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林氏三兄弟-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役的进展。    
    负责攻击木桥的连队首先向守军阵地发起攻击。由于敌人死守桥头堡,加上地形对红军极不利,几次发起强攻,没有打下来。敌人从右岸右壁上丢下来的手榴弹,在桥头堡50米以内构成一片火网,手榴弹柄和还没有爆炸的手榴弹,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使红四团攻桥部队无法接近桥头堡。    
    紧急时刻,杨成武根据林彪的电话指示,马上在火线上召集全体党员开紧急会议,研究新的作战方案。会上,有几名党员建议由一路进攻改为两路进攻,进攻时行成梯队,一鼓作气地将桥夺过来。这一建议得到团政委杨成武、团长王开湘的肯定,也得到与会人的赞同。    
    会议一结束,各连队的干部马上回队组织新的进攻。与此同时,从右岸返回的两个连队在上游不远处用马背驮过河后,由一名苗族战士带领,一批批地用脚带牵引,攀上了敌人右岸峭壁的后坡。然后,他们又突然跳下岩层,向守敌一阵猛打,守敌丢盔弃甲,纷纷逃命。    
    攻击桥头的连队乘机发起攻击,守敌受到两面夹攻,难以招架,狼狈逃窜。    
    9月17日,红四团占领了天险腊子口,北上通道终于被打开。    
    第二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及其他红军部队通过了腊子口,并越过岷山,到达鹿原里。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90节 北上途中歼骑兵

    1935年9月20日,红军进入宕昌县哈达铺。    
    在哈达铺,红一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敌鲁大昌部的一个副官处弄到了一批国民党近期出版的报纸。在报纸的一则消息上,他们得知徐海东率领的红军和陕北刘志丹红军已经会师。他们觉得这则消息很重要,便立即将报纸送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看到这个消息,判断陕北有很大一块革命根据地,而且还有力量可观的红军部队,决定中央红军向陕北进军,与那里的红军会师。    
    当天,毛泽东在关帝庙召集了第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团以上干部开会。他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号召部队继续北上。陕甘支队在向陕北进军的途中,几次与敌人骑兵遭遇。过去,红军部队从未与骑兵打仗,这次碰上奔跑迅速、刀光闪闪的骑兵,不知如何对付。    
    为了顺利北上,毛泽东立即指示林彪率领的第一纵队研究对付骑兵的办法。    
    当时,红一纵队走在红军队伍的最前头,遇上骑兵,第一纵队首当其冲,吃亏最大。林彪、聂荣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边行军边组织参谋人员研究打骑兵的战术。根据敌骑兵的特点,红一纵队很快研究了一套打击敌骑兵的办法,并把这种办法编成歌,印发全军干部、战士传唱。    
    10月7日,红军翻过了六盘山。    
    在青石嘴,红军发现东北军阀何国柱部两个连的骑兵正在歇息。    
    林彪在一个小山头上侦察了何部的情况,马上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消灭这股骑兵。毛泽东立即到这个山头观察了地形和敌情,认为这是打骑兵的好机会。于是,他亲自命令第一纵队的一大队、五大队从西侧迂回过去,四大队从正面攻击。    
    此时,敌骑兵正在睡觉,马在吃草。红军突然冲到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未发觉。    
    红军3个大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骑兵猛扑过去。敌骑兵连马也来不及上,就被红军包围歼灭了。    
    这一仗,红军缴获马100余匹、军用物资一大批。    
    随后,陕甘支队在吴起镇又消灭了马鸿达、马鸿宾、毛炳文的数千骑兵,为红军在陕北会师献上了一份厚礼。    
    1990年初,笔者在广西采访时,曾见到一份红一军团长征途中所经历的战斗统计表(抄件),表上写明,从1934年10月16日起到1935年10月21日止,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在长征途中经历的大小战斗达142次,其中红一师62次,红二师70次,红十五师12次。这就是说,红一军团在长征途中平均每2。6天就要打一仗,而且仗仗必胜。这样密的作战频率,战胜如此多的艰难险阻,并打了如此多的胜仗,实属罕见。


第三部分 林彪——葬身异国的军事家第91节 渡河东征获大胜

    红军到达陕北后,因人稀地贫,加上国民党的严密封锁,部队给养成了大问题。    
    毛泽东决定召开一次高级军事干部会议,专门讨论红军的发展和如何解决中央机关及红军官兵的给养问题。    
    1936年1月31日,会议在陕北延长召开。会上,几种不同的意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有的建    
    议向北发展,有的主张到西部的宁夏去。林彪在会上发了言,他主张南下打游击。以上几种意见,都未得到毛泽东的赞同。    
    毛泽东认为,解决红军的困难,最好是渡河东征,打到山西去。其理由是:山西汾河流域比较富庶,筹款、扩军也较容易。此外,山西军阀阎锡山的部队物资充足,消灭一批阎军就可缴获一大批物资、粮食、资金。    
    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2月18日,毛泽东召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开会,布置东征作战的有关问题,并在会上作了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此次东征的主要任务有3项:一是到外线打击军阀阎锡山,并调动他在陕北的4个旅的兵力,借以粉碎敌人对陕甘边区新的“围剿”;二是配合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和全国反内战高潮;三是扩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    
    散会之后,毛泽东正式下达了《关于东征的作战命令》。毛泽东在命令中要求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徐海东、程子华的红十五军团务必在2月21日晚上8时开始在黄河西岸沟口、河口附近同时秘密渡河。    
    当时,山西军阎锡山对红军渡河作战已有防范,除在黄河东岸沿线的21余县派重兵防守外,还修筑了无数明碉暗堡。阎锡山以为,凭黄河天险和坚固的工事,红军无法渡河。    
    林彪、聂荣臻一接到毛泽东的命令,一面带人到黄河西岸察看渡河地点,一面组织部队做好渡河准备。起先,他们计划从冰上渡河,不料,回暖提前,冰河融化,林彪、聂荣臻遂临时决定用船渡河。    
    20日夜,林彪、聂荣臻向部队下达了渡河命令。    
    晚上8时,一支由24人组成的先遣突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向河东划去。船到河中,河水的咆哮声,木船与冰块的撞击声,打破了黄河的寂静。阎军发觉了渡船上的红军,马上进行攻击。霎时,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飞向河中。    
    红一军团先遣突击队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惊涛骇浪,全力向河东划去。船靠岸了,战士们迅速跳下船,奋力向岸上冲锋,阎军的防守被红军突破。第二天天一亮,各路突击队陆续上了岸。阎锡山苦心经营的、被他吹为“固若金汤”的河东防线,一夜之间崩溃了。    
    过了两天,红一军团全部渡过黄河。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红军渡河的作战方针是:分路出击,中路军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左路军、右路军分别南下、北上向晋绥军进攻。    
    2月25日,红一军团行进到关上村地区时,发现了一股敌人。经了解,这股敌人是晋军独立第二旅旅部、第四团和1个炮兵连。林彪、聂荣臻发现这里是一条大川,如果利用有利地形,将阎军围在川里,一个也跑不掉。他们决定抓住机遇,迅速消灭这股敌人。    
    林彪、聂荣臻马上制定了歼敌计划:第一师由西北向南打,第二师由南向北攻,两面夹击。晋军独二旅是阎锡山的王牌部队。过去,阎锡山作战时,哪里吃紧就把这支部队派到哪里解围,晋军称这支部队为“满天飞”。阎锡山也曾数次对人吹嘘说:“我有独二旅,任何部队都不怕。”他没有想到,他的独二旅这次碰到了更强的对手——红一军团。    
    天一黑,林彪、聂荣臻认为攻击时机到了,下令第一师、第二师向阎军发起攻击。    
    晋军独二旅发现前后有红军,感到不妙,拼命突围。    
    红一师、红二师利用有利地形,奋力杀敌。打了几个小时,敌人死伤累累。到了深夜,阎军大部被歼,少数未死的举手投降。这次战斗俘敌400人,缴获步枪200余支、山炮3门,军用物资及大洋一批。    
    关上村一战,晋军元气大伤。阎锡山企图将红军阻在吕梁山以西的计划宣告破产。    
    3月初,林彪、聂荣臻率部继续东进,连续攻占孝义、兑九峪,并逼近战略要地同蒲路。阎锡山见红军长驱直入,心里焦急万分。他一面向蒋介石发电请求派兵援助,一面调集3个步兵师、1个炮兵旅向红一军团驻地兑九峪发动了进攻。    
    起初,林彪以为晋军只有几个团的兵力,决定在兑九峪全歼这部分晋军。    
    3月10日晨,林彪、聂荣臻下令部队向晋军发起攻击。打了一阵,晋军的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两军随即展开激战。晋军利用山边窑洞,不断用炮火向红军阵地猛射。打到晚上,林彪才发现:晋军不是几个团,而是14个团。    
    地形对红军不利,加上晋军兵力较多,林彪感到这是一股“锐敌”,《孙子兵法》里有“锐卒勿攻”之说,觉得一下子消灭这帮晋军不大可能,只有暂避锐气。他与聂荣臻商量决定向毛泽东发电请示撤出战斗,另找机会歼敌。    
    毛泽东当机立断,回电同意部队后撤。    
    兑九峪战斗共消灭晋军两个团,并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和粮食。    
    阎锡山的部队被红一军团吃掉了一部分后,再不敢与红军大打。他的战略方针是:力保地盘和重要交通线。为阻止红军再东进,他组织了一批地方武装,如“防共保卫团”、“公道团”,配合其主力,沿汾河、同蒲路设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