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离上帝最近-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可不愿意呆在军队里!”。
当天晚上,从我的数码相机上看到雪景照片,她和几个扛枪的同伴高声欢呼。还有我在加沙的巴勒斯坦朋友们,他们无法得到以色列通行证,无法亲眼见到白雪落在金顶清真寺。看照片时,他们脸上流露出深深的安慰,隐隐的痛苦。
但愿老天惠赐巴以地区的不仅仅是白雪。
特拉维夫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以“永不止步”为口号的城市;
全球10个美女最多的城市中排名第九;
安息日夜里2时,餐厅、舞厅门口还排起长队的城市;
2000年9月以来平均每两个月发生一起自杀式爆炸的城市。
菜场
2003年4月4日,第一次去特拉维夫最大的露天菜场。同行的朋友说,这里是自杀爆炸“多发地段”。
天热起来。象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市场一样,这里有湿漉漉的青菜、五颜六色的柿子椒,空气中充斥着鱼腥味和叫卖声。
乱花迷眼之中,突然看到几个歪歪扭扭的中国字:有猪肉。顺字迹引导,走进一家店铺,正前方垂下一只猪头,柜台旁边是满墙“伏特加”酒。原来是俄罗斯犹太人移民的店铺。
路越走越窄,人却越来越多。不知道前面将出现什么。忽然一个坐在高脚凳上的人挡住去路。他面前是一个小小的玻璃柜台,上面摆着应该冷藏的肉饼。他自己喝着酒,吆喝着,在大太阳下面。
突然,一个东西蹿到眼前。原来是叫卖的把草篮伸过来。“不要吗?”叫卖的笑笑,缩回手。
一个肤色黝黑的菲律宾女人带着小孩。小孩黑黑的眼睛,黑黑的头发,冲我眨眨眼。卖香菜的犹太大叔冲着他喊了一句希伯莱语,俯下身去掐一把他的脸。
胖大妈切开血橙,每个血橙中间插一粒草莓。艳乍艳乍。
姑娘买了白里透粉的花儿,边走边嗅,引来无数路人眼光。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正酣。特拉维夫是以色列“挨打”的最前沿。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特拉维夫发射39枚“飞毛腿”导弹。
今天的特拉维夫,我没有看见一个人提着防毒面具。
拉宾的城市
特拉维夫街头,经常看见汽车后盖上贴着一条不干胶: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照片,旁边写着“94·11·5”。1994年11月5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特拉维夫广场遇刺。
拉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率军攻入老城,为犹太人夺回圣地哭墙;他最终“铸剑为犁”与巴勒斯坦人签订《奥斯陆协议》,一年以后却倒在内部反对者的枪口下。
特拉维夫是以色列工党总部,拉宾生前曾经担任工党领袖。如果跟耶路撒冷作比,特拉维夫人的政治观点总体上更加“鸽派”。
“他们说,阿拉伯人,你给他加沙,他们就要阿什克隆,给了阿什克隆,他们就要海法……但你总得给他们机会,他们也知道有些东西要不来了……”丹尼尔是一名以色列电影导演,经他剪辑的一部记录片曾经得过国际大奖,内容是一名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男孩折断了腿,却拿不到去以色列治疗的通行证。因为必须有人陪同,而他的爸爸太年轻(以色列规定25岁以下的巴勒斯坦男子不得出关),妈妈曾经向以色列坦克扔过石头。
汽车收音机里开始播送新闻,丹尼尔立即把音量调大,大家竖起耳朵听。我只听懂“巴勒斯坦”、“扎耶通”两个单词,知道指的是当天凌晨以色列进攻加沙城东部扎耶通区,打死三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新闻播送完毕,丹尼尔立即关上收音机,与同车的朱蒂咒骂一通。他们说,不喜欢以色列现任总理沙龙,“恨不得有个人把他干掉”、“隔离墙从巴勒斯坦人门前经过,当然他们不高兴啦……”
丹尼尔说,有时他不得不关掉电视机、收音机,因为不想再听新闻。
“看,你还可以‘拒绝’新闻,但我必须紧跟新闻……”我的话还没说完,丹尼尔说:“可是我们要在这种情况下过一辈子,无论如何你要离开的!”他说,即使现在把他放到伊拉克去,也不会比在以色列更难受,“因为那是他们的战争,与我无关。”
丹尼尔希望巴以之间立即达成和平协议,无论协议内容如何。“难道你们不想与阿拉伯人争夺圣殿山的主权吗?”“得了吧,”丹尼尔的嗓门高起来,“用我的一辈子来争那块黑石头?”“黑石头”指的是耶路撒冷老城金顶清真寺内的黑色岩石,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圣石”。
“流血冲突对于你们特拉维夫人有什么直接影响呢?餐馆照去,舞厅还是一样热闹……”“直接的,不见得,但整个经济坏掉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差点儿被炸死,或者已经在自杀爆炸中丧生……”
《奥斯陆协议》签订的同一年,1993年,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实施第一起自杀式爆炸。拉宾遇刺的广场一侧,有黑石砌成的纪念碑。一个过路的以色列女孩说,《奥斯陆协议》行不通,却并不妨碍拉宾的伟大;因为10年前,谁都不可能知道局势会恶化到今天这个样子。
附:《因拉宾之名巧遇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本·古里安》
因拉宾之名——巧遇以色列国防部长
2002年11月14日傍晚,耶路撒冷一家普普通通的青年旅舍接待大厅里突然热闹起来。有人张贴宣传海报,有人摆放鲜花,还有人打出大幅标语:“耶路撒冷和福阿德在一起”。 正巧住宿在此的我向人们打听,得到的回答是,以色列工党领袖、前国防部长本·埃里泽将来此讲演。
“福阿德”就是本·埃里泽。那是他的伊拉克名字,现在成了以色列人呼唤他的昵称。他1950年生于伊拉克,13岁独自来到耶路撒冷。今天的讲演是为11月19日工党主席选举制造气氛。
一会儿的工夫,一个平时供各国自助旅行者喝咖啡、聊天、跳舞的大厅装扮成了会场。四周贴满本·埃里泽的宣传画。主席台前鲜花簇拥,左侧是讲坛,讲坛右边放着一帧装在镜框里、10寸大小的拉宾像。这家以1995年遇刺总理“伊扎克·拉宾”命名的青年旅舍3年前开张,主人是拉宾的崇拜者。接待处有一张剪报拼贴:1993年克林顿、侯赛因和拉宾在白宫草坪;拉宾与阿拉法特握手。剪报周围用包括希伯莱语、阿拉伯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写着“和平”。
这是一场本·埃里泽支持者集会。与会者大约200多人,中老年居多。认知科学家伊万博士说,他们都是工党老党员。每位来宾都在入口处得到一支鲜花和一个可粘贴标签“我信任福阿德”。希伯莱语“信任”, 在这里是个双关语,又表示“和福阿德在一起,我感到安全”。
原定时间过后半小时,本·埃里泽姗姗来迟,但迎接他的场面相当热烈。老党员们纷纷上前拥抱、亲吻他,还有人献花。
根据安排,本·埃里泽讲话前,三名工党代表轮流发言。伊万博士说,三名代表的发言大同小异,都强调“福阿德是个打过仗的人”、“19日福阿德必胜”。集会组织者又开始散发本·埃里泽的简历: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1983年参与巴以和谈,一年后进入议会,开始政治生涯。
轮到本·埃里泽了。他没有向前三名代表那样走上讲坛,而是直接站在主席台后致辞。首先他感谢大家多年来的支持,然后话锋一转,“阿拉法特利用‘恐怖’,大家应该放弃他,法塔赫相信‘恐怖’语言,以色列人中只有我,可以有办法与他们和谈。”
三名主要工党领袖候选人中,只有海法市长米茨纳没有明确说不与阿拉法特谈判,尽管他也表示“一旦重开和谈,将在巴勒斯坦人中寻找新方法、新领导、新道路”。
“如果我继续领导工党,和平进程一定会取得突破,我相信我们离此已经不远了。”本·埃里泽说。我身边坐着的一名工党成员不时将本·埃里泽的话翻译成英语告诉我。
接着,他解释了工党为何退出沙龙联合政府、与沙龙在财政预算上的分歧,指责以色列国防军的行动缺乏整体规划。
屏幕上放映一部关于他个人经历的短片。以色列主流报纸《国土报》网站当天刊登一篇文章说,由于三名工党领袖政治纲领相近,选民们其实只是在选他们的“个性”。同时,这家网站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工党党员表示,如果他们支持的候选人没能以获得党内绝对多数当选党魁,明年1月28日举行的总理大选中,他们将“背叛”工党。最近一些民意调查显示,坚持强硬路线的利库德集团候选人很可能荣膺下届总理。
半个多小时的讲话结束后,本·埃里泽在党员们“必胜”的欢呼声中走下讲台。我挤进党员门的“包围圈”,问本·埃里泽,什么是以色列人民选择他的最好理由?他诧异地看了我这个唯一在现场的外国记者一眼,说“选择我,就是选择和平道路。”
本·埃里泽匆匆离开,集会结束。旅舍大厅一会儿就打扫干净了。除了贴在各处的本·埃里泽宣传画像外,包括拉宾照片在内的所有东西都被搬走。
为何选择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旅舍举办一场政治集会?“伊扎克·拉宾”青年旅舍经理扎维克说,他也不清楚,“也许他们喜欢拉宾的名字,”他耸了耸肩说。(完)
年老的特拉维夫
特拉维夫充满活力,满大街穿低腰裤的年轻男女;往往叫人忘记,这里还有老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打击了以色列经济,老人们最无法恢复元气。
朱蒂是罗马尼亚犹太人移民,在特拉维夫生活了几十年。2000年9月巴以流血冲突爆发前,她经营一家小店铺,后来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朱蒂关门失业。“现在我去找工作,肯定遭到笑话,”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