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马云正传 刘世英-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模饩巢康恼飧龃竽谕导噬嫌行┫窠裉斓摹暗缱诱瘛毕低常墓δ芤埠芗虻ィ和饩巢考捌湎率艋箍梢晕笠蛋炖硭杏胪饷诚喙氐纳笈中煌保部梢酝ü飧龃竽谕蛲饷称笠捣⒉枷喙氐耐饷痴叻ü妗F笠导颐强隙ɑ嵴庋耄赫庠揪褪且桓龅缱踊恼Ω米龅氖虑椋臼裁慈梦颐瞧笠道绰虻ツ兀克裕」蹺DI做的大内网工程也是一个联合国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它的商业运营模式是行不通的。马云当然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他也早料到可能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要怪只能怪当初那些领导们没有接受他的方案(做互联网)。于是,在EDI大内网的运营出现问题之后,马云又开始不断游说EDI高层扩大内网,改建互联网。也许是马云的不断游说和“祥林嫂”式的唠叨——“互联网将改变中国”让外经贸部的高层领导们动了心,也许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蒸蒸日上注定要给马云一个交代——1998年7月,经外经贸部高层批准,EDI成立了合资的国富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地点在崇文门的新世界饭店,总经理由马云出任,并拥有合资公司的一定股份。即便如此,马云每月还是只拿固定工资。国富通成立以后,马云就带领团队开发一个叫做“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项目,这是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项目,也是马云真心想做的。于是,马云又带领团队转移阵地。至于官方网站那一块,马云已经不怎么上心了,他只留下一个女孩负责后续的维护工作(其他都是EDI信息中心调过去的人),这个女孩就是韩敏。有意思的是,突然离开团队的韩敏有些孤独,每天下班,她都从长安街走到新世界,看看兄弟们在忙乎些什么,然后和大家一起回家。应该承认的一点是,无论是从架构还是从实际的经营运作来看,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都算是当时中国电子商务领域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尽管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也是收费的业务,但收费的办法已经不像做大内网时那么老土(用政府的红头文件推广)了,而是采用更市场化的方法。首先,外经贸部在全国各地建立代表处,然后各个代表处把当地中小企业信息放在网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因为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在互联网的开放环境下运行的,因而中小企业上网很踊跃,网站很快就盈利了。有了部长的大力支持和地方部门的强力推广,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在创建的当年就实现盈利的项目,纯利高达287万元。这也是容易理解的,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凡有政府背景或者国有资本做后盾的项目,向来开展得都很顺利。马云团队在北京的一年多里,成功地推出了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当年创建、当年盈利。另外,在中国政府站点中,外经贸部的网站不仅是国内部委中最早的一个,也是最优秀的政府站点之一,而且在1999年就被评为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荐优秀站点。不过,马云团队做得最成功的项目还是当属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它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就在国富通成立的1998年7月,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石广生在CIECC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在线商品采购基地——“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开幕式上指出,建立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方式的一大飞跃。他同时宣布: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永不落幕的交易会”。1998年10月5日,纺织品配额招标系统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投入运行,全国首次实现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务委员吴仪、石广生部长以及十多个部委的领导观看了电子招标开标演示。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网络化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李岚清同志说:“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实实在在的网上应用系统”。石广生同志说:“配额电子招标系统实现了我多年的梦。”与此同时,站在领导们面前,为他们进行电子招标系统演示的,是一个长着顽童般模样、笑容可掬的年轻小伙子。这个小伙子,正是时任国富通总经理的马云。而站在他左边的,则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站在他右边的,依次是国务委员吴仪、外经贸部长石广生。
第三章 创业时代:(5)
更新时间:2009…12…17 17:08:45 字数:8126
2。北漂岁月马云带领的整个团队,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一个布衣的侠客,带着一群徒儿奔赴京城闯荡江湖……刚到北京时,团队成员全部住在外经贸部东郊潘家园的集体宿舍里。前后两批一共13个人,分成三小群,分住在三套非常简陋的房间里。而大家平时上班的办公地点,就在外经贸部的7号楼里面。开发网站的工作很苦很累,还得经常加班。在工作中,马云的团队基本上是这样分工的:学广告出身的孙彤宇,负责网站的建设、推广、宣传;吴泳铭和周悦红,负责技术;楼文胜,负责策划文案;谢世煌(因为年龄算是偏小的,大家都管他叫小谢),负责财务;张瑛和彭蕾负责行政和服务。其余的人都做网站编辑。不过,这种分工只是初步定下来的,因为当时人手很少,而且每个人负责的工作量也不一样,所以到了后来分工也没那么严格了,有时候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也有时大家干完自己的再去帮同伴做。总之,大家在一起干活,从来不会计较谁干得多或者谁干得少,反正都是一个团队,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干活。这群人,大都是从小土生土长于江南水乡、西子湖畔的才子、丽人。以至于来到北京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适应这里的气候。尤其是冬天,大家就要一起活受罪了。北京的冬天,不仅气候干燥,而且常常有沙尘暴肆虐,至于北风呼啸、白雪飘飘那就更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尤其是那几个女孩子,来北京一年多,皮肤也跟着变得干燥了,几个女孩子后来都说自己起皱纹了、“变老了”。那个时候,尽管是给政府部门做事,马云的团队也没能享受什么特殊待遇,甚至比同部门工作的大部分人都要辛苦。每天早上,大伙都要一起挤公交车上班。上班时间也是交通的高峰期,北京的交通又是出了名的拥挤,为了不迟到,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得赶紧起床,迈着大步(有时也会小跑)到潘家园去等车。即便如此,大家也经常会挤不上车,尤其是下大雪的时候就更难坐上了,这个时候即使想破费一下也没得破,因为每到这种恶劣天气的时候,出租车的生意都好得一塌糊涂。于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大家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早上,可恶的闹钟终于还是响起来了;随后,马云和大伙一起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在一种极其痛苦、极不情愿的状态下,眯着眼睛穿上衣服。“每当听到闹钟响起的时候,死的念头都有!”可以想象,马云等人当时有多么的艰苦。熬过了最痛苦的几分钟(起床、穿衣)之后,大家就聚集到潘家园等车,好不容易挤上了公交车,大家根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沿途的大街小巷,很快就进入梦乡,一路就这么一颠一颠地睡到外经贸部;工作到深夜,大家又一颠一颠地回到集体宿舍……苦归苦,累归累,不能因为环境的变迁、条件的恶劣而放松自己、不思进取。马云向来是一个危机感、忧患意识非常强烈的人,而身处北京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国际大都市,这种感觉异常强烈。尤其是看到每天都有那么多“海归”、精英们如潮水般涌入这座城市,马云更是对自己的团队提高了要求,他不希望大家到了北京之后都“贬值”了。因此,他时常提醒大家:“你们这帮人不要不思进取,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否则,就会被北京淘汰,被这个时代淘汰。”为了不被淘汰,就要不断学习;为了有更高的飞跃,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倍的努力。马云带领的这群人,有一大半跟他一样是英语教师出身,离开讲台以后大家就很少再继续修炼了,而英语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下班之后,到了晚上,大家就开起了英语课,由马云亲自为大家讲课。在宿舍里做饭吃时,大家轮流下厨,马云夫妇也不例外,并不因为是头儿就享受优待。到了假日,大家经常到附近的一家东北饺子馆去撮上一顿。十几个人围坐一桌,自然又是人声鼎沸,笑声飞扬。上班、干活、充电(听马云授课),看起来大家如苦行僧般辛劳,不过也会有休闲的时候,也会有人给大家增添些雅兴。当时,大家最休闲的时候,是这样一幅场景:一个颇有艺术家气质的、长头发的大男人,抱着一把吉他,对着窗外的皎洁月色,深情地弹上一曲。这个人,叫楼文胜,是跟随首领马云二次北上的第一批成员之一。据说此人在音乐,尤其是吉他弹奏上的造诣非同寻常。于是,每到楼文胜同志举办他的个人“音乐会”之时,大家都会围过来,每个人搬一张小椅子,坐在他的周围,静静地欣赏着、陶醉着,偶尔也会轻声地随着音乐哼上几句……马云的团队,在北京一共呆了14个月,在这14个月里,几乎所有的日子都是在宿舍和外经贸部度过的。那个时候,大家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上班一起走,下班一起回,其乐融融,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尽管工作很苦很累,但是和马云在一起,大家总能找到快乐;尽管生活条件很简陋,但乐观的马云却不失他的浪漫主义天性,也不忘时常给大家画一些“大饼”——在集体宿舍里,看见大家正愁眉苦脸时,他可能会突然拿着一串钥匙,对着大家叫嚷:“同志们,想象一下,这里就是美丽富饶的法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