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2曹操大传-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测之事来源于后宫。这是曹操调任议郎官的第二年,即灵帝光和元年,曹操二十四岁,宫中又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后宋氏被废。因宋氏是一个颇有棱角的人,对宦官操纵朝廷、钳制灵帝很为不满,因此常和宦官发生冲突。宦官集团觉得宋氏是对他们很不利的人物,因其皇后身份特殊,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时间一长,说不定会生出什么变化来。外戚势力往往就是因皇后所起,过去的教训太深刻了。和帝即位时,有窦太后掌政,太后之兄窦宪即为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窦家兄弟几乎个个位居要津;安帝即位时,邓太后之兄邓骘一族,也几乎独霸朝廷的决策权;延光四年,即公元一二五年,安帝去世,皇后阎氏之兄阎显立刻成为炙手人物。最令宦官们记忆犹新的则是有“跋扈将军”之称的梁冀,他是顺帝皇后梁氏的哥哥,几乎一人独霸朝政,压迫宦官。后来质帝即位,由于其早熟的才气,使他对梁冀的擅权及凶暴大为不满,常有责备之意,梁冀居然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毒杀了质帝,拥立十五岁的桓帝继位,梁冀仍掌握朝廷的决策大权。二十年间,梁氏一族不但占据朝廷高官及肥缺,而且横行凶暴。不论朝野,只要有批评梁氏一族作风的必被残害,宦官们更不敢啧牙。所有想在朝廷当官的,必先贿赂梁家,并建立师生关系,各地区官员要朝贡天子的礼物,也必须先经梁冀之手,俨然成为地下皇帝。桓帝去世后,又有窦皇后及其父大将军窦武要对宦官下手的企图,幸亏宦官先下手为强,以禁卫军团解除窦武的军权,并将其逮捕诛杀,才有了宦官集团现在的天下。
现在皇后宋氏对宦官大为不满,若不及早想办法,防变于未然,有朝一日就难以收拾了。于是,宦官决定对宋氏发起进攻,他们有计划地不断向灵帝进皇后的谗言,不惜编造事实和细节,至于节外生枝,夸大其词就更多了。灵帝终于对宋氏讨厌以至愤恨,一怒之下,便听从了宦官的建议,废除了宋氏的皇后身份,从此打入冷宫。
凡是和皇后有关的,当然要受牵连。蹇硕早就知道曹操的一个表妹夫宋平是宋氏家族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将曹操放在身边,就是为了等待时机加以报复的。现在既然皇后被废,皇后的族人宋平又是曹操的表妹夫,东牵西连,自然也就和曹操有关了。因此,蹇硕正式奏明皇上,以曹操是宋氏亲属的名义,建议解除他的议郎官职。蹇硕是想借机断了曹操的仕途,以解他心头之恨。灵帝即刻下旨,对曹操解职,送返故乡闭门思过。
曹操未料到不测之事竟来自自身之外,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他不得不认命了。其时祖父曹腾,因年迈过于体弱,已少入宫中,常居私宅,故而对此变化,也无能为力了。何况蹇硕是为了宦官的利益,凡有瓜葛的,尽皆剔除,曹腾也不好说什么。他只能对曹操执手长叹,唏嘘不已。
幸而曹操并不沮丧,依然是踌躇满志,意在天下,对远大前程的必然出现深信不疑。曹腾也就聊以为慰,颇为心安了。
曹操在祖父面前的表现,并非仅仅是安慰祖父,他实实在在也是如此落拓不羁,豁达开放,心怀憧憬的。
曹操回到家乡,照样是习拳使剑,狩猎射箭,研习兵法,诵经读史,从不懈怠。兴之所至时,曹操即赋诗歌。有一天,他一边喝酒,一边遥想,他日后仕途的理想目标,那就是建立一个理想世界。他想像着设计着那个理想世界的样子,必定是十分圆满有序的,于是兴起,仿效乐府“相和歌,相和曲”的调子,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一首《对酒》歌。歌曰: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隙走马,以粪其土。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与父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耋耄,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这完全是曹操想像中的一个理想世界:太平盛世,官吏绝不会上门追讨税款;皇帝贤明,大臣忠良;人人守礼,民间再无诉讼之事;良马不再作战,而是用于耕作;官爱民如子,人无私心,狱中没有犯人;国君实行仁政,连草木昆虫都受其恩泽……
又一天,曹操在研经读史之后,一腔热血,豪情满怀,联想自己日后为官,一定以民为本,以国为本。一时兴起,又以乐府“相和歌,相和曲”的另一调式,写下了《度关山》一诗。诗曰: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封建王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候,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橡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在此诗中明白表示,“国家权力”的执行,主要在为人民,执政者应该厉行节俭,守法爱民。曹操在诗中强烈反对役使人民。为政的目的,在使民安乐,与民共享。
他说:君王应巡幸四方,了解民情;奖励善良,惩罚邪恶;严格执法,既不随便大赦,也要对罪犯不咎以往。
第二章 仕途初登 崭露锋芒(5)
他说:虞舜在食具上涂上漆釉,奢侈作风,招致十国叛离,远不如唐尧的节俭,即使宫殿里的梁柱也不加雕刻。世人称叹伯夷的美德,便是用来勉励尊崇气节。
他大声疾呼:奢侈是最大的邪恶,节俭是军民共同遵守的美德。如果每人都像许由一样看待权势,这个世界又何有诉讼争执。能够彻底实施兼爱尚同,即使陌生人也很快成为亲密的朋友。
曹操提倡节俭,诅咒罪恶,其实是有感而发,有所针对的。因为他在故乡期间,已经听说,朝廷越来越腐败了。尽管在各地贪官污吏和军团官兵的无厌索取和勒索下,农民已严重破产,被迫纷纷起义,但灵帝的皇宫却声色犬马。
在宦官的安排下,灵帝不理政事,也不治军权,并把后宫假扮成市场,宫女们化妆成商人,做起买卖商品的游戏。灵帝本身则打扮成寻芳客,在欢宴中饮酒、唱歌、作乐。
连狗也戴上了帽子,穿着宫服。灵帝更经常驾驴出游,洛阳王孙贵族也立刻争相仿效,动物的身价比人还高……
曹操听到这些消息后,真是叹息不止,心中非常着急。他恨死那些宦官们,把个朝廷搅得一团糟糕。他只能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理想和情怀。
他虽然现在已经解职还乡,按一般人的看法,他是断了仕途,起码也是相当长的时间内失去了任官的机会。但是他却并不这样看,他固执地认为,凡有才有德的人,是不会过分长久被搁置一边的。尽管朝廷是宦官当道,毕竟还有那么多文武百官,具体料理政事,还得靠那些文武官员们,难道他们就不希望有能干事的人在位吗?都不能干事,那么具体的事谁干?
因此,曹操等待着,他凭预感,觉得自己不会长期如此被搁置一旁的。
光和元年,即公元一八○年,也就是曹操解职还乡刚两年的时间,曹操忽感心旌摇荡,神思飞扬,再不能专心一意于书本之上。他是相信预感的,便断定,会有贵客临门。
果然近午时分,有朝廷使者飞马驰到,相随的还有府中随员。曹操喜出望外,热情相迎。虽非客人,却比贵客还贵。
使者宣旨,曹操跪听,使者宣道:曹操解职还乡两年,谨守儒道,朝夕用功,大有长进,特宣进京,复任议郎。
曹操十分高兴,因为牵连解职,重新任用的只有他一人。凡因过解职,重新任用,能官复原职的,也从无先例,可见朝廷对他是另眼相看了。
后来曹操才弄清楚,是朝廷急需一个精通《尚书》、《毛诗》、《左传》、《春秋》及《谷梁传》,而且又能运用在当代政事上的官员。而京城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这样的能人。宦官中自不必说了,他们除了善于逢迎,奸狡巨滑之外,别无他术。而百官之中,或胸腹才华不济,或过于迂腐谨小,找来找去,都不满意。这才有人念起曹操来。但曹操又是刚被解职的人,谁敢冒险提出。于是,几个官员反复商议后,决定联名上疏,一是说明确实只有曹操能胜任,二是即使不准,怪罪下来,因是联名,责任也就分散了。
于是,几个官员联名写好推荐曹操的奏折,说曹操精通古学,称得上是经史专家。且年轻活泼,思维敏捷,机智有术,研史习经,都能与时政结合,故而是不可多得之才。又据考察,曹操一腔热血,只为朝廷,即有过火行为,也是年轻气盛之故,而其内心所向,与朝廷并无二致。前年解职,非为有过,乃受宋氏牵连而已。即便是牵连,也是过于边缘的瓜葛,实际曹与宋,并无任何往来……
几位官员联名上疏之言,说得极有道理,灵帝在确实没有能胜任之人的情况下,便准予起用曹操了。
朝廷此举,虽出于无可奈何,但在曹操心中,仍很满足,因为这正好说明他自身的价值和分量,这比“另眼相看他”还更宝贵了。过去,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学识到底处于多高的层次,他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去作什么对比。他只是对各种知识孜孜以求,从不懈怠,目的是不断地充实和修炼自己。
现在,他才突然发现,在“古学”的掌握和应用方面能如他的,原来并不多。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脱颖而出。既然如此,他就更应该放开胆子去干一番事业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