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86、[历史小说] 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起点vip2012.5.15完结)-第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孙无忌并没有回答长孙诠的话,目光依然看着窗外慢悠悠的道:“正是因为他是外甥,我才会如此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但他却如阿斗一般,纵然我在如何努力,他都能将美好的前景,毁灭干净……我在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他……”
石破天惊的一句话从长孙无忌的口中传出来。
长孙诠已经有些吓傻了。
但长孙无忌依然很平静,平静的有些可怕,仿佛再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一个智者,绝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正如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怕神一样的敌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神一样的敌手会激发个人的斗志,让人越战越勇,而猪一样的队友,却能够让你的努力,你创造出来的美好局面,在弹指之间化为灰烬。
长孙无忌因为别无选择,只能将自己与猪一样的李承乾绑在一起,希望自己能够将阿斗扶起来,可他失败了,不但失败,还将自己陷了进去:当初若不是李承乾与杜荷斗的不可开交,他根本犯不着去惹杜荷。
如今他突然发现,其实他还有一个选择。
第五章佛儒之争
第五章佛儒之争
自捅破了弘福寺里的那些假佛之后,杜荷就知此事关系长安百姓的民心,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了,当即决定取消今日的行程,进宫禀明一切。
高阳自然是满心不喜,撅着张嘴,嘀嘀咕咕,啰哩啰唆。
长乐劝说无果,杜荷不得已,答应下次再带她出来玩。
高阳方才喜笑颜开,俏脸儿挂着得意的笑容,身为皇家女她早已知道什么是公事为上,如此做法只是要一个承诺。
正如杜荷想的一般,他才将长乐、高阳送到宫门口,李世民宣见的消息就传到了他的耳中。
说句直接的,李世民根本没有让人去找杜荷,而是派人到皇宫门口候着,他知道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杜荷一定会赶回来的,直接让他前往承庆殿议事。
来到承庆殿,站在门口,杜荷就听殿内火药味甚浓,吵得不可开交。
此事如今不仅只是和尚奢靡的问题,已经随着大势,渐渐牵扯到了佛道儒之争以及夷夏之辨。
中国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吸收,就显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但佛教初期自西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前,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佛道儒之争,从一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使得儒学,蓬勃发展,一日千里。道教固然不如儒家,但老子与孔子,在理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未受到多少影响,发展固然比不上儒学,但也呈现争长之势。
佛教初传中国;其势力弱小;尚不能与儒、道相抗衡;需借助于儒、道的势力来发展自己。这一时期;三教“夷夏之辨”刚刚萌芽;体现于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理惑论》中;在梳理时人对佛教的困惑和误解过程中;牟子提及了儒生用“夷夏”问题来诘难佛教;牟子对此也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应答。但这个时候的佛教就如受委屈的小媳妇,挨了打,不敢还手,只是轻声细语的解释着。
但随着佛教的渐渐壮大,在东晋时期,已经展开了反击。
前述元魏僧徒所作《汉法本内传》,便是这种反击武器之一。还有许多和尚们写的不少经典著作,多称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为老子并且亦是孔子的老师,甚至更长辈。比如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书中不但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则成了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以后的《正诬论》又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即佛弟子也。”《清净法行经》也说;“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这里的震旦即指中国,到了这里儒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弟子的化身,也就是说中国的儒道文化都是从佛学演变来的。
这种论点无疑是跟棒子的某些习性很像。
面对这种荒唐的事情。
儒道,自然展开了有利的反击。
儒家多从治国安民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批评,奉佛造寺,使国贫民穷;僧尼激增,使国家承担赋役者人减少;僧尼离开亲人出家,不要妻子,违背儒家的lun理纲常;佛教教理虚妄,对民众进行欺骗等等。
而佛家也不甘示弱,逐一进行驳斥,指出佛教对社会民众施行教化,于治国有利;通过个人出家修行而使祖先亲属的灵魂超脱苦海,也是尽孝的表现;佛教与世俗礼仪不同,以断除情累为志向,弃妻剃发,出家修行,是无可非议的。
但中国的百姓君王大多都很理性,旷日持久的佛、道、儒三教之争,始终仅限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范围内。即使有杀害,也只是惩办几位被视为首恶者。就如祟佛的齐文帝宣布灭道教,便仅杀了四名不肯落发的道士。周武帝灭佛,亦不肯杀一个僧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所使然。因为古代儒家讲究中庸、宽容,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而佛教则更是高扬和平与平等的大旗。不像西方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十年、上百年、数百年。
三方的争斗到了唐朝方才告一段落。
唐朝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国度,他们对于各族文化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
在唐朝你可以打吐蕃传来的马球,穿北方胡人的衣服,看西域来的歌舞,玩高丽娘们……
只要你有心,你可以在大唐,在长安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异族风情。
佛、道、儒三教之争也因为这种气度而缓解,李世民对于佛、道、儒三教没有什么偏袒,秉着只要你们不惹事,就不介意他们在大唐传教的心态。
可弘福寺的案例,恰好打破了这种和平的姿态。
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除了上了年级之后出现一些奢靡之气以外,在中前期,对于百姓是非常关照的。而弘福寺却收刮民脂民膏,以百姓的钱财,行挥霍奢侈之风,已经触及了李世民的底线,让他龙颜大怒。
在得到房玄龄、杜如晦的奏报之时,李世民气得拍案而起,把自己的手都打肿了,立刻召开群臣商议此事。
在杜荷没有抵达承庆殿之前,议会已经开始。
魏征、褚遂良这些正统的文士,对于佛教有着心灵深处的鄙夷,面对这一群腐败的和尚,立刻展开了潮水攻势,三言两语将佛教贬低的一文不值。
朝中如萧瑀一般的佛教信徒也大有人在,他们自然不甘示弱,言辞犀利的展开还击。
全新的佛儒之争,有着越演越烈的架势。
至于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则不发表意见。
他们两不偏帮,不加入争吵的行列。
以出身而言,房、杜二人都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正统的儒家弟子。然他们并未有大多儒家学子的死板,懂得变通。就如治国,房、杜二人都是当世英杰,身负雄才,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早已发觉寻常的儒家知识根本不足以处理天下诸多事务,灵活变通的打着儒家的旗号,以法家的手段来处理。对于这即将产生的儒佛之争,抱以中立的态度。
李世民原先有着同样的想法,比起寻常的帝王,他的思想要开明的多。他并不像秦皇汉武一般,以学说来禁锢思想,达到控制百姓的目的,他的方式倾向于汉初的无为之治,管得宽松,管得自然,管若未管,不管而管,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百姓喜欢什么,让他们自由的选择。
也因如此,大唐才有这瞩目璀璨的文化风气。
李世民也不讨厌和尚。在他的映象中,一群和尚还曾在军事上帮过他一把,那是他攻打王世充时候发生的事情了。
武德四年春天,当时战功赫赫的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等身份督军与王世充作战。王世充算是乱世枭雄,但跟李世民比起来相差不止一点。不过两月,王世充已经兵败如山倒,但是因为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增援,战局暂时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战场主要在洛阳附近,在洛阳与少林寺之间有一个轘州,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在寺西北五十里处,因其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之据为己有,作为军事要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自己拥兵与之不远的洛阳,互相呼应支援,以抗拒唐军。少林寺那甘心家园被霸占,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联合王仁则手下的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抓住了王仁则,将之送给了唐军。三日后,李世民论功行赏,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
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没有血流漂橹,没有美女爱情。相信谁也想不到如此平淡如水,简单无奇的历史事件,会让后世吹成“十三棍僧救唐王”而故事。
虽然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功绩,但李世民比较念旧,并没有忘记,可今日的事情,却让他对和尚、佛教恶感大增,心中也动了灭佛的念头。
魏征刚直,正直无私,可若视他为一个老实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认识魏征的人才知道,这家伙的底细,面善心黑,他要不就不做坏事,要做就做的最绝。曾经在对待塞外民族上,满朝文武商议如何对待。
向来不主战的魏征出了一个主意,种族灭绝,不但杀光突厥人,还要毁灭草原人赖以生存的草场,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这个计策,连李世民都吓了一跳,最终他决定“兴灭继绝”并没有采纳魏征的计策。
现在这位老实人又一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阴森森的看着在他心中屁也不是的佛教。
老实人心一但黑了,下场是很可怕的。
第六章治标,不如治本
第六章治标,不如治本
魏征想要灭佛,并没有私心,只是个人见解。在他看来佛教的许多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