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慧的闪电--世界发明史话-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找这样一种可能性:用一块固态半导体材料做出整个电路来。1959年初,他
用单块锗晶体制成了包括电阻、电容和晶体管的触发器,这样的固体电路由
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公诸于世。
大约与此同时,诺伊斯设想用扩散或积淀方法制成电阻器,并获得了成
功。第一只单片集成电路于1961年由美国仙童公司上市出售,它是由4只双
极型晶体管组成的电阻——晶体管逻辑触发器。基尔比和诺伊斯的发明,单
片集成电路的出售,标志着集成电路的诞生。
集成电路诞生之后,引起了各界广泛重视。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
不断对它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了集成电路的更大发展。
机器人的出现
… Page 114…
(1966年)
机器人是模拟人的四肢动作和部分感觉与思维能力的机械装置,它是用
电器元件或电子仪器控制,通过液压传动元件操纵杠杆机构,实现预期目的。
第一代机器人是一种只能进行固定的和变换工作程序的简单机械动作的
装置,产生于1966年。当时一架载有氢弹的美国飞机在地中海失事,一颗氢
弹落入地中海。为了防止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制造了一台有电视眼和机械手
的简单机械人,把氢弹打捞了上来。同年,美国某医院安装放射线源时,有
半支香烟头大小的放射性钴C60掉了出来,用这种简单的机械人拾起,并放
入铅盒内。从此机器人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和研究,仅在 1967年美国就有
75台机器人用于生产上。这一年,苏联的月球卫星就是用机器人挖取月岩和
土壤试样的。
第二代机器人具有触觉和视觉功能,能在“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
行工作,它是在60年代末小型电子计算机已推广使用和价格降低的条件下出
现的。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存贮和处理周围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判断,然
后按既定的要求进行操作。这种设想早在1958年就在美国提出来,1961年
底研制出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模型,在60年代末才推广使用。1970
年,丹麦人索伦森制成一个操纵挖掘机用的电子液压控制的机器人。美国也
研制出模仿人的肩、肘、腕和手指动作的机器人,可以用几种速度连续行走。
以后有某种感觉的机器人,如有触觉和重量感的机器人,也相继在美国、日
本和英国问世。
第三代机器人是具有人的简单智力和学习功能的机器人,它能满足两种
基本要求:一种是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在复杂条件下能完成多种处
理物品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的任务。另一种是具有识别环境及其变化,并做出
正确判断和进行工作的能力,具有进行联系“思考”和学习的智能。
早在70年代初,日本就制成了可看清图纸,并可在传送带上进行装配的
机器人。接着又制成装有电脑、具有视力的电视摄像机、有触觉的传感器和
相当于手腕的机械手的“智能机器人”。
1973年7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一研究组制成有腿的机器人,它有人造耳,
可根据人的口头指令做出反应;有识别物品的人造眼和有触觉的手,以及可
作出答复的人造口。这标志着机器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4年,美
国航空航天局和加省理工学院又制成具有电视摄像机和激光器的人造眼和编
入几千个指令的电脑,用于对月球表面进行科学考察。到1978年,“智能机
器人”已具有某些视觉、触觉、温度感觉功能,能讲简单的语言和识别图纸
和图像,并做出反应和进行操作。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已大量应用于生产线上,
在陆上、水下和月球上面等人难以或不可能进行工作的地方,机器人都可以
发挥作用。
目前,机器人的研制正向进一步模拟人的部分智能和感觉的方向发展。
航天飞机的诞生
(1981年)
航天飞机是把通常的火箭、宇宙飞船和飞机的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
运载工具,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像客货运班机一样,在宇宙航行中往返使
… Page 115…
用多次。
关于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虽然迟至70年代才大力展开,但早在50多年
前,一批先驱者已认识了它的优越性,并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初,在齐奥
尔科夫斯基、哥达德和奥伯茨为“一次性火箭”奠定理论基础并进行实验的
同时,对于宇航工具就存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设想:运载工具不仅要飞离地
球,而且要能回到地球,即应该可以重复使用。
虽然可多次使用的运载工具有很多优越性,但却仅仅留在纸面上,首先
付诸实施并获得巨大成就的还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这是因为可多次使用的
运载器的研制要困难得多。此外,多次使用这个优点,对于兵器技术没有什
么吸引力,因为在军事上这并不十分重要。但利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飞向空
间的想法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到了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使用一次性火箭耗费太大,于是人们迫切
要求研制可多次使用的廉价运载工具。到60年代末,人类已经掌握了洲际导
弹、载人登月和大型喷气客机等技术,研制航天飞机的技术条件成熟了。
美国在 1968年就开始了航天飞机方案的讨论,先后提出了许多方案。
1970年7月正式开始研制,具体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到1976年2月才基本
确定下来,这就是“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方案。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主要包括三部分:轨道器、助推火箭和推进剂外
贮箱。总长度为56米,机重2000吨。轨道器是航天飞机的主体,可以载人
和有效载荷。轨道分前、中、后三段,前段乘人,中段可以容纳人造卫星和
各种仪器设备,后段装有三台使用液体燃料的主发动机,推力为510吨。两
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重580吨,推力为1315吨。推进剂外贮箱内前后两个
贮箱分别装液氢和液氧,为轨道器的主发动机提供燃料。
“哥伦比亚”号的整个飞行过程可分为上升、轨道飞行和返回三个阶段。
发射时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同时点火,航天飞机垂直起飞,当飞到50公里高
时,助推火箭熄火,同轨道器自动分离。在快要进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时,
主发动机熄火。接着由两台发动机提供推力,使轨道器进入地球轨道,至此
上升阶段结束,轨道器绕地球开始无动力飞行,乘员执行各种任务。任务完
成后开始返回阶段。机动发动机再次点火,进行制动减速,使轨道器脱离运
行轨道,重新进入大气层,在大气中摩擦减速。这时轨道器变成了一架重型
滑翔机,机翼成了决定性的器件,使它完成最后着陆阶段的滑翔飞行。在机
场着陆时的速度为每小时341—346公里。
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载着两名宇航员首次
试飞,经过54个半小时的飞行,绕地球36周后于14日安全着陆。
继第一次试飞成功之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成功地进行了三次
试飞,对系统的各种性能进行全面的试验。1982年11月11日,“哥伦比亚”
号航天飞机正式开航。它携带宇航员成功地在空间将两颗卫星发射到预定的
地球同步轨道位置上,从而开创了商业性空间运输的新纪元。继“哥伦比亚”
号之后,1983年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也试飞成功。
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事业中的一场革命,航天飞机和大型空间站将是
航天新时代的标志。
… Page 116…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