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轻武器集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火铳和欧洲火绳枪的影响下,制成了日本最早的火绳枪一一种子岛铳。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前文所说,自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至1281年日、蒙(元)战争时期。日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日本初知火器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明朝火铳(日本人称为原始手铳)传至日本时期。

日本火器史学家大多以下列史实作为这种传入的例证。

《荫凉轩日录》一书记载说:文正元年(1466年,明成化二年),有(中国的)琉球人来日本时,放了枪。日本碧山和尚,在《碧山日录》中称:在应仁之乱(1468~1477年,明成化四年至十三年)时,使用了飞炮、火枪。《北条五代记》卷三中记载:永正七年(1494年,明弘治七年),中国的枪传入?市,尔后又传入关东。《甲阳军鉴》说:“在大永五年(1525年,明嘉靖四年),中国的枪传到了武田家。

第三阶段,是天文元年(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后欧洲火绳枪的传人时期。日本火器史学家认为,这一时期日本同欧洲交往频繁,尤其是同葡萄牙的来往更多。据日本文献《南浦文集·铁炮记》记载:日本天文十二年(1544年)八月二十五日,有一艘葡萄牙大船来到种子岛。船上的葡萄牙人带来了一种火枪,岛上人从来没有见过。此枪长二三尺,中通外直,底部有塞,其旁有一穴,为通火之路,入妙药于其中,再添以小团铅,尔后立靶于岸畔,由射手进行瞄准射击。在进行试射时,“其发也,如掣电之光,其鸣也,如惊雷之轰,闻者莫不掩其耳矣……”日本人见其威力大,便请船上人传授该枪的制造和使用之法,并买了2支,作为仿制的样品,同时派人向葡萄牙人学习制药之法,这就是葡制火绳枪传入日本的开始。

日本天文十三年(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日军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1548年,明军在剿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这种火绳枪。由于当时明朝政府和人民称这些海盗和走私商人为倭寇,所以就把这种火绳枪称作倭铳。可见鸟铳传自日本是可信之说。

(三)鸟铳自西洋直接传入说

明代后期兵书持此说者不少。如嘉靖时期的游击将军何良臣就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一说南夷),今作中华长技。”《武备集要》则说:“鸟咀铳之用,起南夷番国。我兵战获番船,得之舟中,遂仿之以造,今吾匠民得精巧机制,有如于此。”《筹海图编·鸟咀铳》记载:“鸟铳之制,自西番流入中国,其来远矣,然造者未尽其妙。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卢镗,破双屿,获番酋善铳者,命义士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因得其传而造作,比西番犹为精绝云。”这些记载却未说鸟铳得自倭寇,而是得自“外夷”、“南夷”、“西番”、“番酋善铳者”等等。倭寇是嘉靖时期对侵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和走私商人的专称。所以“南夷”、“西番”、“番酋善铳者”显然是指欧洲人,而在当时主要是指来华的葡萄牙人。因为当时明人对葡萄牙的地理位置不很清楚,所以有这类称呼。如《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佛郎机国在爪哇南,古无可考。”又有人认为它在马六甲之西南,所以称其为“南夷”、“西夷”,以表示这些人是来自西南大洋的化外之邦。《筹海图编·鸟咀铳》所说欧洲火绳枪的传入有两次:第一次是嘉靖元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2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的火绳枪,所以它说是得自西番,其来远矣。但是,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所以该书说“造者多未能尽其妙”,事后也未得到明王朝军事当局的重视。第二次是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破双屿时缴获的火绳枪,性能有较大的改善,而且还俘虏了善于造枪的工匠。明王朝军事当局即派工匠向“番酋善铳者”学习,学习后,“因得其传而造作”,并有所改进和提高,其制品比番(制的)尤为精绝。”

由此可知,明军在破双屿之战中,同时缴获了日本和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绳枪。但当时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绳枪不如经过改制的日本种子岛铳,所以何良臣在《阵纪·技用》中说:“鸟铳出自外夷……但不敢连发五、七铳,恐内热起火,且虑其破(即膛炸),唯倭铳不妨”。由于倭铳优于夷铳,所以明廷军事当局以仿制日本式火绳枪为主,于是有鸟铳得自倭人之说。这就是欧洲火绳枪传入之事不为人重视的原因。――以上摘自《中国火器史》

由以上转载之资料大体可知,明朝所使用的鸟铳相当于日本的铁炮,即火绳枪,而且是直接受到了日式铁炮的影响。日本人在从葡萄牙人那里得到火绳枪制造技术后,迅速改进出性能更加优异的日式铁炮,而在双屿之战中,明朝同时缴获了葡萄牙和日本的火绳枪以及一批日本工匠,据以开发出自己的鸟铳,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

明朝末年的自生鸟铳已经是一种燧发枪,说明几十年间明朝火器技术发展之快,但可惜国家将亡,没有批量装备。清朝建国后,虽然军事装备专家仍对火器有相当改良和实验,但因为统治者片面认为弓马盛于火器,加上国家安定无事,中国的火器发展乃告停顿,终于被欧洲所抛下。同样的,一度昌盛的日本铁炮技术,也在“元和偃武”之后急剧衰落,江户二百多年的太平盛世下来,待美国黑船到来,也只有徒呼“船坚炮利”的份儿。

明朝16世纪末的火器技术水平可能比日本强,但是明军的装备水平和日军比就差了,一个原因――体制问题。不过由于闭关锁国,日本后来也和中国差不多了,双方都失去了火器技术飞跃的一个良好机会。

日本的安土-桃山时代和明朝万历初年所带来的兴盛,本来是双方可以进一步得到大发展的契机。尽管当时西方殖民者开始海上扩张,但是东方还是可以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和文明成果,从而与西方抗衡。而但是随着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以及张居正死后万历末年的腐败,两国都统统走向了落后。

16世纪末期的中日大战,才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乃至尔后的英国革命,在武器上也还并没有特别优势的地方。








枪械知识扫盲

  枪机后坐式枪机和枪管在发射时不扣合,依靠枪记得惯性关闭枪膛,枪机在膛内火药气体作用下后坐,而枪管则不动。这种自动方式的最大优点是结构简单,经济性好;缺点是不能调整火药气体能量的需用量,而且有枪管尾部排出的有害烟雾,对射手有害。

自由枪机式枪机和枪管完全无扣合,只能靠枪机较大的质量和复进簧力阻止发射后弹壳过快的向后运动。这种自由方式仅适用于小威力自动武器,如手枪,冲锋枪等。

半自由枪机式半自由枪机实是枪机上有某些附加机构以大延迟开锁的目的。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膛内压力很高时这些附加机构能够提供相当大的阻力,使发射后的弹壳不致退出弹膛过多,以免炸壳。随着膛压降低,阻力亦下降。如德国的G3自动步枪就采用这种自动方式。半自由枪机与自由枪机相比的一大优点是闭锁机构大大减轻了。

枪管后坐式(退管式)当弹头在膛内运动时,枪机和枪管牢固的扣在一起,共同后坐,制至弹头飞离枪膛,膛内火药与体压力降低后才完成开锁动作。这种自动方式的武器特别是用于配备装甲车辆内,因为它可以使膛压相当低时再开锁,这样车体内不致遭受更多的火药气体污染。枪管和枪机在发射后共同后坐的距离等于或大于该枪所使用的枪弹长,称为枪管长后坐,如射击后;枪管和枪机共同后坐一段距离,然后开锁,枪机靠惯性继续后坐完成退壳,拱弹,闭锁,击发等动作称为枪管短后坐。

导气式利用膛内导出的火药气体推动活塞,带动枪机框,枪机等后坐,完成自动动作。导气式武器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借助气体调整器调整导出的火药气体量,这样可以减少射击时的故障率。目前我国轻武器广泛采用这种自动方式。

导气管式属于导气类型,但不使用活塞。火药气体由导气孔逸出后流经导气管,将其能量直接传给枪机框,然后带动枪机开锁后坐。美国的M16步枪,我国的改进型12。7mm大口径机枪,都是采用这种发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减轻活动机件的重量。弹道气管在射击一段时间后容易产生污垢,残渣,如不及时擦拭,可能发生故障。

口径枪,炮管的内直径。线膛武器指两条相对阳膛线之间的距离。口径通常以毫米计算,20毫米以下的称枪,20毫米以上的称炮。

膛线亦称来复线,枪膛内呈螺旋形凹凸的线。凹下的部分称为阴膛线,凸起的部分称为阳膛线。膛线的作用是使弹头旋转运动,以保持飞行稳定,提高命中精度和增大侵彻力。我军现有武器的膛线都是有旋线。

滑膛不刻制膛线的光滑身管内壁,滑膛武器可以射击霰弹,箭形弹和尾翼稳定弹等。

火身轴线通过火身(如枪管)中心的设想的直线。

缠角在膛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切线与枪管轴线的平行线的夹角。我国1954年式手枪,1956年式突击步枪和1953年式重机枪等枪的缠角均为5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