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好莱坞之路-第5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电视剧的剧本比起电影来,要麻烦的多,也重要的多,他确定故事的提纲之后,还是会交由一个分工明确的流水线团队负责编写具体的情节内容。
不过跟电影一样,小说只是基础,墨菲不会让剧集遵循小说。
电影和电视剧集不是文学,二者必须划清界限,小说改编前是文学,但是一旦以脚本、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就洗脱了它的文学特质,它将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另外,影像比文字更具有冲击力,制作影像也要比小说更加考虑目前的社会政治环境。
比如《洛丽塔》在美国公映时便掀起轩然大波,为了能让影片过审,连斯坦利库布里克这种大尺度的导演,都只好将洛丽塔的年龄由12岁改为14岁,同时在情节上删减了部分尺度过大的内容,并有意提高了道德批判与犯罪情节在影片中所占的比重。
当然,斯坦利库布里克对小说的改编并非全都为了满足将原著电影化,而是从电影创作的角度,严格掌控内容,出于艺术表现的考虑对内容删减或增加,并选择自己独特的切入角度进行拍摄,才有这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改编影片。
小说向影视作品的改编,并非以忠实重现原著为要务,改编不是简单的从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的转换,而是创作另一部有自己深度、自己活力、自己自主权的新作品。
想当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为了影片,做出了必要的变动,墨菲现在也会根据实际的社会情况做出一定的变化——所有的角色都要比小说中更加黑暗、阴险和卑鄙。
按照好莱坞的传统主角来说,这部剧集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是些彻头彻尾的坏蛋,甚至没任何可取之处。
坐在书房里面,墨菲确定好思路,又一次拿起了迈克尔多布斯的小说,小说封面上最显眼的无疑就是“House。of。Cards”的书名。
“house。of。cards“是英文中的固定表达,用太平洋对岸的方式直译过来就是“纸牌堆成的房子”,引申为“不牢靠的计划”,解释为“危如累卵”也可以。
当然,按照墨菲曾经的叫法,《纸牌屋》会更加合适。
这部政治小说的名字,就直接反应出了实际的内容,《纸牌屋》的“屋”指的是众议院,而“纸牌”就是指玩牌的筹码,单看这一双关的书名,就可以猜到男主角是在复杂诡谲的政治桌面上,玩起了权力的游戏。
“你确定这样的主角没有问题?”盖尔加朵从旁边走过来,拿起了桌子上的小说,“他的所作所为很让人反感,观众会不会因为讨厌主角而进一步厌恶整部剧?”
墨菲已经确定了几个主要角色的名字和一些人设,她也看了,没有太好的印象。
“不会。”墨菲似乎很有信心,“弗兰克安德伍德不比《消失的爱人》的主角,尤其是女主角更坏,想想吧,亲爱的,这部电影之后,查理兹塞隆赢得了多少粉丝的支持?”
他想了想,说道,“时代已经变了,黑色电影会流行,暗黑系的剧集同样会,现在的观众早就厌烦了看老好人一样的主角,一些坏的有特色的角色,同样会受人追捧。”
盖尔加朵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坐下翻开小说,颇有些无奈,墨菲作品中的主角,根本就没有好莱坞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哪怕是超人克拉克肯特,都被他赋予了阴暗面。
墨菲从柜子里翻出一堆资料,又说道,“好人和坏人是对比出来的,男主弗兰克安德伍德并不比任何角色坏,他只是敢于承认自己是坏人而已。”
“就像你一样?”盖尔加朵忍不住说了一句。
“亲爱的……”墨菲显露出一脸的无辜,“你认为我是坏人吗?”
盖尔加朵毫不客气的说道,“反正不是好人。”
“哎……”墨菲长叹了一口气,“小的时候我很讨厌坏人。”
“所以就要变成坏人?”盖尔加朵翻开书,也不看墨菲,“是这样吗?”
墨菲没有接她的话,反而问道,“亲爱的,你知道最恐怖的事是什么吗?”
盖尔加朵抬起头,诧异的看向墨菲,“你还有认为恐怖的事?”
“当然,每个人都有。”墨菲翻找着需要的资料,说道,“人生最恐怖的事就是长大后渐渐成为小时候曾经讨厌的人。”
“好了,你忙吧。”
今天不用去谈判,盖尔加朵也准备看看这部被奈飞看中的小说休息下。
墨菲点了点头,也不再开口,专心的去翻看资料,他刚刚拿出的这些都是关于美国政治和体制的一些基础说明,《纸牌屋》小说写出很久了,之前还被BBC拍摄过迷你剧,很多东西如果从小说里面照搬的话,那真要闹笑话了。
新的剧集必须符合目前美利坚的政治环境,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点,墨菲虽然看过那部系列剧,但也就是看过而已,如果连美利坚最基本的政治体制都不了解,就想写出合格的故事梗概……
他还没这么傻。
所以,在写之前,墨菲让CAA送来了大量相关的资料,这些都是改编的基础。
东西方的政治环境大不相同,他连太平洋对岸的体制都不是特别了解,更不用说美利坚了。
比如弗兰克安德伍德所担任的职务党鞭,之前墨菲一头雾水,看过相关的资料很容易就能理解,是所在党的三把手(一把手是议长,二把手是多数党领袖),相当于维护党利益的纪委。
弗兰克安德伍德是民主党在众议院设置的党鞭,这就意味着他的权力仅次于议长和多数党领袖,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人物。
看过更多的资料后,墨菲更多的了解到党鞭一词来源于英语“whipperinthefellow”,是在英国猎狐狸的时候管好猎狗的一个角色,主要工作就是说服党员按照党派规矩投票。
还有,了解民主党的政治立场同样也是必须的。
当然,墨菲也会借用一些多小说中的情节,毕竟《纸牌屋》的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多布斯曾是英国保守党副主席,撰写这样的政治斗争情节既合理又显得很真实。
好莱坞随便一个编剧都清楚,要写政治题材,如果连最基本的体制都不了解,就处处露怯。
所以,墨菲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开始撰写故事和剧本纲要,还是处在翻阅相关资料的准备阶段。
与此同时,他也确定了更多这部剧集的基调。
比如不能让剧集陷入“偏左还是偏右”的立场选择,或者沉溺于对政客的脸谱化讽刺,而是要大胆的用近乎直白的方式表现政客交易,明目张胆的谈论政治技巧,或许真实的美国政治图景不会这么浓缩,但剧中的细节要让观众观看时仿佛能看到现实的影子。
这种影子未必需要完全真实。(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四章最坏的主角
求月票和推荐票!
一直到接近十二月中旬,墨菲都在查看各种资料,结合迈克尔多布斯的小说,以及曾经只是看过的电视剧集,渐渐在脑海里面勾勒出了第一季故事的脉络和走向。
随后,他以最快的速度搞定了剧本纲要。
与此同时,斯坦顿工作室招聘的编剧小组也构建完毕,在如今的好莱坞,编剧地位和薪酬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要肯舍得花钱,找到擅长写政治剧的编剧,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但好莱坞常见的政治剧有两种鲜明的风格,比如《纸牌屋》和《副总统》,两个都是政治剧,但是风格和深度是有区别的,前者比较典型的着力于体现政治斗争的黑暗和残酷,后者则是典型的美式喜剧,大量的美国政治笑话在其中。
所以,招聘到的编剧签署相关协议的第一天,墨菲就把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包括盖尔加朵和从英国赶过来的保罗威尔森,都召集到了斯坦顿工作室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会。
由于《权力的游戏》最后一季已经完成所有的制作,保罗威尔森确定会出任这个系列的导演兼制片人,同时也会参与到编剧工作之中。
开这个会,墨菲就是要专门强调编剧和制作中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这部剧,要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有力有趣的对话,几乎每一集都是一个精彩的单独故事,但又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能让观众欲罢不能。”
站在会议桌的最前端,墨菲语速极快的说道,“更重要的,是它能满足观众的某种需求,对美国高层政治人物和高层政治的窥伺,让观众看到很多以前只能想象而无法目睹的场景,感到新奇和刺激!”
他对盖尔加朵点了点头,盖尔加朵将一份故事提纲分发到了所有人的手里,这是第一季的剧本提纲。
墨菲又说道,“我对美国的政治体制不是特别的有研究,故事中涉及政治体制的方面,如果有错误的话,你们要在确保故事主脉不变的基础上,及时提醒我修改。”
这也是他花费数百万美元的巨资组建这个编剧团队的目的之一,这些编剧虽然不是业内顶尖的编剧,却都是编写政治题材的老手,可以弥补他最大的不足。
保罗威尔森举了举手,墨菲点点头,说道,“保罗,你说。”
“我觉得从项目立项开始,我们就应该统一口径,称这剧百分之九十九的情节都是真实的,都能在华盛顿的政治生活中找到原型!”
说到这里,保罗威尔森笑了起来,“让观众自以为能通过这剧了解政治斗争的顶级黑幕。”
“嗯!”墨菲相当认可保罗威尔森的话,对做会议记录的女助理说道,“记下这一点。”
政治题材的作品历来都很难写,因为内幕太多、潜规则太多,如果不懂,那就处处露怯,即便是深谙其道,也不好把握尺度。
所以,很多政治题材就被烂在肚子里。
其实保罗威尔森说的非常切合墨菲的要求,《纸牌屋》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看上去异常真实。
因为与其说这部剧是美国政治的写照,不如说它是既夸张又竭力营造真实感的、腹黑政治人物的奋斗史。
比如为了真实感,墨菲就特意在提纲上标注要有随处可见的饮酒场景,因为喝酒在美国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社交场合最佳润滑剂,也是基本是生活必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