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5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樵傅摹!�
李文强咧嘴笑两声,接着继续叫苦:“出版还要有人要才行,新华书店不收,我也不知道卖哪里去……”
“卖不掉送我,我帮你收藏着,哎呀,我啥时候才能出本书呀,老板!”
杨锐撇撇嘴:“你先得写本书呀。”
“写了就给出?”
“老李是自费的,你要是每个月拿150的工资,我给你出。”
“那算了,我自己想办法。”王晓芸低头了,心里却是突然涌起了自费出书的念头。
其实,不止是他,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也都有了出书的心思。
中国人将“立言”看的很重,如果是地方厂矿,能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豆腐块文章,都要兴奋的炫耀好几天。学校里稍微矜持一点,但谁要是写了书,那也一定是大鸣大放的炫耀了。
就84年的当下,除了杨锐的实验室能开出几百上千元的工资,普通的研究所都要吃不起饭了,自费出书根本不流行,人们也不分这个。
因此,当几个人算到,他们只要几个月的工资就能出一本书的时候,顿时一个个心痒难耐起来。
相对于他们以前几十一百多块的工资,杨锐开出的薪水,他们根本花不完,除了买房,他们的钱也只能存在银行了。
不过,要出书,首先要写本书出来。
而且,这本书之后是炫耀的资本,是要给人看的。
这么一想,几个人手底下不自觉的都动了起来。
想到就做,这几乎是所有小牛们的特质了。
……
第556章 序幕开启
写书不是容易的事,写学术专著更难。
对于没有书稿的段波、张学通,甚至黄茂和涂宪等人来说,首先确定专著的方向就不容易,之后,再想到这本书挂着自己的名字,可能要跟着自己一辈子,被所有的对手看到,再要写它就更难了。
所以,大家虽然羡慕着李文强,可真正动笔的却没有几个。
这也让杨锐看出了李文强的不同,要不然人家以后是三国院士呢,就是动乱年间,人家也在闷着头读书搞理论,有机会就验证,没机会就继续闷头读书,一本两三百页的专著改了又改也不嫌烦。
可以说,在大家两眼望天觉得绝望的年间,李文强完成了自我积累,而且,他学习的速度很快,或者说,利用时间的效率很高,这才开始正常研究没几年,他把能验证的东西都验证了,书也改的差不多了。
可以想见,再过几年,李文强在个人研究方面,肯定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成功,则长出牛角,失败,则继续积蓄力量。
其他几个人在未来,虽然不是院士级的就是长江学者级的,可他们这几年时间可没有这般努力,最起码,研究的深度不够,以后还有的忙呢。
李文强轻松的确定书皮封面,轻松的确定书页纸张,轻松的确定印刷字号……史贵没有让他等太久,李文强就得到了300本写着自己名字,热乎乎的铅印。
一番折腾以后,李文强的发际线仿佛都恢复了两厘米似的。
“恭喜呀。”
“恭喜恭喜。”
实验室同仁一个挨着一个的向李文强祝贺。
李文强乐的合不拢嘴,一边说着同喜同喜,一边将书拿起来,双手递给每个人,道:“请斧正。”
杨锐也拿到了一本,只见《细胞代谢活动》几个蓝字灿灿生辉——是真的生辉,似乎是加了什么金灿灿的颜料的样子。
魏振学凑了过来,笑嘻嘻的对杨锐道:“我建议的,是不是特漂亮?”
“你建议的什么?”
“标题蓝字,封面纯白,带金粉,老远都能看到,像不像天空?蓝蓝的天空,纯白的云彩,金光闪闪的太阳……”魏振学一副抒情诗人的架势,就是老脸太抽象,比较难蒙人。
杨锐更是醉了,道:“天空是蓝的,那不是因为封面是蓝的,字是白的?还有,这个金粉也太俗了吧……”
“所以把标题弄成蓝的,封面弄成白的,颠倒一下,俗气就去了,雅气就来了。”魏振学深吸一口气,道:“我觉得我也能做设计师了。”
“老李,你就这么着被魏振学给拐了?”杨锐同情的看向李文强。
李文强嘿嘿的笑:“书都出了,其他没关系,大家高兴就好。”
“这个金粉可容易掉。”王晓芸用手搓了一下,提醒李文强。
李文强正处在兴奋当中,憨厚的道:“没关系,掉了就掉了。”
“撒金粉就是为了掉的。”魏振学挺胸抬头,再次宣示自己设计师的身份,道:“金粉掉了的,说明不是全新的书了。咱们这是第一版的珍藏版,就像是邮票一样,你金粉一点都没掉,那就是全品相的,你金粉掉了一些,那不好意思,九品都不一定是你了。所以啊,拿到赠书的各位,好好保存咱们李文强同志的珍藏版专著,以后值钱了,结果你的书品相不好,别说我没告诉你啊。”
王晓芸等人听的目瞪口呆,转念一想,还怪有道理的。
于是,从魏振学开始,大家都给《细胞代谢活动》包上了书皮,然后在书脊写了书名。
杨锐暗叹一声,也随大流的包了书皮,心道:二货果然是有传染性的。
李文强同志未来确实会牛起来,但他终究没有牛到爱因斯坦或者达芬奇的程度,而这本《细胞代谢活动》,老实说,杨锐也没什么印象,换言之,他当年翻了好几年的图书馆,扫了无数的专著,甚至没有翻到这本书,可见这本书不可能是《物种起源》一样的神作了。
既然如此,这样的初版书,再怎么珍藏版,也到不了值钱的程度。
整个实验室里诸人的行为,简直如同猴子学戴帽一样……
杨锐忍不住从抽屉里拿出照相机,“咔嚓”一声,拍了一张照片。
一屋子好几个院士犯二的场景,以后估计也不多见了。
李章镇站在旁边,等大家庆祝的差不多了,自己取了一篮子书,道:“这个书我多拿几本,送到科委去给贾主任看一下,争取拿个奖回来。要是评奖成功了,文强同志要请客哦。”
“一定一定,哎呀,太感谢你了。”李文强确实挺想要一个奖的。书号是买的,书是自己印的,总感觉有些不够踏实。
李章镇轻笑着说:“不用谢我,要谢也应该谢杨总。咱们华锐实验室是港资高科技企业,用华锐的名义评奖,几率会高很多的。另外,杨总还给批了经费。”
李文强从善如流的转身感谢杨锐。
杨锐被他握手摇的上下起伏,笑道:“不要谢来谢去了,你只要能给实验室做出东西来,经费付出就是应该的,你如果做不出东西来,那是我眼光不行。”
这话说的,几个人都觉得入耳。
李文强也高兴道:“您放心吧,我把这本书的事折腾完了以后,就全副精力投入到实验室里来……”
“不用全副精力,七成就行了,该写书的写书,该**文的**文,咱们是做研究的,又不是在工厂搞流水线,你们有想写的东西就记录下来,有想发表的论文或者专利,又或者书籍,就交给李章镇来做,咱们实验室对这些都有奖励。”实验室的成绩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纸面上的,光做实验不写paper的,那才叫一个傻。
王晓芸则被杨锐说的奖励给吸引了,问:“还有奖励,奖励什么?”
“老李这次的奖励是1000元,如果得奖的话,就再多给。”杨锐说着笑笑,道:“咱们实验室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就慢慢补全吧,遇到了,咱们就商量着来,总的来说,实验室做的好,大家都有好处,实验室的成果不好,那就没办法了,私人实验室,如果真做的资不抵债,以至于母公司无法承担,那也就只好倒闭了。”
杨锐说的很实诚。至于母公司,自然是离岸公司了。
众人被杨锐刺激的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80年代的中国人,还真不知道倒闭是怎么回事,但就他们知道的部分,已经够骇人的了。
不一会儿,实验室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工作模式。
杨锐招募来的都是30多岁的小牛,各自做事都有了自己的套路,而今稍作磨合,工作已然无碍了。
杨锐按照前日做好的分配表,开始给诸人新的任务。
有的人之前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也是不管,后面的任务和前面的任务都要做,杨锐只看成果。
这也是招小牛的好处,尽管还是需要培养,可基础能力均已具备,尤其是具有完善的自学能力,减轻了杨锐的负担。
30多岁,对一名研究者来说,也是到了分水岭的年龄。
该出成绩的,四十岁以前基本都能出了。
三十多岁还出不了成绩的,以后再想出成绩就更难了。
而能做到院士的,少说都要十几年的牛掰才能被选出来,如李文强等人,积累期再长,也就是几年的功夫,之后,就该是耀人眼球的成果高峰期了。
大部分研究员,在三十岁到四十岁,四十岁到五十岁期间,会完成人生中绝大多数的成果。
大部分智力型行业大多如此,十几年二十年的高峰期过去,一名研究员若是能够掌握一间研究室做老板,那就还能延续几年的高产出,否则的话,也就慢慢陷入沉寂了。
而在高峰期之前,大部分的研究员都是处于静默期的,这一方面是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社会资本积累不够,如果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年轻的研究员除非找到特殊的项目,否则,他们很难用少的可怜的资源做出优秀的成果。
正常情况下,一名二十多岁的研究员,也就是比同龄人做的好一些而已,因为年轻研究员获得的资源都很少。
直到获得的资源增加以后,研究员们的水平差距才体现的出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