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朵丽丝.莱辛小说集-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弗洛伊德的用语:死亡是欲望的最后目标
假如说《吾友茱蒂丝》的茱蒂丝是找到“自己房间”的自由女性,《十
九号房》的苏珊无疑是找不到“房间”的不幸女性,并以昂贵的代价生命,
消极地换取最终的自由。本集故事中的其他女性,也有经过漫长的心路历程,
最终毅然与男人分手以寻求自立的女性(《二奶》),或摒弃女人标记,穿上
男装宣布“新生”的女性(《爱的习惯》)。而做得最彻底或最特别的则是《我
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的女主人公。这位女主人公经过两次的婚姻,无数次
的“爱情”经验之后,终于把心交给车厢里一个遭男人遗弃、自怨自艾的疯
女人。疯女人满心欢喜,而没有了心的女主人公则感到“幸福”、“自由”。
她本来和《爱的习惯》中的乔治一样,养成了爱的习惯,交往的男人连名字
都没有,以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代替。但她终于决定抛弃一个接一个的爱
的习惯而换取自由。只是没有了心,是否就是自由?
自由的定义,和许许多多其他的词语一样,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莱辛虽使用“自由女性”(free women)。。 ,相信也不是要向读者交待什么是自
由,而正如她自己所说,“自由女性”是个十分反讽的词语(见莱辛“TheGolden Notebook”序言。)。
女性穿上男性化的衣服(《爱的习惯》),离开男人(《二奶》),甚至把
心丢了(《我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这些是否就等于“自由”,相信莱辛并
没有答案。但这不应是她作品的重点,重要的是女性追求自由的过程。而这
个过程所涉及的历史、社会、个人心理因素,以及莱辛个人的艺术表现,则
是缺乏互文关系知识的读者,尤其是译文读者,容易产生理解和诠释困难之
处。一个词语可能包涵一段历史,反映一个文化。
“自由女性”所包涵的西方历史和文化,经过翻译后难免造成信息流失
的现象,但这也是翻译的本质,在所难免。下面再举数例,说明互文关系中
所隐含的信息,在跨文化翻译上可能产生的流失情况。
在《天堂里的上帝之眼》,故事中两个英国人听到德国医生克洛勒称希
特勒为“窜发的杂种”(mollgrel upstart)时,心中涌起一股不自在的情
绪。“mongrdupstart”隐含了些什么意义?两个英国人为什么会觉得不自
在?“mongrel”虽带贬义,但有别于一般骂人的词语,应是有所指。按未经
证实的传言,希特勒具有犹太人的血统(见《大美百科全书》,台北:光复
书局,1990。),这应是那位德国医生称他为杂种的原因。但在战争结束不久
的德国,犹太人仍是个敏感的话题,而且两个英国人各和犹太人有深厚的关
系:一个带有犹太人血统;另一个的太太是犹太人。他们听到那“杂种”的
称呼,难免产生不自在之情。此外,根据记载,希特勒出身寒微,父亲是私
生子,属贫农阶级,希特勒本人只完成中学学业。在注重阶级地位的英国社
会,非出身名门或望族而成功的人,被贬为窜发(upstart),这含有浓厚的
社会意义。但在无皇室、社会阶级区分不明显的德国,两个思想开放而前进
的英国人,听到那位他们本来甚有好感的德国人,使用英国的社会阶层标准
来形容希特勒,于是感到不安。
在《吾友茱蒂丝》中,作者描述茱蒂丝时,刻意描绘她穿上一件直身
连衣裙(dress)的情形,说她穿上那件衣服产生一种古典的形象,像希腊
(罗马)女神黛安娜或山林仙女(nymPh)。黛安娜是野生生命之母兼保护人,
喜爱狩猎。山林仙女栖居在树林、树丛中,具有美丽的容貌,自由自在地在
树林中追逐、歌唱、舞蹈。莱辛用希腊女神、仙女来比喻茱蒂丝穿上那件连
衣裙所产生的形象,除了证实她的美丽之外,还暗指她和女神、仙女相似之
处:自由自在、超俗、独立。而那件宽宽松松的直身连衣裙更包涵无拘无束
的象征意义,以及潇洒脱凡的联想意义:图书中的希腊女神和仙女都身披直
身的宽松长袍。
最后再举一例。在《爱的习惯》故事中,乔治生病时请芭比当他的看
护。他看到她照顾他,以及应对客人的举止冷淡、漠然,甚至有点懒洋洋
的美态:这种冷漠无情的举止是显示涵养的极端表现。乔治起初看了心中一
阵寒颤,但后来他看穿了,明白那不过是她模仿出来的,不论她的血统、出
身是什么,她不会是她的举止所代表的那个英国社会阶层。英国人的性格一
般都较内向,而社会阶层越高,涵养越好,举止就越含蓄,感情越不外露,
几至冷漠无情的程度。乔治是个新派艺术家,政治取向是工党中间偏左,看
到艺比这种上流社会般的表现和具有高度涵养的举止,感到的不是认同或欣
赏,而是心寒;在上面这三个例子中,从“窜发的杂种”一个词语到听者坐
立不安的反应;从一件宽松的连衣裙到旁观者产生仙女自由自在的联想;从
冷漠的举止到观察者心寒的感受,中间包涵了许多作品之间,以及文化结构
上的社会和历史意义。
除了互文关系之外,作者使用语言的叛逆(subversive)策略,亦造
成翻译的困难,产生信息流失的情况。下举一例说明:
《我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How I Finally,Lost MyHeart”),英语
“tolose one's heart”的惯用意思是“爱上(某人)”。莱辛舍弃习惯用法,
取其字面意义,即丢弃。惯用语(idiom)常用比喻的说法,包涵一个意象,
例如英语用“丢失”或“献出”自己的心这一个意象来比喻爱上某一个人。
莱辛的女主人公丢失了自己的心,却不是和对方擦出火花,献上自己,快乐
地度过余生,而是丢弃那充满感情、怦怦跳动、活生生的心脏器宫,一了百
了。就翻译来说,包涵意象的惯用语通常是一种两难的情形:取意象则丧失
喻意;取喻意则丧失意象。在莱辛的这个故事中,“to lose one'sheart”既
然不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翻译其字面意义本不困难,但原文的叛逆意义则丧
失殆尽,产生另一种两难的情形。
由互文关系和作者的语言叛逆策略,以及其他修辞方式所造成的信息
间隙,是理解上的一大障碍,对译文读者来说,情况可能更加严重。译者常
采用各种策略将隐含的信息显现,注解即是一种方法。但注解,尤其是脚注
或后注,容易分散读者的阅读集中力,减低兴趣,故通常并不适合小说一类
的文艺作品。此外,要将一切不熟悉的概念,例如人名、地名、物名、事件
等等全部加注,也不切实际。本集译文完全不采用脚注或后注,只将关键性
的重要隐含信息,采用插注的方式使之显现。例如,在《天台上的女人》故
事中,史丹利那位满怀怒气的工人,称那个近乎赤裸地在天台上晒太阳的
女人为“葛黛娃夫人”(Lady Godiva)。。 ,并且说大厦中另一个女人不像葛黛
娃夫人,因为她会跟他们聊两句,展露笑容。(“Not like,Lady Godiva;”said
Stanley。“She cangive us a bit of a chat and smile.”。。 )葛黛娃夫人、
天台上裸体的女人,以及展露笑容的女人三者之间有何关联?葛黛娃夫人是
11 世纪的英国贵妇,相传曾为了为民请愿而裸体骑马穿过市区,但不准百
姓窥视。《天台上的女人》中的女人,对那几个男人的叫嚣采取不理不睬的
态度,使得史丹利暴跳如雷。他将她比喻为葛黛娃夫人,两者相似之处除了
裸体之外,还有冷淡的态度。而天台上女人的态度,以及史丹利的反应是故
事中的重要主题,因此译者在处理葛黛娃夫人这一比喻时,将隐含的两个相
似点裸体和冷漠,加以显现。(将“not like Lady Godiva”译为“不像那
一位冷冰冰、赤裸裸的葛黛娃夫人”。)
互文关系的产生是语言的自然现象,但艺术性越高的作品,如文学作
品,作者常利用间接、隐含的方式创造特殊的效果,互文关系因而可能越复
杂。而文化色彩越浓的作品,在跨文化翻译中信息间隙也越大。但小说翻译,
毕竟不是注解作品,而解读作品也是一种乐趣,读者应享有解读隐含信息的
乐趣,译者不应一一加以注解,过于“越俎代疱”。
范文美
女人
两位老绅士同时踏上旅馆的露天平台。他们驻足、却步,看来像是想
要转身后退。
两人的眼中起初都不由自主流露了诧异,甚至有点为难的神情。之后,
相互交换了一个正正式式,充满怨恶而意味深长的眼神,然后故意转身,彼
此以背相向。
他们环视露台,麻烦!阳光下的桌子只剩一张。两人都僵硬地朝桌子
走去,各自拉了张椅子,坐下,打开报纸,高举过眼,像张屏障。
一个漂亮的女侍应生悠悠然走过来。两张报纸仍保持原样。这边,寿
兹先生从报纸的边缘露脸点了杯温酒;那边,福斯特先生藏在报纸背后,叫
了杯茶,要加奶。
她送来了饮料,整齐地放在两个相似的金属盘上,两道油印之墙都稍
稍放低了些。
福斯特上校,一对宝蓝色的眼珠闪烁着挑逗而不安的神情,朝他的对
头看了一眼,向她说道,天气不错。寿兹先生怜惜地说,这么美好的黄昏,
如此漂亮的小姐却不能出去玩玩,太可惜了。他看那英国人的眼神中显露了
自满之情,大概觉得自己打赢了这一仗。
但萝莎,对两者的问候,同样仅仅报以一个可亲但却敷衍的微笑。她
慢条斯理走回去,倚着栏杆,懒洋洋地,背对着他们。
一手拿着张开的报纸,一手拌茶,或是一手端酒,都不方便。于是两
人,先是寿兹,接着是上校,先后折起了报纸放在桌上。为了避免对望,两
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