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6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作《九辩》,模拟屈原,但又有他自己的独创。还有《招魂》一篇,也有说宋玉作。此外还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这些赋已开汉赋先声。赋里反映出宋玉在楚王左右的“词臣”生活,其中也有些委婉的讽喻。

  《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其内容甚至字句都有许多同《离骚》《九章》相似的地方,其主旨则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首诗文采优美,开头一段写秋,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意为悲伤呀,寥落的秋天气氛,草木凋残而变得枯萎。凄怆呀,远行的游子登山临水,送别将要返回故乡的远客。用草木凋零的秋与失意游子的感触交织在一起,就把悲怆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接着诗人用两段文字写江河水落,鸟虫之音,尽力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抒发了寄居异地的游子孤寂、空虚迷惘的心情。

  情景相生,历来被称为《九辩》中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宋玉的名字就和“悲秋”相联,也许正是在宋玉的影响下,“秋”成了历代诗人常研习的题目,从而创造了数不清的写秋佳句,以秋景写凄凉意已成了诗人的惯用伎俩。《九辩》在内容的容量上不能与屈原相比,鲁迅说《九辩》“凄怨之音,实为独绝”,道出了《九辩》的主要特色。

  除宋玉之外,司马迁提到的唐勒、景差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在《楚辞章句》中,还收了一批汉初作家写作的“楚辞”,内容大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吟咏屈原事迹,成就不大。但是从这些作品却可以看出楚辞向汉赋的过渡,又可以了解汉初人对屈原的认识,所以还有相当的价值。

  寄情草木美人驱使日月风云《楚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辉煌的诗集,这辉煌是由屈原所创造的。

  在诗集中,诗人展现的美善而痛苦的灵魂,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而作为文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它以缤纷多姿的表现手法,给中华文化艺术的宝库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离骚》被称为最动人的抒情长诗,《天问》被称为奇特的诗,《九歌》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有着永久魅力之作,等等。这些评说,不仅仅在于作品对个人经历和悲愤之情的抒泻,而更在于这些作品显示了惊人的艺术力量。

  诗人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现实世界中的情与事,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奇妙的幻境。读者在这艳丽的虚幻世界中,把握形象特征,理解精神气质。画面是宏伟的,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魅力是永存的。《楚辞》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两大特色,下面我们以《离骚》等篇为例,简单评述。

  第一,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离骚》的前半篇,表现诗人勤勉自修,以期求合于楚王,为国出力,诗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些诗句在衬托屈原形象的同时,使人感到草木的芬芳,把人带进了一片幽美的境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经过这种艺术手段的升华,就能供人咀嚼而回味不尽。在上半段诗中,诗人用了很多芳草的名称,如“秋兰”“江离”

  “蕙”“留夷”“揭车”“木兰”“薛荔”等等,并拿它们充当“自我”的佩饰,其意义就是在暗喻自身品性的芳洁。这种比兴手法,在屈原笔下用得自然,并有很强的表现力。为了表现诗人的希望,诗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这一小节以芳草喻贤才,以培植贤才表现诗人自身遭黜后,虽被茫茫的绝望所包围,但他在黑暗中依然闪射出希望的火花,表现了一种不屈服的精神。

  他企图自己培植贤才,给楚国带来新生,谁知希望之苗早被黑暗的现实无情地剪断。像这类诗句在《离骚》中很多。总体来看,屈原的作品对芳草意象的驭使,不是一种随文设喻,而是反复出现,与诗情交融在一起,有着一种系统的象征义。本诗从诗人佩饰芳草写起,到培植芳草,又写道以“芰荷”

  “芙蓉”制作衣裳;诗中出现“党人”之后,芬芳世界出现了一片衰景:“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对比中可以看出芳草一方面表现“我”品性的芳洁,以及对这种芳洁修治的执著不变;另一方面表现着贵族党人的毫无操守和贱俗可鄙。把这些意象流动起来看,它们之间发生着冲突,芳洁被诋毁,贱俗被赞美。这种冲突,便是诗人所要表现在现实中的情感。诗人有着“美”

  的理想,所以他在幻化般的境界中展示了一个与浑浊腐烂的现实社会相反的美的芳香世界,这就是宋人朱熹所概括的“寓情草木”。在《桔颂》中,诗人以桔树的形象来象征“我”美好和坚贞的品质,精神是美的,字面也是美的。在《九歌》中,这种手法也运用得较多。诗中凡写到居室、用具、赠品,无一不是香草香花。为了迎接湘夫人而筑成的水中居室,竟全是用香木香草盖成的。这些写法绝非仅仅构成境界、创造诗情的氛围。在屈原诗中,它们是美的使者。这种写法虽非真实,但是通过幻化的逼真性,给读者留下广阔联想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驱使日月风云,运用神话传说。先看《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借助想象,从现实世界腾飞而至天界,风雷云霓和日月都为所驱使,叩天阍,求仙女,饮马咸池,表现了诗人那颗忠诚、正直的爱国之心,他在一再受到打击、挫折的情况下仍激情冲荡。诗人所展现的虚幻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补充。诗人借此抒泻他的求索和哀愤。诗中写他对理想求索的一段,气势壮盛,景物宏丽。

  诗曰: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天界的行途中又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诗人驱月神为向导,令风神作随从,羲和为之驾车,凤凰飞腾为之开道,云霓飘渺前来恭迎,整个天空奇丽多姿,烘托着诗人惊动天地的求索气势,反衬出下文受到的冷遇,使得“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叹息更加痛切。诗人转而向下界寻求古神话传说中的几个女子,……他上下求索,但是天上人间一样无理想可寻。在叩神问卜中,他听从了神的旨意,决定远离。

  朝发天河渡口,夕至西天尽头,凤凰承旗,蛟龙搭桥,八龙婉婉,云旗委蛇,屯车千乘,去周游天宇。在光明的天空中,忽然下视望见故乡,仆夫悲伤,又停了脚步。幻境结束,诗人回到现实世界,又跌进无路可走的苦恼之中。

  “国无人莫我知”,“莫足与为美政”,感情激荡,达到顶点,最终因不堪去国而尽命。《离骚》中这些神奇的幻想境界,系统地表现诗人追求、绝望、彷徨、眷恋等种种感情衍变流程。展现幻境,利用美女和神话故事,象征情感,也是屈原作品的一个总的特色。《九歌》是一支支恋爱之歌。这些诗歌写人神恋爱,终归失望,这与《离骚》中求女屡次失败的情节是一致的。这些悲剧,象征着诗人在现实中遭谗被疏后的矛盾、痛苦的心情。《天问》中每一个问句都包含着色彩斑斓的神话和历史传说。在一百七十多问中,不仅仅有知识之问,还有生命困惑之问。诗人以地问、天问、人问结成完整的系列。他企图在一系列的追问之中寻找到一个终极的价值,使得生命得以支撑起来。屈原没有能够澄清他生命的困惑,所以他不得不以死来保持他完善的人格。

  屈原作品中的比兴手法,体现着它与代表中原文化的《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关系,而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屈原作品中,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成为我国诗词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哺育着后世文人的创作,如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宋代著名词人苏轼、辛弃疾等。诗词中寄托手法的运用,正是由此而来。值得单独一提的是《离骚》中屈原独特地首创了一些有美的气质的女子,并以女性自比。

  这种比兴被辛弃疾《摸鱼儿》词所继承。如果不以屈原诗作注,似乎难以解通这首词。“娥眉遭妒”的比兴方式演变发展,屈原是源,辛弃疾是流,寄言之妙,成为后世词家的专长。以幻境来写现实的表现方法一直被广泛沿用。

  李贺的诗歌、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无不受到《楚辞》的影响。

  另外,《楚辞》在语词中“兮”的运用,也是一个特色。这是炼句技巧的进步。这个“兮”字在句中或末尾出现,使得诗更有韵味,读时,在轻重徐疾之间,显示出更多的变化,使得声调活泼悠扬。

  对《楚辞》的研究过程中,屈原的精神品质备受人们的推崇,这是评价中的主流。不过对屈原的行为方式持批评与贬低态度的,世代不乏其人。从扬雄“露才扬己”的批评开始,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直到现代,对屈原尤其他的怀石自沉,都曾有所指责。在责难中我们可以看出批评者的思想印记。

  一般说来大多不否定屈原崇高的人格,这些责难的作品多是从屈原的悲剧命运中,总结政治斗争的教训,阐发个人关于仕途和人生的见解,达到借古人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