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诗词例话-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橇硪晃侍狻U饬骄浠虬司湓凇妒返摹兑帧氛馐资锩媸怯凶饔玫模兑帧氛馐资怯杏行蜗蟮模谛蜗笾屑腥胍恍┧得鞯幕笆强梢缘模颜庑┗俺槌隼矗盟械男蜗笸牙耄蔷筒荒芩愫檬恕K杂谜庑┗袄醋魑幸槁鄣睦樱瓜硬还弧

  这里还举出不少发议论的诗,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诗先写自己的抱负,次写路上经历,最后写到家情况。开头一段就有议论,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末能易其节。”这是说,自己像葵藿倾向太阳,忠于唐朝,这已成为天性,不能改变。看看像蝼蚁那样的渺小人物,只该守着自己的巢穴,为什么要慕大鲸到大海里去,到朝廷上来抓大权呢?自己耻于向当权派有所营求,生活穷困,又不愿效法巢父和许由去做隐士。这些议论同一般的议论不同,它的不同有两点:一,全篇里有很多形象的描写,这些议论是同形象的描写结合着的。正由于诗人具有那样的抱负和遭遇,所以他能够描写出统治者的荒淫和人民的苦难。二,这些议论不是概念的,是通过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的,因此它也是诗的。比方说自己倾心唐朝,就用“葵藿倾太阳”来作比,说渺小人物用蝼蚁来比,说小人专权用蝼蚁慕大鲸来比,说不愿隐居用终愧巢由来比。这就同一般议论不一样了。这是古诗中的议论,再看他在近体诗中的议论。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诗前四句主要是描写,后四句是议论。在描写中透露出诗人对诸葛亮迫切仰慕的心情。正由于心情的迫切,所以一开头就提到何处寻。寻到后又感叹“自春色”“空好音”,流露出无可追攀的感慨。由于这样描写,便同后面议论紧相呼应,感情强烈。这是一。议论中含有许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到扶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头积劳病死,它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这是二。正由于这些议论表现了强烈的感情,有感动人的力量,所以宋朝宗泽在临死前还念着这诗的最后两句。



  徐州《汉兴歌风台》诗虽多,张安道诗最绝,云:“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才如信越犹菹醢①,安用思他猛士为?”(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五)

  临潼《朝元阁》诗虽多,唯陈文思二韵首出,曰:“朝元高阁迥,秋毫无隐情。浮云忽一蔽,不见渔阳城。”(同上)

  王安石《登大茅山顶》:“一峰高出众山巅,疑隔尘沙道里千。俯视云烟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人间已换嘉平帝②,地下谁通勾曲天③。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纪昀批:“二冯称此诗为史断④,太刻。必不容着议论,则唐人犯此者多矣。宋人以议论为诗,渐流粗犷,故冯氏有史论之讥。然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此诗纯以指点出之,尚不至于史论。”(方回《瀛奎律髓》卷一)

①菹醢(zūhǎi租海):切碎剁成酱,即杀死。 ②嘉平帝:秦始皇。秦称十二月大祭叫腊月,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月。相传茅蒙成了仙,他的家乡茅山歌瑶说:“帝若学之腊嘉平”,即秦始皇倘要学仙,可以改腊月做嘉平。 ③勾曲天:茅山本名勾曲山,有个山洞称华阳洞天。 ④二冯:清人冯班,是老二,称二冯,著有《钝吟杂录》。

  这里引了三首诗,诗里都发了议论。这种议论可以分为二:一是“不着色相”的,一是“着色相”的。“着色相”好比演员登台表演,把容貌长相给人看,也就是作者把他的意思说出来;“不着色相”,作者不把他的意思说出来:前者写得显露,后者写得含蓄。在诗里发议论,冯班称为史论,认为不是诗,纪昀认为还是诗,因为它“不着色相”,不把意思说出来,其实就是把意思说出来,也和史论不同,像上举的例子,还是诗,不是史论。

  王安石的一首,后四句是发议论,反对学仙。秦始皇要学仙,听说把腊月称做嘉平月就可招致神仙,可是他还是死了。传说大茅山的山洞可以通到仙家洞府,可是没有人找到过这个洞府。这些传说都已成为陈迹了,可是世俗还在纷纷学仙。他认为学仙是虚妄的这个意思,没有明白说出。《朝元阁》诗,比喻唐明皇站得高,看得远,在他励精图治时,明察秋毫,臣下不能蒙蔽他。到晚年追求享乐,受到蒙蔽,再看不见安禄山的谋叛了。他的用意,君主一受蒙蔽,就会酿成祸乱,但在诗里没有明白说出。像这样运用比喻如浮云,结合具体的人或物,如嘉平帝、勾曲天来发议论的,跟史论不同,因为它还不离具体的人和物。而用意又比较含蓄,所以还是诗的议论。

  写歌风台的一首,对刘邦直接提出批评。像韩信和彭越那样的大将之才,都把他们杀了,还说什么“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者的批评明白说出,写得比较显露,但还是和史论不同。史论是作者结合史实来发议论,他的议论有一个前提,在议论中作者往往离开史实来说明这个前提,再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史实。比方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他就提出一个立论的前提,“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根据这个前提来评论孟尝君手下的都不是“士”。诗中议论,离不开事实,结合事实来发议论,“信越犹菹醢”是事实,“思他猛士”也是事实,把这两件事实对比起来,提出批评,但作者的论点和立论的前提都没有说出,可以供人体会。像从这个批评里可以想到。刘邦这时候才认识到,他的国家的最大敌对者是匈奴,而他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人可以抵当匈奴的,所以在思壮士,刘邦经过了白登之围,几乎逃不出来,这才懊悔不该杀了韩信、彭越;帝王的杀功臣,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等;这些意思,都可从这两句诗里去体会出来。那末它的批评虽然明显,通过他的批评还可供我们体会,里面还含有不少意思,所以还是诗而不是史论。

25。开头

  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①‘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高常侍②‘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老杜‘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也。”(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中)

  陈思③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后谢玄晖④“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⑤“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同上)

①谢宣城,谢朓官宣城太守。 ②高常侍:高适官散骑常侍。 ③陈思:曹植为陈思王。 ④谢玄晖:谢朓字玄晖。 ⑤岑嘉州:岑参官嘉州刺史。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

  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像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被人排挤,用大江的日夜东流来比悲愁的深广,更显出境界壮阔。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是说遍地都是战乱,你为什么在这时远行?这个发端概括了当时战乱的时代,人民的苦难,唱出了悲壮的声音,充满着对被迫远行的友人的同情。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不过这个开头感情比较含蓄,不像“带甲”两句的强烈。曹植《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用高台朝日等所构成的境界来抒写悲哀,写得也是悲壮的。这是境界阔大而情调悲壮的例,又有境界阔大而没有悲凉情绪的,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有画意而境界开阔。又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纪昀批:“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大荒指极遥远的地方,把漳汀封连四州都包括进去了,但不落痕迹。全诗写的景物,像芙蓉水、薜荔墙,是近景,岭树江流是远景,都包括在接大荒里。

  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首诗写高楼中少妇想念远行的丈夫,作者选择明月高照,流光徘徊的景象,用来烘托少妇对月怀人的婉转的愁思,是情景相称的。再像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如高适《送浑将军出塞》,“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