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足救世主-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嘉宾陶纬则有些自我安慰道,“马达是很厉害,但我们的季海也同样是亚洲顶级的边后卫啊,你看阿里汉这不就变阵了?派徐云泷上场替下孙翔,让攻守平衡的孙季海改打左后卫遏制马达的发挥,这应该是一招好棋。”
  场上的高军也暗赞道,“这个调整不错,与亚洲杯时期相比,阿里汉果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足协请他一开始是个错误,但现在来看,这个错误已经开始自我纠正了。。。。。。”
  防守能力很强的孙季海来到左路后,与余海联手勉强封住了马达维基亚的进攻,令其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传递,而他威胁更大的传中和远射都很难再发挥出来,但由于在防守上投入的精力太多,这两个人也很难再有多少余力投入到进攻之中。
  而马达维基亚即使现在已经基本被限制住了,但仅靠他一个人就完全废掉了中国队攻击力最强的左路,足以说明其恐怖的实力,难怪一直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位置的重要性差些,巅峰期的马达维基亚完全有资格跟中田英寿这位目前公认的亚洲首席球星相提并论。。。。。。
  注1:别看孙翔现在进攻不行了、全靠防守在恒大立足,但是出道时他可是有名的进攻型边后卫,只是后来受过重伤、年纪也大了,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进攻能力基本被废,而防守却随着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好了,这才变成了现在守强攻弱的孙翔。


第六十八章 亚洲第一边卫

  感谢书友“难成的事”投出的评价票,继续求推荐票、收藏和会员点击^_^
  孙季海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职业联赛开始后培养出来(94年以后进入一线队)的最强球星,也被认为是亚洲最好的边后卫之一,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相比,马达维基亚都比他更胜一筹,也难怪孙季海明明更多地踢右后卫位置,却被认为是亚洲第一的左后卫,这完全是因为马达维基亚踢的是右边。。。。。。
  不知道算不算是巧合,马达维基亚与孙季海这两个人身上相似的地方极多,包括个人经历也是如此,比如两人都是1977年生人,都是少年成名,出道时都是攻守兼备的全能型边后卫,甚至在国家队中出道的时间都十分接近。然而,仿佛就像是命中的克星一样,马达维基亚各方面都死死地压住了孙季海。。。。。。
  在防守能力方面,两人都相当不错,可以说是不相伯仲。其中孙季海可以胜任后腰和中后卫的位置,而马达维基亚的位置却是越来越往前、向着纯攻击手的方向在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或许孙季海的防守能力要略占上风,不过孙季海出任中后卫时的表现甚至从未达到过国内的一流水平,主要是动作太大、常常无谓领牌并送给对方点球或者危险位置的任意球,因此就算有点优势,也强不了太多。
  但是马达维基亚的进攻能力却比孙季海强得多,他的远射能力堪称亚洲第一,而孙季海基本没有射门得分的能力(阿里汉刚来中国的时候居然让孙季海踢前锋,可见那时的他的确很菜。),而即使比助攻能力,孙季海也无法与当过德甲助攻王的马达维基亚相提并论。
  在身体素质方面,孙季海能在身体对抗激烈的英超不落下风,足以说明其力量过人,但和如同坦克一般粗壮的马达维基亚相比还是要差了不少(注1),而速度与体能这两个方面,两人都具有亚洲一流水准,可以说是不相伯仲,孙季海占据优势的大概只有身高弹跳(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但因为他并不擅长头球(马达维基亚同样不行,这方面两人倒是难兄难弟。),所以这个优势其实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至于技术,两人的基本功都很出色,也都有不逊于亚洲一流中场球员的盘带突破和传球能力,可以说是一个级别,但考虑到马达维基亚的能力更加全面,实际上他还是要胜过一筹的。
  至于发挥的稳定性,两人都是状态起伏很小的球员,深受所在球队主教练的信赖。而在大赛表现上,孙季海虽然常有高光表现,作为主角拯救球队的经典战例却为数不多,而自从马达维基亚进入伊朗国家队以来,几乎每一次经典比赛中都有他活跃的身影,其中不乏成为主角的战例,例如中国球迷刻骨铭心的金州之战正是马达维基亚的成名之战。。。。。。
  综合起来就会发现一个很可怕的结论,孙季海几乎没有一项能力强于马达维基亚,而马达维基亚却有多项能力明显强于孙季海,这种特点相似但却更强的对手其实是最让人绝望的。而且还是从两人出道之初就是这样,然后一直死死地压住孙季海,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旅欧留洋,马达维基亚的位置都比孙季海更高、表现也更好,在这些年中两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甚至不知不觉间还拉大了不少,也不知道历史上孙季海一直坚持着死不退役,是不是有着类似于金庸小说中黄裳的想法。。。。。。
  而在这场比赛中因为接不到球而显得有些无所事事的高军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虽然被认为是亚洲最优秀的两个边后卫,但这第二名跟第一名的差距有点大啊!对了,马达还是亚洲最优秀的右前卫,即使称其为‘亚洲第一边卫’也不为过,余海跟他一比,实在太嫩了。”
  但高军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不对,余海就算攻防两端都不是马达的敌手,但是马达这场比赛中频繁上前助攻,身后出现了大片的空当,只要有反击的机会,以余海的速度完全应该可以大有作为啊?就算马达的速度不比余海慢多少,爆发力甚至还要更强一些,但是马达还在前场,跑回来总需要时间吧?”
  不过高军的迷惑并没有持续多久,经验丰富的他很快就想明白了问题所在,“反击的起点必然是断球,也就是说当时我方的球员大多还处于防守的状态,余海防守十分卖力,自然也是如此,但这样一来,我们发动反击的时候,余海距离马达必然不远,以两人差距不大的速度,没有球在脚下的马达肯定移动要更快一些,因而总能够在余海拿球后形成威胁之前赶上来将其破坏掉。。。。。。”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高军又想到李易虽然能够拿住球、却受限于其粗糙的传球技术和狭窄的视野而很难将球传给已经跑出空当的自己,当即下了决心,即使明知这么做很得罪人,也还是大声招呼余海,让他不再兼顾防守,而始终留在前场跟自己一起打反击,至于防守人数不足的问题,则让中锋李易回防来加以弥补。。。。。。
  李易听后登时就不干了,虽然无论是已经退出国家队的郝大炮、还是主教练阿里汉,甚至是足协的官员们,都已经钦定高军为国足的新核心,而高军的实力也足以担此重任,但他毕竟还不满17岁,国家队里的那些老大哥们怎么也不可能对其完全心服。平时高军对他们还算客气,并没有以核心自居,大家也就给他一个面子,但是现在情急之下他竟然直接指挥起李易来了,而且还让他一个正牌的中锋去干后卫的活,李易怎么可能听话照做?
  注1:孙季海巅峰期的身高是1米83、体重78公斤,而马达只有1米76的个子,却有76公斤的体重,块头上明显壮得多,而且孙季海白肌比例较高的肌肉类型跟从小吃牛羊肉长大的伊朗人相比也没有特别的优势。


第六十九章 内讧与希望

  感谢书友“我对本书读后感”的再次打赏,继续求推荐票、收藏和会员点击^_^
  结果余海前提了,李易却不愿回撤,中国队的阵型顿时由4231变成了433,中场的厚度大不如前,而左路的孙季海更是被迫独力防守今天状态火热的马达维基亚,顿时感觉无比吃力。
  第29分钟时,马达维基亚摆脱孙季海的防守后向中国禁区肋部送出直塞,被伊朗人称为“亚洲马拉多纳”的场上核心卡里米及时前插接到皮球后直接一脚低射,今天状态不佳的刘云非下地慢了半拍,只能坐视皮球从他的腋下飞入网窝。。。。。。
  眼见场上局势愈发不利,口无遮拦的黄建翔不自觉地脱口而出道,“还不到30分钟,中国队已经两球落后,这表现与亚洲杯上横扫伊朗队的表现简直有云泥之别,难道国足真的只有在裁判的帮忙下才能击败伊朗队?”
  而嘉宾陶纬则为国足开脱道,“伊朗队状态好的时候确实没法踢,就连韩国队也输过2:6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陶纬一语成谶,7分钟后,马达维基亚摆脱孙季海的防守后在距离球门超过35码的位置突然起脚远射,精神不够集中的刘云非虽然竭力跳起,但还是没能阻止皮球进网,场上的比分再次改写,上半场还未结束,伊朗队就已经三球领先,而中国队到现在为止甚至连一脚射正的都没有。。。。。。
  演播室内的两人不禁面面相觑,陶纬更是暗骂自己乌鸦嘴,“该不会真的输个2:6吧,好像真有这个可能,而且以目前的场上形势,更像是要被踢成0:6的节奏啊!”
  然而,在马达维基亚那记世界波后不到半分钟,演播室内压抑的气氛就一下子改变了,难得沉默了十几秒钟的黄建翔猛然激动起来,声嘶力竭地叫道,“球进了!球进了!是高军,我们的神奇小子再次上演了奇迹!”
  原来,在伊朗队攻进精彩绝伦的第三球之后,伊朗队的守门员也兴奋地冲出禁区振臂高呼,而由于自以为胜局已定,这名守门员的心中不可避免地有些松懈,重新开球后才慢悠悠地向回走去。视野开阔的高军远远见到了这一幕,当即直接选择远距离吊射,伊朗队守门员发现不对后拼命跑向球门,但终究慢了半步,与那个皮球一起摔进了球网,中国队出人意料地将比分扳为了1:3,令这场比赛的结果又重新有了悬念!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超过五十米距离的超级吊射啊!高军实在是太果断了,他也太自信了!这样的射门得分在中国足球的历史上并非是第一次(注1),但出现在这样重量级的国际大赛上、又是球队如此艰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