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889-娃哈哈方法-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跟进”与“抢先”并不是娃哈哈的专利,也不是娃哈哈一定要坚持的东西。
我们的原则是:“什么是最有效的,我们就坚持什么。”
1996年初,娃哈哈水大规模立项之前,中国有2000余家瓶装水厂,只有一个全国性品牌,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1%,其中95%以上是矿泉水厂,而矿泉水厂受水源和运输费用双重限制,难以跨区域销售。当时,有专家断言,瓶装水业竞争激烈、规模有限、行业吸引力不大,但娃哈哈认为,当时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业内无强大的品牌和厂家,而且消费者喝水概念模糊,不太在意所喝的是矿泉水还是纯净水,同时由于反渗透技术的发明,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纯净水成为可能,瓶装水业即将高速发展,若抢先进入,必有厚报。基于以上判断,在1996年中,娃哈哈水以低于矿泉水30%左右的价格大规模入市。
有了好产品,即便抢先入市但未深入消费者心灵,亦未必会有好业绩,娃哈哈水成功运用“心理和认知法则”,真正奠定了在瓶装水业的霸主地位。该法则认为,抢先进入消费者心灵比抢先入市更重要。比如商务通虽然不是PDA市场的抢先入市者,但凭借广告抢先占据消费者心灵,反而成为PDA的代名词。娃哈哈纯净水投放市场之初,销量并不好,但不久之后销量即迅猛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娃哈哈根据“心理和认知法则”快速抢占消费者心灵——在中央级媒体和各地电视台高密度投放广告(它是首家在中央台投放广告的水品牌),当时其广告量占有率高达80%,几乎淹没了所有其他水品牌的声音,使消费者一提到瓶装水就想到娃哈哈,而当时流行的广告语“我的眼里只有你”更是锦上添花。从此,娃哈哈纯净水走上高速成长的道路,直到今天。
在企业竞争的互动中,企业普遍发现运用“抢先法则”在某些情况下先动比后动优势大,所获利润也更加丰厚。先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独占市场;(2)先入为主,包括提高知名度和建立游戏规则;(3)有权力为跟进者制造障碍。在成本和差异越来越难以成为可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时,争取获得一系列先动优势便成为企业获得长期高于平均利润水平的主要来源。
但“抢先”需要企业在形成决策时要胆大心细,同时应该制定一整套战略战术,先动有优势,自然就有风险。
饮料行业最典型的“先动”反而失败的案例是旭日升。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旭日升敏锐捕捉到中国饮料市场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凭“旭日升冰茶”杀入中国饮料业,到1998年,旭日升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娃哈哈、康师傅、统一、可口可乐等饮料大鳄眼见旭日升抢占了“先动”优势,迅速采取跟进策略,一同杀入茶饮料市场。旭日升立即发动反击,凭借自己的特有商品商标“冰茶”在国家工商总局打赢了官司。其他饮料厂商掉头去做冰红茶、冰绿茶、绿茶等各种的茶饮料,由于几大巨头联手推出与旭日升不同的茶饮料,在消费者眼中,旭日升的冰茶反倒成了“非正宗品”,旭日升后来又因管理、营销不力没有维护好“冰茶”这个品牌,竟然一败涂地。
康统争锋也是抢先法则的最好体现。现在在饮料及食品业,康师傅的名头可比统一大得多。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统一集团根本不知道康师傅何许人。康师傅做方便面时,统一已做了十多年。做方便面,统一是师傅,康师傅只是小徒弟。谁又想到十年后,双方难分伯仲,在大陆市场康师傅竟要略胜一筹。
康师傅在大陆市场的成功说明,市场没有永远的胜,也没有永远的败,做企业就需要永远以“秋天里的冬天”的心情充满危机感,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如果仅仅局限台湾市场,康师傅很难翻身。把握了中国大陆的改革机会,康师傅就将乾坤逆转。中国入世,市场面临着新一轮的整合和洗牌,中小企业如何把握机遇,抢占山头?这个已不再新的问题,而是大小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
1991年12月,康师傅创始人之一魏家老四魏应行来到天津开发区,他看到的是荒凉盐碱地上几处零星的厂房。2002年,33平方公里的天津开发区有顶新国际旗下康师傅控股的17家公司,从方便面,做到饮料,做到糕饼,甚至连包装膜,瓶盖都有专属的配套厂。今天的康师傅年销售额达100亿元人民币,香港市值超过了台湾的食品老大统一集团。
说起统一集团,许多台湾人都要竖起大拇指。其创业老板高清愿原是一名打工者,1969年,他带着一批员工打出了“统一企业”的招牌,开始向食品业进军。首先开发一种大众化的方便面,获胜后,又在食油、饮料、乳品、罐头等方面大显身手,曾获台湾食品类商标奖冠军,经过10多年的艰苦开拓,成为台湾食品业的“龙头老大”。
在1994年《财富资本家》东亚1000上市公司中,统一集团在100家上市公司和各行各业三甲榜(食品及饮料)都榜上有名。老板高清愿是一个“国际化”意识很强的人。统一集团初具规模后,他迅速部署海外作战兵团,先后在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投资,时至20世纪90年代,统一已是一个横跨食品、电子、金融、地产、贸易、旅游、零售业、服务业的国际化经营财团。
就是这样的食品老大在大陆方便面市场不得不让位于康师傅。
康师傅的成功,仿佛是统一成功经历的大陆版本,也是一碗泡面起家,也是食品业的多元化发展,不过是不同地点、不同角色演绎的另一段传奇。也许至今,高清愿还在后悔,只是慢了一步,师徒乾坤就发生了根本逆转。然而,中国市场如此大,双方商战10多年,胜负互现。企业前路变幻无常,谁会是笑到最后的英雄,现在断言恐怕为时尚早。
无论是大陆的市场,还是台湾的市场,正是由于两家台资企业的努力,把方便面的产业带动起来了。另外,两个企业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饮料的发展,把国际上先进的方便面技术、茶饮料以及膨化食品等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大陆,工业化的食品增加了,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这10多年来两大企业在大陆的发展,不仅企业本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而且引导了食品产业的发展潮流,在这方面两个企业的老总功不可没。
顶新,来自台湾彰化永靖魏家。1958年魏和德领着全家开了一家生产蓖麻油的油脂厂。这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工厂,一家9口人经营一个工厂,爸爸管经营,妈妈负责煮3餐,大姐负责洗全家衣服,二姐负责看油锅,三姐负责轧这就是后来扁蓖麻油籽,二弟、三弟、四弟负责第一道榨油,大哥负责第二道萃取。
到1978年,魏和德去世,顶新还是一家小企业。
1989年,4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身负家人重托,从香港转道来到大陆。他在各省之间辗转考虑,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因为他们的家庭企业是开油坊,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在大陆开发一种食用油。当时大陆市场几乎全是散装油,谈不上优质和品牌。魏应行决心开发“顶好清香油”,创立“来自台湾的食用油”形象。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条广告。当时正在大陆热播的台湾电视剧《星星知我心》女主角吴敬娴一句“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广告语深入人心。可惜名声虽好,买卖却不好,以大多数老百姓在80年代末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要面子”的程度。大家用惯了廉价的散装油,而十几块钱一瓶的“清香油”质量虽好,价格却远远超过百姓的心理底线,滞销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最后甚至不得不全面回收。
后来“顶好”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至1991年的3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第五章 宗氏兵法(之二)品牌营销策略之二:抢先法则(2)
当年他经常乘坐火车,并食用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在一次次的旅行中,同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能买到。魏应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主攻方便面市场。
他们开始调查市场,把产品受众锁定京津地区,京津地区人口刚好与台湾相等,占领京津市场就相当于拥有了整个台湾市场。调查发现,中国人最喜欢的面条口味是牛肉味,第二、第三是排骨和鸡肉口味,第四才是海鲜口味。确定牛肉味后,经过不断改进,请上万人试吃,终于生产出适合大众口味的产品。价格方面也打了市场一个空当,定价1。98元,质量比一般方便面好,价格又比进口方便面低,优势就凸显出来。
1991年适逢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便在区内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当押进去,准备投产味道很浓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已全面铺开。康师傅一改前两次用真人作广告的做法,顶益决定采用一个相对比较易记忆的动画人物,在称呼上,为适合北方人的思维方式,顶益决定用“师傅”这个词以显得较为专业,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
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交说:
许多人认为“康师傅”的老板姓康,其实不是。“康”意为我们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师傅”在华人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