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爱迪生传-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爱迪生今后停止使用贝尔装置,否则将指控他侵犯专利。爱迪生在伦敦的
代表古劳德上校立刻将这一消息电告爱迪生。爱迪生听后,表示要设计出一
种绕过贝尔专利的电话接收机。于是,他立即停止对白炽灯的研制,与全体
研究人员一起全力以赴地投入了电话技术的攻关。爱迪生用了不到三个月的
时间,绕过贝尔专利,拿出了新型的、声响更大的收话器。
1879 年3 月,爱迪生的侄子查尔斯带着这架接收机到英国。4 月,这
台机器和碳阻送话器一起拿到皇家学会表演。送话器装在皇家学会在阿尔比
马勒街的试验室,接收机安在皇家学会的伯林顿馆,收听效果很好。为了让
贝尔的阵营相信,爱迪生一方对待此事并无认真之意,爱迪生一方宣布,这
架接收机是为了实验、在5 天之内赶制出来的。
不过,爱迪生的接收装置确实存在缺点,其中之一就是要不断地转动
白垩滚筒。尽管如此,爱迪生的这种“电化学电话”还是比它的前身前进了
一大步,将它拿到美国科学促进会表演之后,爱迪生本人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爱迪生与贝尔之间的争斗到1879 年8 月30 日发展到了白热化程度。
这天,爱迪生和贝尔都来到了萨拉托加溪市的市政厅,现场表演各自
的电话设备。这时,爱迪生的新型电话筒已经回避了贝尔系统所采用的设计
方法,代之以马达驱动式的“马达驱动接收机”。对于这次比赛,《纽约论坛
报》评论说:“爱迪生的电话声压倒了一切,听众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曾经
有位小姑娘’等优美清新的歌曲。”
特别地,当爱迪生登上讲台时:
“他的姿势真说不上漂亮,但他的眼睛却异常有神,他坦率而真诚,唯
一的不足是他讲话有点不连贯,不过倒常常说到了点子上。。”。
在表演之前,在英国的古劳德上校成立了爱迪生电话公司伦敦分公司。
爱德华特约翰逊被派到那里,建起一座电话交换台,旨在与贝尔电话唱对台
戏。当时,英国人认为电话既有利也有弊,《泰晤士报》甚至发表一些有趣
的看法:“人们普遍抱怨,由于电报的发明,现代生活,特别是商业生活的
情况几乎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电话的来到,则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由
于人们的某些偏见,古劳德上校在推销电话时产生了困难。但是,古劳德上
校和他的部下都是坚持不懈的宣传家。他们在《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介
绍电话装置,以说明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爱迪生的这位经理写道:“某
先生在离开家到外面狩猎时,电话还没有安装,虽然电线已经拉了过去。在
他外出不久,电话便装设完毕。等他一到家,我们就通过交换台,让人把重
要信件读给他听,并请他在电话中回答问题。由于他需要与自己的律师谈话,
我们交换台的接线生就依照报上刊载过的那种电话技术把他与律师之间的线
路接通。尔后,纽约来了一份重要电报,他又通过电话在3 小时之内给了美
国回答。本来这些工作要让他在城里跑上大半天,可现在仅用少量的时间,
在书房里就完成了。”
至此时,爱迪生和贝尔两家敌对的公司在伦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当
时任英国邮电部总工程师的传记作家威廉普利斯说:“他们双方的工人把电
线拉满了屋顶,并相互制造故障。
当两方遭遇时,就会在屋顶上发生小小的混战。”这两家公司谁也没有
绝对的技术优势。贝尔公司的听筒性能优良,授话器却不行;爱迪生的授话
器虽然领先,但他的听筒有时却发生毛病。因此,当时双方主要是在较量谁
的维修工作更佳。爱迪生对派往英国的技术人员实行严格的考核。他安装了
一座交换台,配备了10 台新电话机,在考核之前,他亲自出马,不是截断
某一电话的线路,就是把它的部件搞乱,再不就使电极变污。他说:“如果
谁能连续解决10 个问题,每个问题平均不超过5 分钟,我就派谁去伦敦。”
爱迪生和贝尔两家公司在宣传方面也展开了争斗。爱迪生公司宣称,
贝尔系统的电话构造“只不过是一块磁铁和一只线圈,声音通过它们送进线
路以后,音量在中途便消失了大半。而在爱迪生先生的电话设备中。。人们
听到的声音,其清晰程度与当面讲话毫无区别”。贝尔公司则说,以上所谈
纯属撒谎。他们指出:“爱迪生的电化学电话很难说是一种实用的设备。在
美国和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已废止了这种设备,而且有个国家的权威人士还
发现它的工作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一位电话史专家指出,这一说法也“不
完全符合事实”。
1879 年秋,贝尔公司抢先一步,获得了一项改良后的碳阻授话器的专
利权。但这一专利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它不能用于长途电话。尽管如此,若
非英国邮电部施加压力,贝尔公司也会由此迅速发展。
爱迪生和贝尔的争吵终于因英国对电报电话的管理办法而平息。1879
年9 月,英国规定私人电话公司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才许在英国开展业务
进行营业活动。面对政府的压力,两个都不想申请许可证的私人电话公司决
定握手言欢,并于1880 年6 月8 日将双方在伦敦的分公司合并为联合电话
公司,同时申请了30 年营业许可证。古尔德电告爱迪生说,你的股份是“3
万”。爱迪生马上表示接受。当草拟的契约寄给爱迪生时,他才发现所谓3
万乃是3 万英镑。他原以为是3 万美元,这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联合电话
公司的成立,使爱迪生—贝尔持续3 年的电话之争宣告结束。
随着电话的推广,它的结构和性能也不断地得到改善,电话机的改进
又推动了电话线路的建设和电话交换装置的发展。1884 年,在波士顿与纽
约之间架设了第一条实用线路,1886 年纽约和费城之间也架起了电话线,
到1880 年止,美国大约有5 万人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安装了电话,到了1910
年,有700 万台;1922 年,则为此数目的3 倍。到20 世纪90 年代,出现
了既可听到对方的声音,又可看到对方的形象的功能视听电话。
一个全新的创造——留声机
爱迪生在30 岁之前所发明的东西,从有关电信的机械开始,大半都是
已经知道原理或是别人发明失败的东西加以改良而使它实用化的,唯独唱机
是他创造的。
虽说爱迪生是第一台留声机的制造者,但最初提出这一设想的人并不
是他。摄影术的诞生,使许多富于想象的人们不禁探询,既然能够记录图像,
为什么就不能记录声音呢?
1839 年,汤姆胡德在《每年笑闻》中写道:“在这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
当自动图画纸已经问世,可以用来复制可见物时,谁能否认将来会有人发明
一种重述声音的复写纸呢?”此后40 年左右,一个叫查尔斯克罗斯的法国
科学家也曾提出过留声机的设想。
1877 年4 月,克罗斯撰文描述了以人的声音震动薄膜,薄膜在一块涂
有碳黑的玻璃上留下了震动细痕,然后用光蚀方法,将细纹印在金属盘上,
再用另一薄膜的附件在光蚀后的细纹上移动,这样薄膜就重现了原来的声
音。由于克罗斯找不到财源,他无法进行试验,只好将论文存在了巴黎的科
学院。几个月后,他和当时一位科普作家雷诺神甫谈起了他的计划,同年10
月10 日,《教区一周》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雷诺介绍克罗斯装置的文章,
并将这种装置取名为留声机。又过了两个月,因为获悉大西洋彼岸的爱迪生
也在进行这一试验,克罗斯决定将自己的论文公布于众。次年,他又试验自
己的电话。他记录当时的情况说:“我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声音振动理论和利
用振膜传送声音的方法。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能打出可以再现电报
机声音的纸带,那么振膜的振动为什么就不能记录下来,再将声音复原呢?
于是我匆忙架起一台设备,将一张纸条从中穿过,并在穿纸的过程中喊了声:
‘你好!’然后又把纸条抽出,我与巴切勒屏息静听。我们清楚地听到机器
发出了声响,借助丰富的想象,就可将这声响译成:‘你好’。这样,我决定
要进行下一步试验。”
这次试验的日期没有记载。但在7 月18 日爱迪生的记事册上还有另一
段记录,上面写着:“x 是在中心膜边缘的橡胶膜,在靠近或处于嘴唇的位
置时,发音使它产生振动,它将振波传到中心膜,继而传向外层膜。由此,
我们发出的辅音被增强,使声膜震动起来——我们刚刚做完这样一种试验。
'在注释的下端还有这样几句话'用一带有凸凹纹的膜紧贴蜡纸随着发音作迅
速摩擦。于是我们发出的‘斯一、波一、嗑一、哥—’的声音振动就被清楚
地记录在蜡纸上。毋庸置疑,据此将来我一定会十分完满地储存和再现人的
声音。”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爱迪生想到留声机的设计,是因为他的手指被一
台试验中的电报记录机的振针刺痛后才产生灵感。这份记录对传统的看法是
一个否定。
在整个后半个夏季,爱迪生都是在专心致志地改良他的电报记录机。
与此同时,他还在初步试探生产白炽灯的方式。虽然他也在思考自动记录声
音的方式,但这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只居次要地位。然而,这种形势在11
月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1 月3 日,《科学美国人》披露,罗莎培丽博士和
马雷教授成功地录下了人的喉、唇和一部腭的运动。文章预言,将来可以借
助电把这些运动记录发送到远方。
11 月7 日,E·H·约翰逊向《科学美国人》透露说,门罗公园实验室已在
考虑“一种非常大胆的设计,这种装置将把人的声音记录在纸条之上,日后
何时想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