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004-山水文心-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性被他穿得糊涂起来了。”他的这番话,只有到了北平,才会写得出。胡同是线,把北平城织在一个网子里。这儿的春季,常常又是多风的。一天阴霾沉沉地遮笼着青灰色的院墙,连喘息都异常窒闷。干燥的空气最能引起南来游人怅然的感触,而格外怀恋家乡清亮的水光、芳润的气息。
苍灰的天色下,映入眼目的还有纷列于街巷间的朱门。过紫禁城,从环绕宫墙的护城河这边望去,“那城门高大异常,全部都漆成了朱红色,门上满钉着闪耀金光的铁钉,中间装着有面盆大的两个铁环,也涂着一层金色。总之一看这城门,就会使人们想起帝王的尊严来。我不知北平的执政者,为什么还要把这些前朝遗下来的骨董油漆得如此新鲜。无怪有人说,一进北平城就满眼是封建意味了”;而“北平的住家几乎十之七八都漆有这种朱色的大门,颜色之鲜艳,望之刺耀眼帘。看去固然是华贵悦目,但同时仿佛会暗示出一种浓厚的官僚气息来”。读至此处,我真的要赞叹孔另境独到的眼光。风景散文,是行走的记录,最需要心灵的自由,竟至带有一些散漫也是无妨的。载游载说,形于言,正好运用着夹叙夹议的手法。载道面孔,太过深沉;铺张的谈哲论理,又断非适合于以“记”见长的文体。片言警策,却如火花之一闪,只在瞬间便可照亮一景一物,同样能够显示思想的力量。孔另境对京城门扇颜色的这数句议论,排在纸上只几行字,透辟虽未可断定,引人深思的东西却还少吗?换了不懂节制的另一位来写,便是洋洋洒洒的通篇,又何能胜得过呢?
接下,用在故宫的笔墨又极俭省。这样的一座皇城,在他并没有引起崇仰、敬慎、惴栗的感觉,他只照实说出自己的话,不添任何文饰上去。真是素心朴笔。东华门内的长道旁,尽是长出荒草的旷地,怎如四面城头的角楼雄峭富丽!他忍不住喟叹:“可见中国人之只图外表,真不虚语呵!”这一句,实是触至国民性中的病处。千古帝制已废,面对遗宫,孔另境的评说透出对封建旧史的批判,平实的笔调中潜含着幽默:“记得有一个殿比较是最高大,仿佛记得叫皇极殿,栋梁上都盘着金龙,中间还设着龙椅,但是光线之暗也以此殿为最甚。一般宫殿里的光线大概都是极不充分的,无怪外官来朝见天子的时候,怎么也认不清高高坐在殿里的龙颜的真面目了。”从这文字的上面,好像浮起一幅用简笔勾出的讽刺图画。金銮殿已不值得再叫天下百姓膜拜。踏过昔年的凤阙禁苑,回头一望,“也无非是寺院式的一堆破房屋而已”,“所谓皇宫者,和一所大规模的监狱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在孔另境看,禁中既无神秘,紫微之则也算不得怎样。他当然不会朝朱槛金脊的宫殿、帝王画像和案头珍宝用情,所寄的一点感慨,颇易惹人讽诵起“冷眼静看真好笑”这句唐诗。
对于三海,孔另境可算是清游了。这种悠闲的趣味从他的文章中不难体会。漾波的太液池、静雅的漪澜堂,可感到江南的风味。形胜之美尽为他笔笔写到。游踪的清晰明了、景物的散而有致,都是他记游的长处,亦在证明着“北平的游憩之地,在全国中就算最好的”这句结论。
北平人在不忙的早晚,常会拖了一种缓慢的声调,聊些见面的闲话,就向院子的一角坐定,在品茶的清闲中看天望云,耳朵追着屋檐上方响过的鸽子的翅音。他们对于故都景物的感忾不必学着知识分子,只懂得到诗文集里去找。院墙外断续的市声,又使他们的心不那么踏实。孔另境在“第三天的下午,和费夫人站在院子里闲谈”时,也不忘市井的气象。他关注的不再是禁垣池馆、楼台亭榭,却是“生根在沿路的参天古木”同“来往不绝的骡车”,凭着他的所感,“故都的道路上有这古木和骡车一点缀,更其显出一种中古时代的风趣来了”。到了有数百家商店丛集在一处的东安市场,“故都人之待人接物,也都彬彬有礼,流露出一种诚挚豪爽的气分。这是资本主义尚未深入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我对它却特别感觉得亲切有味”。他这样亦情亦景地写,随性所之,又偏爱朝微处落笔,体验的正是古人所谓精义入神的妙境。谁会猜不出他言外的意味呢?
记景的文体应该是明净的。让思想隐在风景的后面,成了我看游记的标准。韬蔽其光,其光弥朗,这也可以当作我对于此篇《故都之旅》所佩服的一个理由吧。
孔另境︵1904…1972︶浙江桐乡人著有散文小说集︽斧声集︾︽秋窗集︾︽庸园集︾等
︽故都之旅︾见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游记选︾
第五部分蜀江水月云间佛
艾芜的《大佛岩》
临着蜀江的波流,仰观崖刻的弥勒大佛,身量自矮,思绪也难越凌云山巅远飞。寄诸文字,怕只能以短制应对。艾芜写乐山这处胜迹的《大佛岩》,果然篇短。就想到昔年我游乐山,将大佛的影子移入文章,程度的浅近不待言,而千字之长的篇幅却同其仿佛。
游记文章不好省略对于地理方面的交代。艾芜起笔,于清简的文字里显出气象:“岷江与大渡河汇流在一块儿的地方,屹然挺出一堵庞大的岩石,将汹涌直冲的水势,猛地杀住,硬叫它另转了一个方向。”横空一笔,如秋水际天,绝不从容平缓,在千百记游文中,显出它的风格。下面数句,说过此的船只,说岩壁的佛刻,尽把这处胜状的位置和来历点到。对于入云的百丈石佛,笔触来不得过细。苏轼谓:“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艾芜的确是在写意:岩上林木荫翳,一条印满润湿苔痕的阶形栈道通至大佛的近前,树丛中闪露凉亭、古碑、寺院的影子,崖边的江声,林间的鸟音,一切都是清清润润的,风景还能不清幽吗?当然惹人中意。
大佛岩久印着苏轼的游迹。我就在临崖的一座东坡亭里迎风望江,兼想他“载酒时作凌云游”的风神。照着艾芜的所记,乌尤寺不只以汉代郭舍人苦笺《尔雅》出名,苏轼也来住过。他的家近在眉山,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中国文人对于苏东坡,大都赞美他清旷野逸的态度,况且山川形胜若无倜傥之士的遗影,总不免失味。艾芜说:“一般人都喜欢附庸风雅吧,仿佛不制造一点古之名人的风流余韵,就不值得游玩似的。”一语道出我的同感。但是到了倚山面江的大佛岩,站在深翠的竹树间放怀驰目,看着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迸聚的水浪和峨眉山苍郁的远峰,兼想夜半时水月的清影,真要叹服山水的力量。何来礼忏之气,却只涌一腔诗思。“倘欲说名山大川,确能够移人气质的话,则游历的意义,当在此而不在彼也。”这是艾芜得出的一个经验。有此句话在,真不枉游了一回山!如果说我的性格中存有浪漫的一面,大约同山水的影响不能分。天赋之形的自然会对无常的精神发生一点作用。
艾芜临大佛,非为瞻礼。文章末尾专有一节说:“我由成都赴云南的那一年,舟次嘉定城下,为江上之临时浮桥所阻,不能通过,滞留数日,便乘机去玩了一天……”这处名胜于他,也是偶逢机缘。所记虽是掇拾的片断,却是一篇活泼泼的文字,不细摹大佛面目,而禅界的安静或说山林气已隐约可感。清疏的笔致虽让人似在赏看一幅漂泊路上的速写,恰带足了中国水墨画的精神。
在浪漫诗意的深处,其实是含着一缕世间忧思的。不然,一篇《大佛岩》就太过清美而短少深刻的力量。他在乌尤寺里遇着一些大作饮宴的“军官一类的阔人”,“使人在苍松笑佛间,看见了挂盒子炮的”,游兴还能不减吗?文章的要紧处似乎全在这里了“在中国大抵如是吧,一切名山胜地,都逐渐由诗人名士的手中,化为武人的地盘。所以今日的苏东坡之流,只有躲在‘寒斋’吃‘苦茶’了。”文章收束在这里,古人惯说的“一篇之警策”就不难领受。旧时代的面影经这番写实,直浮眼前。一切仿佛非刻意求之而适得。如果讲记游文章有上好境界,这就是。欲往求之,僧说:识取自家桑梓。
艾 芜︵1904…1992︶四川新繁︵今新都县︶人著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篇小说︽丰饶的原野︾长篇小说︽山野︾散文集︽漂泊杂记︾︽初春时节︾等
︽大佛岩︾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第五部分自然的爱歌
巴金的《鸟的天堂》
巴金留在山水间的文字,记叙的笔调是那么的清逸,状景的色彩是那么的明亮。一篇《鸟的天堂》,绘写着淳美的自然风光,不染一点世俗的垢滓,那颗年轻的心,在南国的清馨中漫溢着浪漫的情思。
这篇游札的文调,静缓如细风中澄澈的波流,闪闪的水光中,又浮升起那个“飞去的梦景”。夕阳落在山坡的后面,天边红艳的晚霞仿佛“一种燃烧似的感情”。他们就在霞光的辉映下荡船朝河心去。“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四围的声响低下去了,喧嚣被隔在远处。这恬适的光景恰能释去一切人生的负累,来怡悦他闲逸的心怀,高远的思致也尽融于一段乐山乐水的体验中了。水面浮闪着树叶的翠影,“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就是那群活泼的水鸟敛翅栖居的繁茂的榕树了。巴金用着婉丽的语句写它,真是“笔锋常带感情”。他的叙游,本少直截的抒情,而对大自然的颂赞,都含蕴在清畅的描述中了。霞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