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宇宙和生命-第14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3。与他人共享我们自己所获得的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Day称,这些都是人们为了成为咨询者所具有的普通动机,但具有这些动机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的动机转变成为不良的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上动机的好心咨询者,可能会在咨询中感到挫折和泄气;继而,这些情感就会影响他们对待求助者的行为,从而导致自己的行为变得骄傲而非谦恭、强求而非邀请、泻泄而非倾听、要求而非信任、强迫而非允许。考察自己成为咨询者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潜在影响,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你还可以从其他三个方面更深入地剖板自己:能力、权力和亲密。
能力 我们对自己的态度能够明显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会“把自己瞧调节了”,他们或者挑出、或者逃避某类与人交往的情境,因为这种交往可能会证实自己的负面形象。这对咨询者来说有着深刻的做文章,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没有价值,我们就可能会这种态度传达给求助者。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咨询能力没有信心,我们就会无意中把咨询变为应付自我形象或证实自己不良形象的过程。正如Corey和Corey所指出的,如果你有一个“脆弱的自我”,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咨询者。
权力 在咨询过程中,权力可能被以下列几种不同的方式误用。首先,一个咨询者可能希望自己无所不能,对他来讲,只有在他能够控制时,咨询才可以进行。这样的咨询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实施控制,包括劝说求助者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一旦求助者抵抗或犹豫,他就感到难过或进行防卫),支配谈话的内容和方向。具有控制欲望的咨询者进行咨询时,更像是同求助者展开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相反,有的咨询者可能害怕权力和控制。这样的咨询者设法尽可能避免责任和参与。他们可能会通过给求助者更多的自由,自己不发表意见等方式来逃避控制。换句话说,他们逃避或漠视所存在的危险。
另外还有一种权力需求可以在“生活方式转变者”类型的咨询者身上见到。这种人对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怀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他们会利用职业之便,用咨询方法使求助者朝着他自己所钟爱的方向转变生活或思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就成了咨询者本人发现见解和发泄的愤怒的地方了。最后,正如Woodman指出的那样,咨询者很容易沉溺于帮助人的权力之中。
亲密 咨询者的亲密需要也能够显著地改变咨询的方向和进程。一般来讲,亲密感有问题的咨询者,可能害怕被拒绝或由亲密情感带来的威胁。害怕遭到拒绝的咨询者,可能会采取能够被求助者接受和喜爱的行为。例如,因为担心求助者不再来,咨询者可能会避免向其挑战或与之辩论。为了肯定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爱戴,咨询者可能会巧妙地寻求求助者积极的反馈意见。因为不想听到求助者的不满,咨询者也可能忽视求助者表露出的各种消极反馈信息。
害怕亲密情感的咨询者,可能会使咨患关系保持过大的距离。忽视求助者积极的情感表达,粗暴、疏远或冷漠的行为,以及僵硬的“职业角色”,都可以使咨询者回避与求助者产生紧密关系,这些反应会造成求助者有被遗弃的感觉。
人际关系觉察和依恋理论
来咨询或治疗的求助者中,至少有85%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咨询者要帮助求助者探索人际关系的烦恼。在治疗关系中,咨询者可以代表监护人,求助者则是依恋关系中的被监护人。因而,咨询者安全而可靠的地位激活了依恋系统,求助者无论是处在咨询关系中,还是在这种关系之外,都能从这一安全可靠之处进一步了解、认识自己依恋类型的方方面面。在同求助者的关系中,咨询者应该知道他自己人嘉陵江关系的类型。没有人嘉陵江关系的觉察、咨询者就会对治疗关系中的同盟造成威胁。我们认为,依恋理论为咨询者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式。通过这一理论,咨询者能够使许多成人发展问题概念化,诸如“心理功能和身份的形成、职业动力学和工作行为、人际关系能力、父母教养行为以及对重大生活转变的适应等”。在你探究并弄清你自己的依恋类型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的简介
依恋意味着忠实、充满感情的关注或联系。同早期监护人的联系模式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在知觉、信息加工和人际关系上的行为风格,它们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产生与认知图式相一致的体验。这些体验又决定了我们成人以后的社会关系模式。我们的认知或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我们调节情绪的方式和社会交往能力。
根据Bowlby的研究,人类生来就具有寻求与他人形成依恋关系的倾向。婴幼儿和监护人之间的依恋关系使他们之间出现一个相互接近的特殊目标,这个固定目标使婴幼儿处于监护人的安全监护之下。当危险情况不存在时,依恋系统暂隐蔽起来,婴幼儿就可以通过独立探索环境来进行学习。在孩子独自探索环境或者监护人与孩子分开时,相互接近的固定目标就有可能失去。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监护人与孩子间的控制系统就慢慢移向了孩子,孩子有了更多的控制力和自主性。依恋理论假定,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孩子有安全感,相信敏感而负责的监护人会随时的反应不敏感、拒绝孩子身体亲近的要求等,婴儿长大后就会变得焦虑、缠人、高度警觉或过早独立。在这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中,孩子的敏感度、可靠度、自信心和信任感都会降低。这种依恋关系没有培养婴幼儿和儿童的安全感,以致他们对人际关系中的忠诚、信任表现出迷惑不解。
监护人同婴幼儿之间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以及婴幼儿对依恋关系的重复体验,形成了婴幼儿认知内部的工作模式。这些认知模式又为婴幼儿提供了与人、与己交往的行为方式。内部工作模式由自我认识、依恋对象对依恋关系构成,还包括认知、感情和情绪的防御策略、表象及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这个工作模式常常在意识之外起作用。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认知工作模式的结构又决定了依恋类型。 Bartholomew等描述了依恋类型的两个维度:自我模式(正与负)和他人模式(正与负)。这两个维度又定义了四种可能的依恋类型,见图2…1。由图2…1可见了,早期依恋体验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工作模的方式,这些早期经验为形成早期认知图式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础。根据依恋理论,一个人可以养成以下几种主要依恋类型中的一种:安全和信任型——对自己和他人都持肯定态度;沉溺依赖——不相信和否定自己,但肯定他人;拒绝排斥型——相信和肯定自己,但不相信和否定他人;恐惧和不安全型——对人,对己均否定和不信任。
每种依恋类型的认知内部工作特点,它们包括了如下认知加工分类:依恋典型表述,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程度、幼儿期经历,认知和行为特点,对亲近行为的舒适感,人际关系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人赞同的需要,人际关系从属性,信任他人,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调节,依恋系统,自我流露,关系承诺,自己和他人界限的破坏,独立——依赖之间的平衡,等等。
关于这些分类的应用,我们想提醒几句。首先,一个人不可能丝毫不差地属于一种依恋类型。例如,一个人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安全依恋型,但与另外一个人相处时则表现得自插。其次,已经形成某种依恋类型的求助者可能性由于受咨询者的影响,而表现出另一种不同的依恋类型。换句话说,在运用依恋理论时,需要考虑治疗关系双方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性质。第三,当我们动用这些模式时,常常意识不到它们的作用,通常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依恋类型和动力学特点。最后,我们要提及意识的矛盾性。例如,一个人可能具有安全的认知依恋模式,但其依恋行为却表现出不安全性。这种矛盾性也可体现在,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是不安全的,有很大的焦虑感,但是他的行为表现却是安全的。当遇到求助者的依恋关系问题时,咨询者应该意识到上述告诫。
依恋理论吸收了许多其他理论和将交往经验进行分类编码的方法描述。这些理论和描述包括:(1)被广泛应用的人际互动理论;(2)对象关系或说明;(3)贯穿一生的自我心理发展;(4)相互作用分析的脚本理论;(5)社会学习理论;(6)认知心理的个体构建理论;(7)认知治疗法;(8)家庭与婚姻治疗法。对成人依恋类型的认识,能够帮助咨询者将对成人情绪调节和社交能力进行理论分析。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上帝是否存在?
上帝,究竟是否存在?
本文中的上帝并不是一个物化了的具像,他不是耶和华、不是玉皇、不是如来……。。但他也可以是耶和华、可以是玉皇、可以是如来……。。准确的说,这里的上帝是指超自然的力量,中国把它称之为“道”,黑格尔则称之为“绝对精神”。
这个问题大约已经不知道争议过多少次了,今天想换一种角度。
这个角度可能牵涉到某些相对较为专业的东西,为使更多的人看得懂,我行文时将尽量通俗化,举例时将尽量直观和形象些。
首先,把唯物主义一些传统的观点摆出来:
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意识)是第二的;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宇),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宙)。
当牛顿揭示出第一定律之后,他感到了困惑: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靠惯性运动;那么,使物体开始运动的第一次外力从哪里来?
牛顿无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