚至不会穿姑娘的衣裙。。但她们毕竟
挺过来了,终于熬到了战争胜利的那一天。狙击手玛丽亚·伊凡诺夫娜·莫
罗卓娃,战前还是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参军后她成了一名连步兵看着都羡
慕的狙击手。一次,步兵发现敌寇后,由于敌人距离太远,冲锋枪射程不够,
便请莫罗卓娃来消灭这名敌人。莫罗卓娃虽然出色地执行了命令,但事后不
知怎么“我的双手发起抖来,而且浑身都打开了寒噤。我怀着一种恐惧。。”
因为,“这是一个活人哪,虽然是敌人,可毕竟是个活人。”毋庸讳言,战
争中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着莫罗卓娃的经历。但是,战争又是会改变一个人的。
上士,狙击手克拉芙季娅·格利戈里耶夫挪·科罗宰娜,在看到被德寇烧死
的苏军战俘的焦炭似的人骨后,在目睹了几颗灰烬中的烧光了珐琅质的五星
帽徽后,则认定“不管我杀死多少人,我都不动心了。”因为,“当我见到
这些烧焦的尸骨时,我不能控制自己,心里只剩下愤怒和复仇的欲望。”还
有一位姑娘来自农村,她胆小懦弱,心地善良。有一次,家里的一头母牛生
病死了,她竟伤心得哭了两天两夜。母亲怕她哭坏了身体,只得陪她一起掸
眼泪。可战争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她前后判若两人。那是一次残酷的拉
锯战,苏军部队饿了3 天3 夜,可以充饥的只有又硬又干的面包干,战士们
无法下咽,嘴上都起了血泡。情急之中,他们突然发现前沿阵地上有一匹漂
亮的小公马在溜跶,于是他们请来了这位当阻击手的姑娘。姑娘二话没说,
举枪“叭”地一下就结果了这匹可怜的小马,并用它的肉熬汤,滋补挨饿的
战士。当时有位新兵对姑娘的做法很反感,觉得她“心狠手辣”,并拒绝吃
马肉汤。对此,姑娘只能默默无言:面对饥饿的战士,你还能对马匹存什么
“侧隐之心”吗?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心痛这匹漂亮的小马呢?这实在是
不得已啊。战争,本来是男人的事,应该“让女人走开”,可事实上,几乎
是全苏联的妇女和儿童都投入了战争,只是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战斗,以独特
的感受体验战争。游击队员切尔诺娃,她虽怀有身孕,但还是不顾一切地把
地雷夹在腰里,靠着胎儿卜卜跳动的心脏;还有一位母亲,带着5 岁的女儿
走遍全城,小姑娘的裙子里,好几层传单裹在身上,而这时,大街上布满了
德寇和伪警。。是这些女人缺少母性吗?是她们乐意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去冒
险吗?不。她们热爱生活,她们想活下去,她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免受自己正
在遭受的苦难。所以才做出这些连男人都惊诧不解的举动来。和平时代的人
们简直难以想象:一个自己才只40 多公厅的小姑娘,要从前沿阵地、甚至从
燃烧的坦克中背回体重是自己2~3 倍的战士,她们工作的临时卫生站,堆满
了锯下的胳膊和断腿,用她们的话说,简直象个“屠宰场”,多少男人见此
情景吓昏过去,而她们却早就习以为常。。是啊,正如女战士薇拉·达维多
娃所言:“我们全都迫使自己适应战争,迫使自己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可是
却要付出十倍干男人的艰辛。”战争中没有女性,战争又不能没有女性。
作品鉴赏《战争中没有女性》的文体较有特色,属纪实文学,亦可称
为文献性或纪录性文学。按照苏联《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纪实文
学是一种“学术吏料性的艺术散文”,它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反映当时的详
情细节,完整或部分地再现史实。但纪实文学又并作单纯地叙述历史或现实,
而是采用艺术的综合概括手法,高度真实地反映生活画面和历史人物。与小
说相比,作家的想象和虚构在纪实文学中又受到严格的限制。总之,把文献
史料忠实地、哲理地再现出来,再加以典型化原则的处理,是纪实文学创作
的主要手法。《战争中没有女性》这部作品,则可以说是一部全景性的纪实
文学。作者没有象前人一样,选择一个或几个原型,精心构思成一篇环绕一
个或几个人物民开情节的小说。如果那样做,作者也是有足够的素材积累和
驾驭能力的。但是,阿列克茜叶维契另辟蹊径,仿佛是要写出伟大卫国战争
中苏联妇女的整体形象。事实证明,作者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作品的12 个故
事无纵向的主脉贯穿,各自成篇;主人公们面对读者娓娓而叙,虽然有些叙
述过于琐碎,甚至还有反复,但由于是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因而显得真切
感人,于平淡中见起伏。纪实文学的写法,还免去了作者转述之苦,使“主
人公→作者→读者”的三元关系简洁为“主人公→读者”这样一个更直接的
二元关系。主人公所有的情感历程、情绪体验能更直接、更准确地传染给读
者。无怪乎这一写作手法波许多中国当代作家所接受和喜爱,如张辛欣的《北
京人》。作品中,众多的主人公们用夹杂着各地方言的北京话,向读者叨嗑
生活的甜酸苦辣,充分体现出现代北京人的心态,有着浓郁的北方生活气息。
《战争中没有女性》对战争所取的描绘角度也颇具独特性。阿列克茜叶维契
不去渲染战斗和工作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描写女兵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而主要是通过女性心灵对于战争的感受,从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绘战争,从而
更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战争的本质。因为,战争本来似乎只是男人们的事,而
女住与军人似乎难以得兼,但这一常规在卫国战争中被打破了,众多的女性
从戎参战。女孩子们身上常见的娇气、温柔、端庄、怯儒等等,被战火彻底
烧毁了,女性非女性化了。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的严峻和惨无人道,
也说明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全民性。总之,这部作品着意于探索战争中女
性的心理和精神风貌反映了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牺牲精神和杰出贡献。苏
联的战争文学、女性文学很多,佳作也不少,但象《战争中没有女性》这样,
从个性各不相同的众多女性的心灵深处去反映战争的作品,似乎还是不多见
的。
(谈瑢)
阿·纳·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作者简介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1911—)出身于工程师
家庭,1934 年毕业于莫斯科运输工程学院。作家早年的作品多为儿童题材和
生产、道德题材。1951 年,因长篇小说《司机》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73
年,中篇小说《无名小卒》又获俄罗斯国家文学奖。雷巴科夫的作品致力于
对历史、道德和政治的严肃思考,通过行为、事件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了广
阔的社会生活层次,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学魅力。雷巴科夫的其他作品还
有:《短剑》、《青铜鸟》、《叶卡捷琳娜·沃罗尼娜》、《沉重的黄沙》、
《阿尔巴特街的枪声》和《克罗什历险记》等。《阿尔巴特街的儿女》是雷
巴科夫创作的三部曲的首部。另两部是《一九三五年及其它年代》和《一九
四四年》。此书在公开发表之前,手稿已在苏联文学界广泛流传,许多作家
争相成为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小说发表后,苏联文学界反响强烈,认为
它是一部“不打哑谜的历史画卷”。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称赞它“成功地填
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空白点’”。小说在苏联国外也引起轰动,《纽约时
报》驻莫斯科记者塞格·施迈曼喻之为“1987 年春天将引爆的一颗文学炸弹;
美国一家出版商以10 万美金从作家手中购到版权,独家在美国出版英译本。
内容概要《阿尔巴特街的儿女》通过对莫斯科阿尔巴特街区一些青年
男女主人公命运的描写,来反映苏联三十年代初期的社会历史现实。小说有
两条线索,一条是写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上的青年男女萨沙等人的命运,另一
条线索是描写苏联上层人物的矛盾和斗争,主要写斯大林大权独揽后对基洛
夫、奥尔忠尼启则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疑、猜忌和迫害。在阿尔巴特街上,
住着这么一些青年,萨沙·潘克位托夫,交通学院的学生,学校的团支部书
记。他诞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父母很早离异;父亲每隔一段时间来看望他
们母子一次,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知识妇女;他从小自尊自爱,能独立思
考,加之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在学校的表现非常出色。萨沙所在的交
通学院有一位叫克里沃鲁奇科的副院长,他一生戎马生涯,早年曾是奥尔忠
尼启则的部下,“学院里盛传他闻名于世的戎马生活,他至今还穿着军服、
马裤和皮靴”,他严谨耿直,不苟言笑,“学生们都对他俱伯三分”。有一
次,他负责学院宿舍的建设工程,因建筑材料缺乏而让宿舍建设下马。此举
被学院的党委书记包林、研究生洛兹加切夫等人视为把柄,企图利用这一事
件来陷害克里沃鲁奇科,并揪出总后台奥尔忠尼启则。于是,他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